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受UBE技术或传统椎板间开窗减压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56例病人,其中28例接受UBE技术减压治疗(UBE组),28例接受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椎板间开窗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椎板间开窗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传统开窗组,两组各出现1例术中硬膜囊破裂。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P<0.05)。UBE组腰痛VAS评分、ODI指数在术后1、3个月时均低于椎板间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UBE组优25例,良2例,可1例,椎板间开窗组优24例,良2例,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手术能够明显减轻术后早期腰背痛,缩短住院时间,且创伤小,并可获得同样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6—2016-05经X线片、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间孔镜组),30例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MIS-TLIF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20~32)个月。椎间孔镜组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复发;MIS-TLIF组随访期间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与MIS-TLIF组比较,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2、24、48 h腰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24、48 h腿痛VAS评分,以及术后6周、1年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取得与MIS-TLIF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清福  乔宇  王昕  胡骏  刘毅  赵志刚 《骨科》2024,15(2):169-172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住院的60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PEID治疗,对照组行开窗下髓核摘除术(FD)。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天、1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天、1个月的VAS评分、OD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DL评分均优于术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腰L4/5椎间盘突出症与FD比较,创伤小、手术中出血量少、对腰椎组织结构破坏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短期内症状缓解迅速,手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陈栎昀  方煌  王欢 《骨科》2022,13(5):395-399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4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其中运用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9例纳入UBE镜下融合组,男8例,女11例,年龄为(58.95±10.21)岁;行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的28例纳入TLIF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为(58.04±10.83)岁。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UBE镜下融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TL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病人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背部和下肢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镜下融合组术后1周的背部VAS评分显著低于TLIF组[(1.11±0.81)分 vs. (4.50±1.26)分],且其背部VA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TLIF组[(4.89±1.60)分 vs. (2.1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融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术后早期病人的腰痛缓解程度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与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00例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0例采用BEIS技术治疗(BEIS组),200例采用TESSYS治疗(TESSYS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采用Nakai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术中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TESSYS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EIS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E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VAS评分、ODI逐渐下降;TESSYS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低于BE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YS组疗效优良率为93.50%,BEIS组疗效优良率为86.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SSYS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能有效缓解腰腿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优于BEIS技术。  相似文献   

6.
郭永传  马守战  许浩  方忠 《骨科》2015,6(6):316-319
目的 分析探讨腰椎滑脱症椎旁肌入路术后结合近红外线局部照射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因为腰椎滑脱症收住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的患者,符合纳选条件的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手术组(39例)和近红外线组(33例),手术组实施单纯的椎旁肌入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近红外线组实施椎旁肌入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拆线后开始实施近红外线局部照射,随访1.5年,记录比较术前及术后1.5年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椎旁肌CT冠状面面积(S值)并计算差值。结果 近红外线组患者术后1.5年VAS评分为(1.46±0.21)分、ODI为0.21±0.17、S值为(4.87±0.27) cm2,与手术组的VAS评分[(3.97±0.39)分]、ODI(0.30±0.24)、S值[(4.36±0.18) cm2]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近红外线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S值术前与术后1.5年的差值分别为(4.42±0.97)分、0.51±0.38、(0.45±0.57) cm2,手术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5年的差值分别为(3.89±1.14)分、0.42±0.61、(1.25±0.40) cm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椎旁肌入路结合近红外线局部照射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1~2012年50例患者全部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称为对照组;2012~2013年50例患者全部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称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腿痛VAS评分及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腿痛VAS评分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助于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 7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是否合并其它脊柱疾病进行分类, 对不同类型病变采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 分别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前、术后 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根据 JOA评价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3例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 25例患者采用双侧减压方法, 48例患者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 23例患者在减压的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经皮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减压方式及是否行椎间融合内固定相关。术中硬膜囊撕裂 1例;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 取出融合器, 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3例, 考虑与术中微创可扩张通道撑开过紧有关, 予抗炎及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随访 10~35个月, 平均 13个月。患者术前及术后 6个月的 JOA评分和 ODI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3例行椎间融合及内固定患者, 22例患者获得满意融合, 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肯定, 但应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合并疾患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具体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ETD治疗的58例单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V”区解剖引导的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血管损伤等)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3.54±0.56)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VAS评分、ODI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增加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LSS与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疗效相当,并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成形扩张操作次数,减轻患者机体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并可降低医患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获完整随访的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方法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行传统开放减压、PLIF,B组35例行PTED。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cual aneli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X线照射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24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B组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 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运动康复对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TED)后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的残留疼痛、步态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影响。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PTED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接受的康复形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和对照组(接受一般康复宣教),每组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 d、6个月对患者的VAS、ODI评分及步行支撑相比值进行观察,并对支撑相比值与VAS、ODI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 d,观察组支撑相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两组支撑相比值与ODI、VA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或消除术后残余疼痛问题,改善步行平衡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传统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中央型LDH患者78例,接受BEIS技术PETD治疗40例(A组),接受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22个月。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有3例出现并发症,各有1例于术后随访时复发。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旁中央型LDH效果相当,与传统的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比,BEIS技术行PETD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椎间孔镜下应用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5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患者采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进行治疗(微创手术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3、6个月的VAS、ODI、JOA评分,评定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伤口均愈合良好,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57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65±3.38)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BMI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3、6个月的VAS及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在术后早中期对整体疼痛症状的改善及对腰部疼痛的改善优于开放手术组。而术后1周,1、3、6个月两组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两组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微创手术组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结论: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常规开放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它能更好的减轻术后早中期局部腰痛,早中期的治疗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症患者36例,入院行选择性神经根管造影及阻滞术,根据症状及患方意愿,22例行Ⅰ期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Ⅰ期手术组),另14例出院后因症状复现而再次入院手术治疗,设为延迟手术组。记录治疗前、阻滞后1d、再入院前(延迟手术组)、手术后1d、3个月、6个月的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各个时期的VAS和ODI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且维持良好并呈持续下降趋势;VAS术后6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ODI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手术组阻滞后1 d的VAS和ODI优于Ⅰ期手术组。延迟手术组再入院前VAS和ODI较自身阻滞后有显著升高。两组术后各个时期的VAS评分和OD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治疗前和(或)再入院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仅2例出口根刺激症状者于短期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使用选择性神经根管阻滞治疗效果持续性可能欠佳,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椎间隙高度、硬膜囊横断面积、椎间孔面积评价手术减压效果.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高度、硬膜囊横断面积及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A组JOA评分及ODI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放TLIF,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DLSS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恢复速度,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不影响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中老年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8例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其中14例采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14例采用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治疗(非手术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电话、门诊随访,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评估2种治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手术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近期疗效较好,相比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楼超  俞伟杨  陈剑  何登伟 《中国骨伤》2022,35(5):448-45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5~83(65.7±7.4)岁;单节段融合27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1~78(64.8±7.8)岁;单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开放融合翻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2.4±0.5)年,对照组随访时间(2.6±0.7)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VAS和ODI在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术后1、3个月ODI均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而两组间下肢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再次开放融合翻修术相比,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疼痛和功能改善的优点,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