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2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10例在发病后3天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选择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40例。结果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完全栓塞59例(84.29%);近全栓塞11例(15.71%),即栓塞率≥85%;治疗后3—6月内随访,56例(80%)完全恢复健康,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术后病情恶化,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40例,完全夹闭36例(90%),不全夹闭或包裹治疗4例(10%),术后3—6月随访示:临床治愈34例(85%),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重度偏瘫、语言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治疗与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特点,评价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5例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分别采用夹闭术(28例)和血管内治疗(17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结果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共45例,宽颈动脉瘤占84.4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术前Hunt-Hess分级及出院时GO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群选取的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71例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Ⅲ级58例,Ⅳ~V级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 h内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71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夹闭,影像学检查共发现动脉瘤74个,3例为多发动脉瘤,5例宽颈动脉瘤均使用两个动脉瘤夹共同夹闭,所有病例均一期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5分﹚55例(77.5%﹚,轻残(4分﹚4例(5.6%﹚,重残4例(5.6%﹚,植物生存3例(4.2%﹚,死亡5例(7.0%﹚。结论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积极显微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夹闭5例,动脉瘤切开、瘤壁塑形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2例,动脉瘤孤立术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结扎1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CO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的患者(GOS 5分)有14例,轻度病残(GOS 4分)5例,重度病残(GOS 3分)2例,死亡(GOS1分)1例.21例生存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平均随访(39±30)个月,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或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结果显示动脉瘤均消失.GOS评估恢复良好者17例,轻度残疾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致死率为9.1% (2/22),致残率为13.6% (3/22).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术中是否行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年龄(P=1.324)、性别(P=2.346)、动脉瘤大小(P=0.856)、Hunt-Hess分级(P=0.196)、动脉瘤是否破裂(P=0.172)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者的经验与技巧配合良好的术中监测是保证满意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Xiang L  Xu HW  X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202-2204
目的 评估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4.5岁.Hunt-Hess分级:Ⅰ~Ⅱ级和Ⅲ~Ⅳ级的患者分别为12和10例.22个动脉瘤根据位置分类: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为7、2、8和5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手术方式和血管内材料的合适选择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an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such aneurysms. Methods Twenty-two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in 22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herap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ir clinical, imaging,interventional and follow-up data were analyz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13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4. 5 years old. The Hunt-Hess grade was as follows:Grades Ⅰ and Ⅱ ( n = 12) and Grades Ⅲ and Ⅳ (n = 10). The locations of aneurysms were as follows: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n = 7),middle cerebral artery ( n = 2),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 n = 8 )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n = 5 ).All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with coils. Among them, 7 received stent assistance and 2 balloon remodeling. Results Among 22 coiled aneurysms, complete occlusion was achieved in 17 aneurysms, neck remnant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aneurysm remnant in 4 patients. Two aneurysms ruptured during coiling and one patient died from it. One patient had transient hemipares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a follow-up of 3 -36months and there was no recurrent hemorrhage.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seems to be technically feasible, relatively safe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An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interventional materials and use of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yield an excell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24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以及治疗时间窗为标准分类,比较外科手术夹闭组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处于同-Hunt—Hess分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较Ⅲ、Ⅳ、V级患者效果好。CTFisher分级为1、2、4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对处于同一分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isher分级为3级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处于相同直径大小、相同年龄段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时,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中、晚期时两种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夹闭组中,早期手术夹闭效果优于中、晚期,中期与晚期手术夹闭的效果无差异;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早、中、晚期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处于CTFisher分级为3级、治疗时间窗为早期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长期临床效果差异仍待大宗病例随访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不同术式治疗的患者其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 在Medline、Embase、Cochrane等文献数据库中对近20年内发表的关于手术夹闭及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进行检索。由2名评价者独立的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4970例患者。比较两种术式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液的发生率,经Meta分析,其OR值(95% CI)分别为1.23(0.77~1.95)、0.90(0.7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术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OR值(95% CI)为1.38(1.15~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术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OR值(95% CI)为1.33(0.91~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不同术式治疗的动脉瘤破裂患者,其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液的发生率没统计学差异;不能说明开颅夹闭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高于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邵星博  关俊宏  曲圣涛 《西部医学》2022,34(8):1204-120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为临床实际工作中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提供手术策略方面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三个神经外科病房收治的70例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根据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单侧或双侧手术、一期或分期手术、处理责任动脉瘤或处理全部动脉瘤进行分组。通过对术后GOS评分、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等预后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策略下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介入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好于开颅夹闭术,处理全部动脉瘤临床疗效好于只处理责任动脉瘤;手术侧别、手术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 Hess评分及术式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多发动脉瘤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处理明确诊断的多发动脉瘤时应尽可能处理全部动脉瘤,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应遵循一定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症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可解脱弹簧圈对47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痊愈46例,自动出院1例,致密栓塞39例,大部栓塞8例,支架辅助1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时间3个月~1.5 a,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术期并发症率、死亡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各133与289例,通过1:1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配对后每组各104例,两组间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并发症率及死亡率。结果 支架组的出血并发症率、缺血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7%(7/104)、3.8%(4/104)、1.9%(2/104),单纯栓塞组为1.9%(2/104)、1.9%(2/104)、1.0%(1/104),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73、P=0.679、P=1.000)。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具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支架的应用不会显著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泡样动脉瘤(BBA)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介入治疗20例BB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接受带膜支架置入术、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再出血死亡,1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发生血管痉挛死亡,1例行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血管痉挛死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15例,3~4分2例。17例患者临床随访1~26个月(平均9.3个月),mRS评分均≤2分。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拒绝行影像随访。1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其中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保持稳定,1例不完全栓塞瘤体缩小。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BBA可行且有效,多支架辅助栓塞技术能降低动脉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夹层动脉瘤形态以及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分别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2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的痉挛。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中均未见出血和梗塞),5例限期手术;支架置入术6例,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非动脉瘤性出血,但术后均恢复良好。单纯弹簧圈闭塞术16例,术后2例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个月-18个月,期间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发生,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随访14例,其中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9±11.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 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19.
陈旭  杨旭  成刚  吴健 《西部医学》2013,25(3):414-416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总结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行瘤颈夹闭术,1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院时GOS评分5分(优)37例,4分(良)13例,3分(差)4例,1分(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是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早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15例显微手术,135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3~30个月。术前术后均行TCD监测。结果:显微手术115例,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优78例,良27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5.22%。135例血管内治疗,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栓塞组优95例,良30例,差4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4.44%。结论:要重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临床综合治疗,其中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病例需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