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导航系统在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接受磁导航辅助介入治疗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37例,分别记录靶病变特征?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X线暴露时间?造影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用STATA9.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磁导航引导治疗靶病变37处,其中A/B1型病变7处?B2型病变17处?C型病变13处?术前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和长度分别为(88.07 ± 8.33)%和(27.08 ± 8.98) mm?在磁导航指引下,磁导丝顺利通过36处靶病变,病变通过率为97.3%;失败1例,磁导丝未能通过1处次全闭塞伴严重钙化病变?磁导丝通过靶病变的平均时间为(82.0 ± 67.9) s,其中A/B1?B2?C型病变的通过时间分别为(34.7 ± 4.5) s?(61.0 ± 14.7) s和(134.8 ± 92.6) s;X线平均暴露时间(62.6 ± 57.6) s,A/B1?B2?C型病变的暴露时间分别为(22.3 ± 4.7) s?(45.2 ± 14.5) s?(106.9 ± 78.4) s;造影剂平均用量(6.3 ± 4.6) ml,A/B1?B2?C型病变用量分别为(2.7 ± 0.7) ml?(5.1 ± 2.6) ml?(9.8 ± 5.7) ml?介入术中未出现与应用导丝相关的冠状动脉夹层?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结论:磁导航系统应用于NSTE-ACS的辅助介入治疗有可行性,磁导丝病变通过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45例行介入治疗的冠脉闭塞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的47支闭塞病变经介入治疗后37例支开通,病变成功率78.7%,病例成功率80%(36/45),血管闭塞时间1个月内的病变成功率96%,1-3个月的成功率为70%,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为50%,A型解剖性闭塞病变的成功率80.9%,B型解剖性闭塞病变的成功率为64.3%,功能性闭塞病变成功率91.7%。结论:冠脉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6-2002.5月,我院共对11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其中,包括43例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本组行PTCA成功150处,失败4处,成功率97.0%,其中A、B型病变成功率均为100%,C型病变成功率为87.5%,失败者为4例冠脉完全闭塞,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陈旧心梗,其中2处病变导丝不能通过,1处病变导丝通过后球囊不能通过,病变扩张前目测平均狭窄是87.9%,PTCA后置入支架及直接支架置入共112例(154处病变),其中病变A型68例,B型60处,C型28处,置入支架154支,平均1.1支/处,即刻成功率100%,因病变较长或两支以上病变,有24例患者置入2只支架,7例置入3只支架,急诊PTCA43例,直接PTCA42例,挽救PTCA1例,成功率97.6%,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1例患者58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3例。结果对41例患者的5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其中A型病变3处,B型病变9处,C型病变46处。介入治疗成功率97.6%(40/41),不成功的一例为慢性闭塞病变,球囊未能通过。术后前臂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一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PCI治疗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少,适合于绝大多数冠脉病变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患者植入支架151枚,其中药物支架45枚。其中2例完全闭塞病变,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未能成功,1例因钙化病变严重,球囊未能通过病变,未能成功,改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成功率97.2%。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间共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3例.其中51例采用经桡动脉法完成,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0±9.6(40~80)岁。33例于术前及术后用彩色多普勤二维超声检测了右桡动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术前及术后的桡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别(0.26±0.04cmvs.0.25±0.03cmand55.9±18.5cm/svs.56.915.5cm/s,P均>0.05)。共对71处病变实施了PTCA,其中A型病变30处,B型病变17处,C型病变24处,放置支架51枚,其中A型病变25处,B型病变12处,C型病变14处,最短支架为9mm,最长为40mm;最小直径为2.5mm,最大为3.5mm。所有病例均为冠脉造影后即刻行PTCA,手术成功率为92.2%(47/51),4例未成功,均为前降支完全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无一例转股动脉途径手术。并发症1例,为欲对右冠脉中段PTCA而指引导管进入过深造成近端血管严重夹层分离。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PTCA病人创伤小,恢复快,是进行PTCA的又一安全、可行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使用保护导丝对冠脉分支闭塞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有保护导丝)50例和对照组(无保护导丝)48例,观察两组患者分支血管闭塞率差别。结果观察组分支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使用保护导丝可以显著降低分支闭塞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贾晓刚  王东  左国兴  杜心平 《吉林医学》2009,30(15):1640-164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6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其中40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6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50%比22.22%,2.50%比13.89%,P均〈0.05)平均随访3.3±1.5个月,随访率95.6%,两组患者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53例,经桡动脉穿刺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52例(98.1%)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1例患者因桡动脉穿刺失败而改行肱动脉穿刺。造影成功率100%。21例介入治疗的患者均最终成功植入支架。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导丝置入困难,其中4例改用亲水导丝。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诊疗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行PTCA及支架置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PTCA及置入支架后24支闭塞血管18支被开通,血管病变开通成功率72.0%,病例成功率78.3%(18/23),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成功率92.3%,明显高于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54.5%(P〈0.01)。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TCA及置入支架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血管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7月-2003年4月完成191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122例,双支病变56例,三支病变13例,左主干病变1例。1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结果共273处病变中8.42%的患者为复杂病变(B或C型)。全部病例的成功率为97.0%。院内主要并发症及发生率:急性冠脉闭塞率1.04%(2/191),冠脉夹层2.61%(5/191),血栓发生率1.57%(3/191)。冠脉痉挛7.85%(15/191)。结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包括复杂病变在内的冠心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1998年ACC/AHA的冠脉介入治疗专家组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型,提出了病变特征与成功率及危险性的关系,认为B型和C型病变属于复杂型病变.其成功率相对较低,并发症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的研究及置入的技术水平发展,置入支架的成功率达95%以上.减少了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院内死亡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一年来我院对123例复杂型冠脉病变进行了冠脉内支架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春海 《中外医疗》2011,30(29):40-4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82例,采PCI介入治疗,对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82倒患者中,成功79例,总成功率为96.3%,3倒患者病变是慢性闭塞性或弥漫性改变,无法通过导丝,不能采取PCI治疗,其中1例术中心肺复苏抢救未成功死亡。靶病变为132处,成功治疗130处,成功率为98.5%。术后半年生存率100%。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介八治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对2002.12月-2004.12月共104例冠脉造影显示无严重钙化、扭曲及较长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患者分为直接冠脉内支架组(A组)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组(B组),并于6个月时随访。结果A组成功率为98%、B组成功率为94.4%(P〉0.05),手术相关死亡两组均为0,直径大于1mm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A组2%、B组14.8%(P〈0.05),肌钙蛋白2倍以上升高发生率A组为2%、B组为14.8%(P〈0.05),无复流发生率A组为2%、B组为7.4%(P〉0.05),内膜撕裂A组为2%、B组为9.25%(P〉0.05)。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A组0%、B组1%(P〉0.05),6个月时死亡率A组0%、B组2%,心绞痛发生率A组为4%、B组为16.67%(P〉0.05)。结论无严重钙化、严重成角、较长病变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行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直接冠脉内支架治疗可减少分支闭塞和术后肌钙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