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小雷 《西部医学》2017,29(2):245-248
【摘要】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3例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血管内介入组(49例)和显微外科夹闭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低于夹闭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unt Hess分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82,P<005)。结论 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均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术式,明显改善了患者近期生活能力,但血管内介入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志高 《中外医疗》2014,33(2):95-95,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其中1例应用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结合支架进行治疗,3例应用ECD保护球囊,15例应用EDC栓塞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Hunt—Hess分级中良好为16例,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5例成功随访患者中1例出现复发现象,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间进行预防出血处理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Hunt&Hess分级Ⅲ-V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早中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其积极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入院,且手术前Hunt&Hess分级Ⅲ--V级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手术夹闭,脑压高者同时去骨瓣减压(0~12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随访出院后3月,35例患者(76%)预后良好(mRS 0~3分)并返院行颅骨修补术,7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结论 Hunt&Hess分级Ⅲ~V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积极手术夹闭动脉瘤并去骨瓣减压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64±5.97)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37±8.59)d,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预后效果、并发症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均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血管介入治疗的住院时间要短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 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每例患者入院时进行Hunt&Hess分级,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 d内手术)和晚期手术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 d后手术),出院时给予Glasgow预后评分,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早期手术组1例Hunt&HessⅠ级的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手术夹闭一侧动脉瘤后6 d死于对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Hunt&Hess Ⅲ级的患者入院当天死于原发性出血,31例预后良好以上,总死亡率为6.1%,手术死亡率0%,再出血率0%,术后CT复查均无脑梗塞.(2)晚期手术组3例患者在待手术期间因再出血死亡,2例Hunt&HessⅢ~Ⅳ级的患者于入院当天死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总死亡率为6.9%,手术死亡率0%,再出血率4.2%,2例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有脑梗塞.早期和晚期手术组比较,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Ⅲ~Ⅳ级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组再出血率及脑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晚期手术组,因此倾向于对分级较低的患者行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沈杰  江涛  赵兵 《安徽医学》2017,38(1):77-80
目的通过2~5年的长期随访,总结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 -Hess 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完全栓塞48例,不完全栓塞9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发生动脉栓塞事件;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 评分)评价:满意50例(87.7%),残疾6例(10.5%),死亡1例(1.8%)。随访2~5年,1例明显复发增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单因素分析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 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 -Hess III ~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手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上段动脉瘤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动脉瘤尺寸、部位、数量、Hunt分级、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研究,明确影响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子.结果 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组中,100%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75.6%的患者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在血管内栓塞组中,84.8%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45 5%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年龄较大,小动脉瘤,发病至入院时间短,Fisher 分级3、4级,Hunt和Hess分级Ⅲ、Ⅳ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动脉瘤位于后循环,Hunt和Hess分级Ⅱ、Ⅲ、Ⅳ级.结论 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降低.  相似文献   

10.
简国庆 《中外医疗》2014,33(6):26-27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高龄(≥65岁)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行开颅夹闭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8例患者经开颅夹闭治疗,48例(82.76%)患者恢复良好,7例(12.07%)患者功能障碍.3例(5.17%)患者死亡。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人院时的Hunt—Hess分级、高血脂症、Fisher分级、Glasgow评分.其中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相对复杂,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2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手术)63例、中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d进行手术)89例、晚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d手术)9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预后良好48例(76.19%)、中期组预后良好52例(58.43%)、晚期组预后良好40例(40.40%),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优于晚期组患者。对于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与晚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unt-Hess IV级、V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中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晚期组患者,早期组和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发生脑积水率1.59%、中期组发生脑积水率3.37%均显著的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2.12%。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是否增加患者并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纳入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对照试验资料,运用meta分析对纳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其OR值(95%CI)。结果:两组完全闭塞率,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患者良好率、脑积水发生率血管内介入组较夹闭组高;两组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与疾病程度呈双向关系,根据患者临床分级进行分组研究可能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9±11.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 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人尽快行头颈CTA检查,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后3 d内开颅夹闭动脉瘤,根据病人病情及术中情况确定是否去骨瓣减压。结果:术前病人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8例,Ⅳ级5例,Ⅴ级3例。术后恢复良好23例,轻-中度残5例,重残1例,死亡2例,本组总死亡率为6.45%。结论:对于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病人,尤其是合并有颅内血肿的危重病人,早期开颅夹闭动脉瘤,能减少再出血,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经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共46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夹闭率100%,对照组48个动脉瘤均夹闭成功。两组动脉瘤夹闭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以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无失访。至随访结束,两组患者恢复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能够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夹闭动脉瘤、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保证患者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血钙水平是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保护因素,而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和再出血是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高血钙能够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越高,发生再出血,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7.
张茂  陈健龙  彭浩  符传艺 《重庆医学》2018,(12):1625-1627,1631
目的 探讨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行栓塞术治疗的脑破裂动脉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常规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统计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分析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2.73%.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与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结论 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且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 ONP)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选择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夹闭组),35例患者选择动脉瘤栓塞术(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伴有 SAH、动脉瘤大小、术前ONP程度及发病至治疗时间等可能影响动眼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4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41例(85.4%),部分恢复7例(14.6%)。其中,栓塞组的35例患者中,31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夹闭组的13例患者中,10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术前伴有SAH、部分动眼神经麻痹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的患者比未破动脉瘤、完全动眼神经麻痹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的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改善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在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Li S  Wang S  Zhao YL  Zhang D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46-334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病例对动脉瘤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愈后有初步理解.方法 对1955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3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收集分析.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A组为1992至2000年,B组由2001至2009年.评估临床特征变量:年龄、性别、入院Hunt-Hess分级、首发症状.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评估外科手术结果.术前两组采用Hunt-Hess分级系统评价.结果 颅内动脉瘤高发年龄为38~ 54岁,其中出血(84.89%),占位效应(8.13%)和非出血性头痛发作(5.18%)是常见的3种症状,男女比例为0.875∶1.两组间年龄分布和性别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年组相比,Ⅱ、Ⅲ、Ⅳ级患者比例下降,0级、Ⅰ级患者比例增加.主要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主要临床症状为出血、占位及非出血性头疼.入院Hunt-Hess分级以为Ⅰ级和Ⅱ级为主.颅内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女略多于男,但在前动脉、前交通、椎基底,男患者比女患者多.破裂动脉瘤女性多于男性.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除传统动脉瘤夹闭术,应结合病例具体情况考虑搭桥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