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单节段融合联合邻近节段Coflex动态稳定系统(Topping-off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上位节段中度退行性变并中度椎管狭窄且无不稳定,下位节段严重退行性变)患者41例,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19例(topping-off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22例(P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48个月。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opping-of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I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减小,且小于topping-of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相比双节段PLIF,Topping-of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更好地保护术后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偏斜与年轻患者(<30岁)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年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年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筛选纳入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老年组)和非退行性病变的年轻脊柱脊髓疾病患者(年轻非退变组)各30例作为对照组。在CT上测量目标棘突的偏斜角度,通过各类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轻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89±3.77)°,中老年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72±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年轻非退变组棘突偏斜角度为(2.20±2.28)°,明显小于年轻组患者(P=0.040)。年轻组病变节段的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角度为(4.10±3.44)°,与中老年组的(3.47±2.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年轻组有19例患者病变节段和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方向相反,而中老年组仅有7例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年轻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方向与病变或者上位腰椎的棘突偏斜方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棘突偏斜可能是年轻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相邻腰椎棘突的偏斜方向相反是年轻患者的重要解剖特征,在此基础上会产生椎旁肌发育失衡,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类型与病变椎体和上位椎体的棘突的偏斜方向无明显关联。有该解剖变异者可以通过合理锻炼,加强脊柱稳定性,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采用CTDR治疗并获10年以上随访的31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C2~7 Cobb角、节段活动度(ROM)、椎间盘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及异位骨化(HO)McAfee等级。记录术后神经功能恶化、脑脊液漏、HO、人工假体相关并发症、邻椎病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 ~ 138(128.26±5.82)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无明显变化;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ROM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显著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发生HO 12例(38.71%),包括McAfee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6例;随着时间延长,HO发生率趋于稳定,但McAfee Ⅲ级比例仍持续升高。术后出现假体下沉前移2例(6.45%),置换节段ROM均轻度下降,无神经功能恶化或后凸畸形,未予外科处理。结论 CTDR在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保留手术节段ROM方面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虽有HO、假体相关并发症及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发生,但并未导致邻椎病、神经功能恶化或后凸畸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2020,33(2):144-14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6±10.2)°。32例患者均使用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截骨工具不同分为传统工具组(A组,18例)和超声骨刀组(B组,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平均椎板切除时间、截骨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单椎板切除时间A组多于B组(P<0.05);截骨节段数A组少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A组均多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神经及脊髓损伤,无器械操作不当及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进行Ponte截骨安全有效,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同时,能有效节省单椎板切除时间,且安全性、临床疗效不亚于传统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restige LP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restige LP 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1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在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7 Cobb角)、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OM);采用X线片及CT观察是否发生异位骨化(HO);采用MRI观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0.2 ~ 11.0年。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NDI、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上下邻近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有13例(41.9%)患者发生不同程度HO,10例(32.3%)发生ASD,但并未发生颈痛、根性疼痛等不适症状。末次随访时发生HO患者的手术节段ROM比未发生HO的患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Prestige LP CTDR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病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假体能在保持颈椎ROM的基础上减少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过度活动,但易发生HO而导致手术节段ROM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HA患者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45~72(53.4±8.1)岁,股骨头坏死68例(左侧32例,右侧36例),其他原因导致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9~36(24.0±5.5)个月。分别采用小颈干角(127°)和大颈干角(135°)假体,每组42例,术后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双下肢长度测量,不同颈干角生物力学评估,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36(33.0±1.6)个月。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测量,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大颈干角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小颈干角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135°大颈干角组生活质量较127°小颈干角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大、小颈干角假体的THA均能较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但是大颈干角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中骨性融合与异位骨化(HO)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的51例连续双节段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超过3年。其中32例发生HO(HO组),19例未发生HO(非HO组)。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疗效评价指标等。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血钙、术前和术后血磷、术前和术后碱性磷酸酶、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时HO组融合率明显高于非H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均增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C2~7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置换节段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置换节段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前路Hybrid术后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与置换节段HO存在联系。融合节段骨性融合越早,置换节段越容易发生HO。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MIS-TLIF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9岁。病变节段:L3,4 3例,L4,5 15例,L5S1 21例。其中21例行单边固定融合术(单边固定融合组),18例行MIS-TLIF术式(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时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单边固定融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分别为(95±25) min、(4.2±0.4)次,明显少于MIS-TLIF组的(120±35 ) min 及(10.1±3.9)次(P<0.05).MIS-TLIF组患者的平均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75±45) ml、(7.2±2.2) d,显着低于单边固定融合组的(165±60) ml 及(11.0±3.7) d (P<0.01).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期间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显着改善(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融合器在位,术后1年CT图像提示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单边固定融合术与MIS-TLIF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田野  王文涛  王志猛  郝定均 《骨科》2019,10(6):485-491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术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长节段固定矫形选择性减压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用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分为神经封闭组和非神经封闭组。神经封闭组共20例病人,术前采用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后对相应节段进行减压融合,并行长节段固定矫形;非神经封闭组共20例病人,术前未行神经根封闭术,由于责任节段不明确,故行预防性减压后固定矫形。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变化等。结果 神经封闭组病人术前封闭过程无神经损伤,神经根封闭术准确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47.55±17.56) min,出血量为(703.75±129.74) ml,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10%。非神经封闭组手术时间为(180.45±25.32) min,出血量为(945.65±175.30) ml,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20%。所有病人获得(12.73±2.27)个月的随访,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封闭组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优于非神经封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封闭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非神经封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移位,植骨愈合良好。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简单、准确、有效,对于定位不明确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术前通过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进行针对性减压,可避免预防性减压带来的手术创伤和风险,使病人获得较为满意的术后疗效。因此,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前定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杨育生  叶家宽  方勇 《中国骨伤》2021,34(5):452-45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7(38.5±9.6)岁。其中胫骨近端骨折8例,胫骨中段骨折7例,胫骨远端骨折6例,胫骨多段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9(12.3±7.6)个月。手术时间50~85(55.3±5.1) min,出血量50~150(84.0±8.7) ml。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获得Ⅰ期骨愈合,骨愈合时间3~8(4.6±1.5)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后3 d的(110.4±15.3)°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3.7±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01);术后3 d膝关节VAS评分(0.22±0.74)分与术后3个月(0.04±0.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86.2±11.5)分,其中优19例,良4例。结论: 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膝关节疼痛率低,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胫骨多段骨折及合并同侧下肢多发骨折的患者尤其适用,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杰  竺得洲  王浩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国骨伤》2020,33(12):1128-1133
目的:探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侵占率>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其他伤2例。骨折部位:T11 4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所有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通过测量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评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8(15.9±5.4)个月。手术时间(234±41)min,术中出血量(431±93)ml。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术前(52.25±10.10)%,术后3 d(8.93±3.61)%,末次随访(9.25±2.88)%;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无明显变化(P>0.05)。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术前(28.19±10.89)°,术后3 d(5.31±5.14)°,末次随访(6.81±4.59)°;椎管侵占率术前(67.68±12.45)%,术后3 d(7.69±4.46)%,末次随访(4.75±1.63)%,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也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12例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VSA评分由术前的(7.8±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0.7)分。结论:对于椎管侵占率> 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具有复位精确、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 (65.5±8.3)岁;病程3~83 (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 min,多于TF-PELD组(57.5±14.5) min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 %,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 %。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 %、(17.4±6.5) %、(19.3±9.3) %;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 %、(15.0±6.1) %、(20.0±11.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 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根据纳入标准,筛选14例腰椎后路术后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用TESSYS治疗。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7~84岁,平均(50.4±18.9)岁。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及术后1周,3、6个月的VAS分别为6.79±1.31,2.50±1.29,2.21±1.53,1.64±1.08,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JOA评分分别为12.43±1.95,21.50±3.78,21.93±4.55,23.36±4.33,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1).按改良的Macnab 标准评定,优5例,良7例,可1例,差1例。1例穿刺过程中损伤L5神经根,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应用TESSYS治疗,可以成功避开初次手术瘢痕,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罗涛  周勇刚  孙菁阳 《中国骨伤》2021,34(12):1147-1152
目的:探讨外移股骨开髓点并设置个性化股骨外翻角能否改善合并股骨外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下肢力线。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50例(55膝)合并股骨外弓拟行TKA的膝内翻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男10例,女40例;年龄63.1~80.5(67.8±5.8)岁。单侧45例,双侧5例。55膝的骨关节炎分期均为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Ⅳ级,病程2~10年。术前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疼痛(15.20±3.52)分,功能(8.30±2.96)分,活动度(10.15±2.85)分,肌力(4.20±1.95)分,屈曲畸形(5.50±3.05)分,稳定性(6.15±2.20)分,总分(47.93±3.39)分。股骨外弓角6.4~16.7(10.63±2.29)°,胫股角7.4~12.6(12.04±3.59)°,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83.10~91.20(84.55±1.66)°,膝关节中心至下肢力线距离2.01~6.00(3.57±1.12) cm。置换术中均通过个性化设置股骨开髓点与外翻角,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结果:术前股骨开髓点外移距离0.24~0.74(0.54±0.10) cm,股骨内外髁间距离6.86~8.12(7.27±0.27) cm。术前股骨外翻角(valgus correction angle,VCA)7.20~13.80(9.38±1.38)°;矫正后VCA''6.10~9.50(7.36±0.82)°。5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36(13.5±5.8)个月。术后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HSS评分疼痛(25.30±3.05)分,功能(18.25±2.05)分,活动度(16.05±0.75)分,肌力(6.20±2.10)分,屈曲畸形(8.80±1.85)分,稳定性(8.20±1.75)分,总分90.00~93.00(91.82±0.98)分,总分较术前提高(t=1.728,P=0.038)。术后X线片复查示,假体没有松动、下沉及骨溶解等征象发生;术后第2天负重位X线片上胫股角1.30~4.90(2.53±0.83)°,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87.50~91.30(88.73±0.86)°,膝关节中心至下肢力线距离0.02~1.20(0.23±0.05) cm,均较术前改善(t=2.415,P=0.019;t=1.496,P=0.041;t=1.912,P=0.033)。结论:合并股骨外弓的TKA中通过外移股骨开髓点并设置个性化股骨外翻角能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双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CD治疗双节段CSR患者38例。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颈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5.0±12.4)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9.5%(31/38)。结论 PECD治疗双节段CS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后矫正丢失情况并分析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的48例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3~60(45.98±8.20)岁;骨折节段为L2-L4。测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e height,AVH),伤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及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angle,LKA)并计算随访中局部椎间盘角度(segmental discal angle,SDA),LKA,AVH的丢失(分别表示为LoSAD,LoLKA,LoAVH);评估术前载荷分享评分(load-sharing scores,LSS),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和邻近椎间盘损伤(intervertebral disc injuries,IDIs)。分析年龄,随访时间,LSS,TLICS,IDIs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6.13±5.39)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LKA,AVH,VW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LKA较术后1周丢失(5.70±3.17)°,末次随访AVH较术后1周丢失(4.31±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W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SDA (r=0.706,0.579,0.449)和LoLKA随LSS、TLICS和IDIs增加而加重,LoAVH随LSS、TLICS增加而加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SS评分增加均为LoSDA、LoLKA、LoAVH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间盘角度和伤椎高度有不同程度丢失,且多因素分析提示均与骨折的载荷分享评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