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构建台湾地区35~74岁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在1997-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美兆自动化健康体检机构(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中,将随访满5年基线时无代谢综合征13 973人作为随访队列,并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外部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拟合优度,并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去除基线患者后研究人群5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1.7%。纳入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变量有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和血尿酸,建模队列建立预测模型的AUC为0.827(95%CI:0.814~0.839),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813(O.789~0.837)、0.826(0.800~0.852)、0.794(0.768~0.820)。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提示个体发病概率≥17.6%者为中危人群,发病概率≥59.0%者为高危人群。结论 由美兆健检纵向数据库建立的5年代谢综合征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验证效度,对于体检人群5年代谢综合征发病预测具有实用、可行的特点,预测模型对评估代谢综合征个体发病和群体监测均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7-2006年首次参加中国台湾美兆自动化健检机构(简称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24 220人,将基线未患T2DM者23 180人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外部效应)。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评价拟合优度并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去除基线患者后T2DM 5年发病率为3.25%(753/23 180)。纳入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有无T2DM家族史、身高、腰围、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约为0.873(95%CI:0.851~0.893),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桃园、台中、高雄3个体检中心的AUC依次为0.823、0.850和0.819。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占13.4%)和高危(占4.3%)的个体5年内发生T2DM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5.9倍和29.8倍。结论利用中国台湾美兆健检纵向数据资料建立的T2DM 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效应与信度均较高,且简单实用,对于今后T2DM风险个体评价及群体监测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台湾地区30 ~ 59岁健康体检人群肥胖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1998 -2006年首次参加台湾美兆健康体检的30~59岁人群15 085人,剔除基线患肥胖者91 8人共计14 167人.将4个体检中心分为建模队列(台北中心,n=8104)和验证队列(另3个中心,n=6063).按建模队列5年后是否发生肥胖为因变量、基线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变量分析,并建立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为判定预测模型拟合优度的主要指标,用验证队列对模型的外部效度进行评估.建模后再将人群预测风险概率正态化转为可实际应用操作的4个风险等级.结果 4个体检中心基线时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比例分别为50.00%~ 60.00%、26.47% ~ 31.11%和5.76%~7.24%.剔除基线患者后,全部受检者5年肥胖发病率为2.73%(386/14 167),4个中心肥胖发病率为2.66%~2.9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近3个月体重变化≥4kg和腰围5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AUC约为0.898(95%CI:0.884~ 0.912),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为AUC=0.881(95%C1:0.862 ~ 0.900).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16 0%)和高危(2.9%)的个体5年内发生肥胖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7.8倍和16.6倍.结论 利用台湾美兆健康体检纵向数据资料建立的肥胖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其效度和信度均较高,且评价标准简单实用,无论对个体自身肥胖风险评价还是对社区人群肥胖监测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中国台湾35~74岁健检人群高尿酸血症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随访刚满5年且基线无高尿酸血症的健康体检人员21 190人,分为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logistic分析构建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拟合优度。结果研究人群5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12.64%。纳入预测模型变量有性别、舒张压、血尿酸、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教育,其OR值(95%CI)分别为0.397(0.334~0.472)、1.021(1.015~1.027)、1.018(1.016~1.020)、0.763(0.651~0.894)、1.416(1.261~1.591)、1.304(1.194~1.424)和0.877(0.830~0.927)。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6(95%CI,0.753~0.779),验证队列为0.764(0.752~0.776)。结论由研究数据库建立的高尿酸血症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验证效度,对于该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预测具有实用、可行的特点,对评估发病风险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农村社区糖调节异常(IGR)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T2DM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估工具。方法收集2006-2014年浙江德清县农村社区28 251名非糖尿病成人健康数据,筛选出基线调查中5 656例IGR作为本研究队列人群,并按2:1随机分为建模队列(n=3 803)和验证队列(n=1 853)。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基于建模队列采用Cox回归分析筛查T2DM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根据纳入模型的危险因素系数β建立风险评分表,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在验证队列中进一步验证,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蔬菜摄入量和食物偏好。建模队列的AUC=0.71(95%CI:0.66~0.77),验证队列的AUC=0.65(95%CI:0.58~0.73)。风险评分提示,总评分≥5分的对象发展为T2DM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所构建的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农村社区IGR人群中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且简单、使用方便,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和验证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CVD)预测模型.方法 统计分析来自某保健医院2003年5月的体检资料、历年住院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和电话同访资料.按照4∶1的比例随机抽取基线人群,生成建模组和验证组.将验证人群基线资料代入建模人群的回归模型生成预测值.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预测模型的判别能力;用Hosmer-Lemeshow检验比较预测率每十分位分组的平均值和实际率来判断预测的准确性;将预测的6年ICVD发病风险的人群均值与实际观察到的6年累计患病率进行比较,计算误差率,验证预测模型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结果 分析样本为2271名>65岁男性老年人,建模人群1817人,验证人群454人.把年龄分为两层(≥75岁高龄组;<75岁老龄组)建立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老龄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年龄、SBP、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FBG),保护因素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龄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BMI、SBP、TC、Scr、FBG,保护因素是HDL-C.ROC的AUC及其95%CI为0.723(0.687~0.759),将个体按预测ICVD累计患病率与实际患病率进行Hosmer-Lemshow检验:x2=1.43,P-0.786,模型群体水平预测误差率为-2.23%,能力较好.结论 建立的老年男性人群ICVD预测模型判别能力较好,个体预测能力和群体预测能力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纵向健康体检数据,选取2008年3月至2016年7月间于北京市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18岁、无重要信息缺失、首次体检时未患高尿酸血症和至少具有2条体检记录且始末体检时间间隔大于3个月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作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模型的预测效果评价,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本研究一共纳入98128名研究对象,随访时间为0.25~8.75年(中位随访时间2.11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密度为40.83/1000人年。模型共纳入年龄、性别、基线尿酸、高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超重或肥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8个变量。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5%CI:0.83~0.85),十折交叉验证后AUC平均值为0.84。结论 所构建的模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水平及危险因素,构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表。方法收集2011—2016年北京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1 198例高血压患者的体检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通过回归系数构建高血压患者未来5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和风险评分表,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及评分表的预测能力。结果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5年累积发病率为15.5%。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有性别、体质指数、甘油三酯、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和体检时间,其RR值(95%CI)分别为0.673(0.513~0.883)、2.409(1.699~3.415)、1.775(1.389~2.268)、2.504(1.723~3.639)、1.790(1.354~2.366)、1.405(1.012~1.948)、0.646(0.468~0.893)和1.256(1.201~1.314)。预测模型及评分表的AUC分别为0.709(95%CI:0.690~0.727)和0.711(95%CI:0.692~0.730)。结论肥胖、血脂紊乱、肝肾功能减退和低血糖等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由上述指标建立的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为筛选高危人群,有效预防与控制老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7年11月30日住院期间曾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病历资料(2015—2016年数据作为建模组,2017年数据作为验证组),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根据OR值赋予各危险因素相应的分值,建立感染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依据建立的感染风险评分模型对验证组病例进行评分,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80岁)、肾功能障碍、联用抗菌药物、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5 d)、术后住院时间(≥15 d)、导尿管置管天数(≥7 d)是老年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评分模型中相应的分值分别为3、3、3、5、7、9分。评分15分为高风险人群,评分模型在建模组数据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CI:0.90~0.93,P0.05),灵敏度84.8%,特异度85.3%。依据验证组患者风险得分情况绘制ROC曲线,AUC为0.92(95%CI:0.88~0.95,P0.05),灵敏度84.7%,特异度86.6%。结论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均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可用于识别老年患者CAUTI易感高危人群,以期早期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定糖尿病风险评分,以识别老年人群中的糖尿病高危个体。方法 选择2019年参加武汉市江岸区体检的≥65岁老年人群26 734人作为建模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根据模型的β系数为每个变量分配一个分数,所有分数的总和即为糖尿病风险评分。采用2020年参加江岸区体检的≥65岁老年人群13 373人作为验证数据,以验证该评分的效果。结果 纳入糖尿病分线评分的变量包含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饮酒状况、运动状况以及自评健康状况。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0(95%CI:0.671~0.688),灵敏度63.40%,特异度60.90%,阳性预测值71.71%。在验证数据中,AUC为0.684(95%CI:0.669~0.693),灵敏度63.91%,特异度61.30%,阳性预测值74.39%。结论 基于武汉市江岸区老年体检人群建立的糖尿病风险评分,可用于识别糖尿病风险较高的老年人群,从而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肾脏病(CKD)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了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2013年10期)电子数据库,查找慢性肾脏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横断面研究,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1)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的4个横断面研究中,CKD组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风险明显增加[OR=1.32,95%CI(1.01,1.72),P=0.04;OR=1.53,95%CI(1.1,2.12),P=0.01];(2)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2个横断面研究中,随e GFR下降,发生认知障碍风险越高[OR=1.58,95%CI(1.17,2.12),P=0.003]。结论 CKD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且肾功能越差发生认知障碍风险越高,CKD是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贫血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CKD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1~5期,测定其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不同分期CKD患者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KD1~5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下降,CKD3期、CKD4期、CKD5期均与其余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OR=0.968,95%Ch0.943~0.994)、收缩压(OR=0.976,95%CI:0、955~0.996)、血清铁(OR=1.229,95%CI:1.111-1.360)、总铁结合力(OR=1.071,95%CI:1.023~1.121)是CKD1~5期患者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0.096,95%CI:0.020~0.458)、总铁结合力(OR=I.080,95%CI:1.013—1.152)是CKD1~2期患者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R=0.736,95%CI:0.712~0.761)、收缩压(OR=0.812,95%CI:0.793~0.826)、血清铁(OR=1.204,95%CI:1.034~1.402)、总铁结合力(OR=1.630,95%CI:1.545-1.726)是CKD3-5期患者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缺铁组较非缺铁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各期患者普遍存在贫血和铁缺乏,CKD患者贫血与铁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开展COPD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年龄±3岁进行1:1配比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435例来源于2003年1月-2006年4月某市级医院的COPD患者及其对照者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802,95%CI:1.385--2.346)、药物过敏史(OR=4.346,95%CI:2.838~6.657)、吸烟(OR=2.857,95%CI:2.145~3.807)、吸烟年限〉10a(OR=2.719。95%CI:2.041~3.621)、日吸烟量〉10支(OR=2.250,95%CI:1.601~3.161)、开始吸烟年龄≤20岁(0R=1.909,95%CI:1.140。3.198)、吸烟指数大于300年支(OR=2.241,95%CI:1.645-3.054)和高血糖(OR=2.469,95%CI:1.772~3.441)为COP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595,95%CI:1.124~2.264)、药物过敏史(OR=4.029,95%(CI:2.411~6.735)、吸烟(OR:2.635,95%CI:1.844~3.764)和高血糖(OR=2.390,95%CI:1.632-3.502)为COPD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药物过敏史、吸烟和高血糖为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LE的病因学研究及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121例SLE患者及妇科122例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潮湿(OR=3.60,95%CI:1.39~9.36)、其他结缔组织病(OR=14.88,95%CI:3.43~64.52)、药物过敏(OR=9.52,95%CI:3.58~25.31)、日光过敏(OR=9.78,95%CI:4.61~84.92)、扁桃腺炎(OR=4.06,95%CI:2.14~7.72)、不明原因发热(OR=33.06,95%CI:9.95~109.79)、流产手术(OR=7.53,95%CI:3.09~18.36)、绝育手术(OR=30.04,95%CI:3.88~232.92)、经量(OR=2.00,95%CI:1.08~3.69)、出生时母亲的年龄(OR=1.08,95%CI:1.02~1.15)、减肥(OR=3.57,95%CI:1.26~10.07)、工作应激事件(OR=25.41,95%CI:0.36~192.22)、接受家庭批评(OR=0.41,95%CI:0.27~0.62)与SLE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他结缔组织病(OR=12.12,95%CI:1.79~82.04)、药物过敏(OR=5.95,95%CI:1.73~20.52)、日光过敏(OR=21.91,95%CI:4.08~117.54)、不明原因发热(OR=27.53,95%CI:7.11~106.59)、流产手术(OR=4.87,95%CI:1.69~14.04)、工作应激事件(OR=18.72,95%CI:1.76~198.74)、居住环境潮湿(OR=6.42,95%CI:1.79~23.05)是SLE的影响因素。结论 SL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因此,尽早明确其致病相关影响因素,对今后制定该病的相关防治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水平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此研究对象来自2006年9月—200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年度体检的浙江地区健康的35~55岁男性公务员,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2580例,经4年左右随访最终2451例(95%)作为观察队列,纳入统计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baPWV水平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1)队列中208例在4年随访中进展至高血压,占8.5%。(2)进展至高血压组与未达高血压组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家族史、心率、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指标均有差异,其中baPWV、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按基线baPWV每变化一个标准差(140cm/s)为自变量,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与进展至高血压的相关性,仅校正年龄(模型1)与校正全部其他基线资料变量(模型3)后,OR及95%CI分别为2.20(1.78~2.62),(P〈0.001),1.49(1.15~1.73),(P〈0.01)。(4)根据基线baPWV值四分位数分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baPWV最低组为基准,仅校正年龄最高组OR及95%CI为10.9(5.1~22.7)(P〈0.001);校正全部其他变量后OR及95%CI为2.6(1.2~6.1)(P〈0.05),仍是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baPWV是本研究相关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baPWV或是一种在大规模高血压前期人群中筛选出高血压高危个体并给予干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宁波市成人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宁波市18岁以上常住居民2 296人,进行CKD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经人口年龄、性别校正后计算CKD患病率,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计量及计数数据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KD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有效样本2 110例,经人口年龄、性别校正后,CKD总患病率9.81%,主要集中在CKD早期(82.87%),知晓率11.11%。CKD患病与年龄呈正相关(r=0.254,P=0.000);且女性的CKD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χ2=22.618,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女性、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与体质指数与CKD的发生无关。结论宁波市成人CKD总患病率9.81%,知晓率11.11%。年龄、女性、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岛地区儿童哮喘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1:1配对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300对病例和对照儿童,并分析有关的暴露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17个因素与儿童哮喘有关联,包括父亲呼吸系统疾病史、母亲呼吸系统疾病史、家庭收入情况、特应性体质、急性呼吸道感染史、食肉习惯、海产品摄入量、是否有泡沫制品、是否装修过、厨房排烟方式、排烟效果、是否饲养宠物、家族哮喘病史、家族过敏性鼻炎史、父母食物过敏史、父母粉尘过敏史、首次发病后是否经过系统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个因素进入主效应模型,其中父亲有呼吸系统疾病史(OR=3.771,95%CI:1.533~9.278)、家庭低收入(OR=I.503,95%CI:1.258~1.795)、特应性体质(OR=3.788,95%CI:2.368~6.058)、喜食肥肉(OR=2.042,95%CI:1.481~2.815)、家族哮喘病史(OR=I.710,95%CI:0.988~2.958)、家族过敏性鼻炎史(OR=I.991,95%CI:1.234~3.211)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饲养宠物(OR=0.443,95%CI:0.265~0.739)是保护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1.327,0.407,1.332,0.714,0.536,0.689,-0.814。结论儿童哮喘是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复杂疾病。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micronutrient intakes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n the Ansan-Ansung study of the Korean Genome and Epidemiologic Study (KoGES),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9079 cohort participants with a baseline 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60 mL/min/1.73 m2 and a urine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 (UACR) <300 mg/g and who were not diagnosed with CKD, we ascertained 1392 new CKD cases over 12 year follow-up periods. The risk of CKD according to dietary micronutrient intakes was presented using hazard ratios (HR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s) in a full multivariabl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s, adjusted for multiple micronutrients and important clinico-epidemiological risk factors. Low dietary intakes of phosphorus (<400 mg/day), vitamin B2 (<0.7 mg/day) and high dietary intake of vitamin B6 (≥1.6 mg/day) and C (≥100 mg/day)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KD stage 3B and over, compared with the intake at recommended levels (HR = 6.78 [95%CI = 2.18–21.11]; HR = 2.90 [95%CI = 1.01–8.33]; HR = 2.71 [95%CI = 1.26–5.81]; HR = 1.83 [95%CI = 1.00–3.33], respectively). In the restricted population, excluding new CKD cases defined within 2 years, an additional association with low folate levels (<100 µg/day) in higher risk of CKD stage 3B and over was observed (HR = 6.72 [95%CI = 1.40–32.16]). None of the micronutri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KD stage 3A. Adequate intake of micronutrients may lower the risk of CKD stage 3B and over, suggesting that dietary guidelines are neede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o prevent C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