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53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常规分割每次2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量DT:60 Gy/30 f,同期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对照组24例,单纯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62.07%,对照组有效率(RR)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个月,对照组中位PFS 9个月,中位OS 18个月,两组间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74、P=0.71)。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总生存期略长,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术后单纯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根治术患者226例,其中辅助化疗组116例,辅助放化疗组110例。辅助放化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88例,调强放疗22例。剂量范围45~54 Gy,中位剂量50 Gy。全组患者化疗周期数为2~8周期,中位4周期。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术后化疗两组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对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结果 术后放化组1、2、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8%、10.5%、10.5%,明显低于术后化疗组的15.5%、29.7%、33.2%(P=0.001),术后放化组与术后化疗组1、2、3年OS分别为94.2%、76%、70.7%和95.6%、68.4%、53.5%,组间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9),1、2、3年DF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术后放化组的胃肠道、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2%和64.5%,高于术后化疗组的41.4%和30.2%(P=0.000;P=0.000)。亚组分析显示Ⅱ期患者术后放化组和术后化疗组1、2、3年OS、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10;P=0.067)。Ⅲ期患者术后放化组的1、2、3年OS高于术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DFS与术后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术后放化组中20.9%患者出现放射性肠炎;10%患者出现放射性膀胱炎。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Ⅲ期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放化联合治疗组血液学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高于术后单纯化疗,但患者耐受性较好。盆腔照射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技术,在提高局控率的同时可较常规放疗显著降低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 月至200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患者共89例。其中单纯外照射组62例,外照射联合腔内放疗组(联合照射组)27例,有42例患者接受了序贯或同步化疗。将患者分为单纯外照射组和外照射联合腔内放疗组进行分析,单纯外照射多为前后两野对穿照射40Gy后缩野避开脊髓加量,腔内放疗多在外照射结束后1 周内开始,一般4~7Gy/次,每周1 次,共2~3 次。部分患者接受了化疗,常用化疗方案为顺铂加氟脲嘧啶方案。应用完全缓解率和治疗后进食改善率评价近期疗效,应用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及总生存率(OS)评价远期疗效。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有效率及进食改善率的差别,Kaplan-Meier 计算两组的OS及LRFS,Log-Rank比较两组间OS及LRFS的差别。结果:全组生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至最后随访之日63例患者死亡。单纯外照射组与联合照射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及29%(P=0.049);进食改善率分别为67.7% 和74.1%(P=0.795);5 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4% 和36%(P=0.332);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 和21%(P=0.401)。 肿瘤长度≤5cm及>5cm组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42% 、36%(P=0.045)及16% 、14%(P=0.685)。 结论:后装腔内放疗联合外照射可提高近期疗效及较小病灶(肿瘤长度≤5cm)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周胜利  王宗盛  周霞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38-940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疗效。[方法]79例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放疗组和单纯介入组,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后联合放疗组行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放疗组和单纯介入组有效率分别为70.0%(28/40)和43.6%(17/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618,P=0.018)。联合放疗组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单纯介入组(47.5%vs20.5%,P=0.011;37.5%vs15.4%,P=0.026),但均可耐受;联合放疗组急性放射性毒副反应较轻。[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疗效优于单纯介入治疗,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疗、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放疗联合TACE在治疗局部晚期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IIIb-IVa期肝癌。单纯放疗10例,单纯TACE 8例,联合治疗13例,姑息治疗14例,比较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结果:放疗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有效率60%。TACE组CR 0例,PR 3例,有效率38%。联合组CR 0例,PR 8例,有效率62%,有统计学差异(P=0.041)。TACE与放疗、联合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21)。放疗组、TACE组、联合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PFS分别为7个月、7个月、22个月(P<0.001)和4个月、3个月、13个月(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姑息组中位OS为3个月。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及诱发乙肝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方面,发热(P<0.001)、腹痛(P<0.001)、肝功能不良(P=0.007)三组比较有统计差异,不良反应以放疗组最少见。结论:对于局部晚期肝癌,单纯放疗、单纯TACE、放疗联合TACE均可改善近期疗效、PFS和OS,以放疗联合TACE为最佳,精确放疗稍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局部区域复发的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预后因素。方法 按入组标准纳入1995-2014年间首次治疗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且接受了挽救治疗的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6例,分析挽救治疗对OS、复发后OS的影响,并对复发后O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总中位随访时间 35.9个月,3年OS率为73%。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3年复发后OS率为58%。挽救治疗方式中加入放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OS (P=0.040)和复发后OS (P=0.009),二程放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OS (P=0.018)和复发后OS (P=0.019),二程放疗的急性及晚期不良反应多为1-2级(84%)。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KPS评分、首治有无放疗、挽救有无放疗均对复发后OS有影响。结论 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挽救治疗中不可或缺手段,能改善生存且不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根治性3DRT±化疗在≥70岁食管癌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116例接受根治性3DRT±化疗的≥70岁食管癌患者,其中同期放化疗32例、序贯放化疗24例、单纯放疗60例。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2、3年样本量分别为102、77例。1、2、3年OS率分别为59.1%、38.4%、23.2%,PFS率分别为61.9%、37.9%、0%。同期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单纯放疗的中位OS分别为22.3、18.0、12.4个月(P=0.044);放疗60 Gy、<60 Gy的中位OS分别为24.7、10.9个月(P=0.036),60 Gy、>60 Gy的中位OS分别为24.7、18.7月(P=0.938)。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否联合化疗及放疗剂量为OS的影响因素(P=0.003、0.042、0.037)。结论 老年食管癌能耐受根治性3DRT±化疗且可取得与<70岁患者相似疗效,根治性同期放化疗预后优于序贯放化疗及单纯放疗,放疗60 Gy较<60 Gy可明显提高生存,60 Gy为最适宜的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鼻咽癌的远期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1986年~2000年本院收治的儿童鼻咽癌35例,单纯放疗18例(RT组),诱导化疗 放疗17例(C RT组);放疗剂量≤60Gy13例,>60Gy22例。治疗后失败13例,均予以补救性化疗±放疗。结果:儿童鼻咽癌占同期治疗的所有鼻咽癌患者的0.4%,病理以低分化鳞癌为主,占94.1%,入院时III IV期占88.6%,全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为57.1%。C RT组与RT组相比,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明显增高,(94.1%vs44.4%,P=0.003),从而提高OS(76.5%vs38.9%,P=0.04)。肿瘤剂量>60Gy的5年局部无复发率(locally relapse-free survival,LFRS)及OS均优于≤60Gy的患者,LFRS分别为72.7%vs30.8%,P=0.02,OS分别为90.9%vs53.8%,P=0.004。治疗后失败率37.1%,再治疗后平均继续生存32个月。严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14.3%,均发生于>60Gy的患者,而且80%见于C RT组。结论:儿童鼻咽癌预后较好,尽管入院时多数已属晚期。诱导化疗可以减低远处转移率,从而提高总生存率。肿瘤剂量以>60Gy为宜,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剂量不宜过高,建议60Gy~65Gy。治疗失败患者经积极补救治疗仍可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同期放化疗是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CT及四维CT(4D-CT)的应用提高了放疗精确性并且减少了不良反应,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未能使患者生存获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将为LA-N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累及野照射(IFI)和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49例LA-NSCLC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IFI组和ENI组,同步化疗两周期,行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结果IFI组和ENI组≥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8.0%和37.5%(P=0.01);GTV平均剂量分别是(66.2±6.5)Gy和(61.3±6.3)Gy,(P=0.01);总有效率为92.0%和66.7%(P=0.03);预防照射区内淋巴结复发率为4.2%和4.0%,(P=0.49);1年局部失败率分别为8.0%和16.7%(P=0.62);1年生存率为72.0%和62.5%(P=0.48)。结论IFI同步放化疗治疗LA-NSCLC可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概率,提高靶区照射剂量和肿瘤控制率,预防照射区内淋巴结复发率无增加,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联合化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2年至2018年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等10家研究中心且确诊为局部进展期和晚期胰腺癌的患者923例,试验组采用化疗联合注射用核糖核酸Ⅱ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两组的基线信息,比较两组间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不良事件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7.5个月和6.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3.7个月和3.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88.7%vs 92.1%),试验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64.1%vs 5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具有生存获益趋势,无肝转移患者是潜在的优势人群,该结论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疗照射方式差异对行同步放化疗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1月至2015年01月收治同步放化疗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共66例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35例(A组),行累及野照射(IFI)31例(B组);比较两组累积局部控制(LC)率、累积无进展生存(PFS)率、累积总生存(OS)率、失败模式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随访累积LC率、累积PFS率及累积OS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总失败率和局部复发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及照射方式均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独立因素(P<0.05)。结论:行同步放化疗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ENI方案较IFI方案照射能够有效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治疗失败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初治的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Ⅱb-Ⅳa期)126例,所有患者接受IMRT盆腔外照射及MRI图像为基础的高剂量率三维近距离治疗,每次近距离治疗前需完善CT和/或MRI图像扫描,至少完成2次MRI图像扫描,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危及器官(OARs)按照GEC-ESTRO标准定义,HR-CTV处方剂量达到80~85 Gy(EQD2),并同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使用CTCAE及RTOG标准评估毒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结果:靶区GTV、HR-CTV、IR-CTV D90平均EQD2分别为91.7(81.8~107.8) Gy、81.7(77.8~89.9) Gy、72.0(70.8~75.1) Gy(α/β=10)。100%处方剂量对应HR-CTV、IR-CTV的V100分别为 92.6%(89.9%~97.4%)和92.8%(88.5%~96.8%)。3年局部控制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9.5%、78.2%和80.9%。Ⅲ级慢性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5.8%,无Ⅳ级毒副反应。结论: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耐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序贯改良HAG方案与单纯化疗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微移植在MDS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共33例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序贯改良HAG方案(21例)和单纯化疗(12例)治疗过程及转归。结果:微移植组14例(66.7%)CR,单纯化疗组3例(25.0%)CR,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与单纯化疗组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13 d、15.5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16 d、18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1年OS率达90.5%,2年OS率达81.0%,单纯化疗组1年OS率达50.0%,2年OS率达41.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1年PFS率达57.1%,2年PFS率达42.9%,单纯化疗组1年PFS率达 41.7%,2年PFS率达25.0%。结论:微移植联合化疗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多西紫杉醇分别联合卡铂或卡培他滨一线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符合乳腺癌切除术后、经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辅助化疗后出现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筛选出65例。其中25例行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A组)作为一线解救治疗,40例行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B组)作为一线解救治疗。每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类不同解救治疗方案对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65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中,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68.0%和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A组和B组平均化疗周期(5.0 vs 4.8)、疾病控制率(DCR)(88.0% vs 82.5%)、中位PFS(13.3 vs 12.2个月)、中位OS(51.4 vs 51.0个月)、肺转移后2年PFS(28.0% vs 24.8%)、5年OS(76.0% vs 4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7、P=0.377、P=0.978、P=0.989、P=0.955、P=0.672)。两组均出现血液学毒性以及恶心、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A组患者中白细胞减少、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01)。结论:乳腺癌肺转移的预后较差,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一线解救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是值得推荐的一线化疗方案。但从患者的远期预后来看,两组化疗方案并没有明显改善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标准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患者112例,其中联合治疗组52例接受培美曲塞/顺铂及吉非替尼治疗,化疗组60例仅采用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6.5%,高于化疗组的18.3%(P=0.030);两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1.2%和55.0%(P=0.035);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7个月和6.7个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但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但联合组的CEA和CYFRA21-1水平比化疗组更低(P<0.05)。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P<0.05),两组之间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失败后,采用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较单用化疗显示出更高的ORR和中位PFS,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手段,通过Meta分析评估化疗联合PD-1/PD-L1 抑制剂与单纯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知网、万方、维普和CBM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08月以来有关化疗联合PD-1/PD-L1 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以及评估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汇总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长于仅接受化疗的患者(HR=0.85,95%CI:0.75~0.96;HR=0.84,95%CI:0.73~0.97)。结果还表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R)也显著高于仅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RR=1.44,95%CI:1.10~1.89)。此外,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RR=1.08,95%CI:1.03~1.14)。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Atezolizumab联合化疗的患者的 OS 明显长于单独接受化疗的患者(HR=0.85,95%CI:0.75~0.96),接受Atezolizumab或Pembrolizumab与化疗的联合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HR=0.80,95%CI:0.73~0.89;HR=0.79,95%CI:0.67~0.92),然而接受Durvalumab联合化疗的患者OS和PFS较单纯化疗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化疗联合 PD-1/PD-L1 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比单独化疗更有效,但联合治疗有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Durvalumab与化疗药的联合使用并不能增加患者的OS和PF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射波刀SBRT在复发性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5年26例术后复发的胆管癌射波刀SBRT的患者,中位术后复发时间10个月,中位肿瘤直径为2.8 cm。中位处方剂量45 Gy,中位分割次数5次。基于增强CT或MRI评估肿瘤进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及LC。使用CTCAE4.0版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9.3个月,其中位OS和PFS分别为13.5个月和6.5个月,1、2年OS和PFS率分别为52%、21%和28%、15%。4例患者出现肿瘤原位进展。3例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包括1例胃肠道反应、1例肝功能减退、1例胆道感染;仅1例患者在晚期出现了≥4级消化道出血。结论 射波刀SBRT术后复发性胆管癌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不同放疗剂量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食管癌同期放化疗不同放疗剂量的LC、长期OS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2004—2013年间本院接受同期放化疗的373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放疗剂量分为<60 Gy组99例、60 Gy组155例、>60 Gy组119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C、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放疗剂量<60 Gy组,60 Gy组和>60 Gy组3、5、7、10年样本量分别为97、96、56、38例,146、141、72、17例和118、115、56、20例,其LC率分别为55.3%、51.4%、48.9%、48.9%,65.1%、60.1%、55.1%、55.1%和49.4%、45.1%、37.7%、37.7%(8年)(P=0.020);OS率分别为35.4%、26.1%、22.0%、22.0%,49.0%、41.3%、32.1%、28.9%和31.1%、25.2%、14.5%、12.9%(8年)(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体积≤44 cm3、Ⅰ—Ⅱ期患者60 Gy组LC率优于<60 Gy组(P=0.040、0.035),而OS率则优于其他两组(P=0.001、0.003,P=0.045、0.006);而对于肿瘤体积>44 cm3、Ⅲ期患者60 Gy组LC率优于>60 Gy组(P=0.011、0.015),OS率优于其他两组(P=0.045、0.006,P=0.033、0.002)。>60 Gy组RE、RP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07、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剂量及非手术T分期、N分期是预后影响因素(P=0.004、0.008、0.037)。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剂量以60 Gy为优,接受>60 Gy放疗剂量患者不良反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