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和猪为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了解宝山区乙脑流行规律及乙脑疫苗接种、蚊虫密度等相关情况,给制订本区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现将1994- 2005年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主要蚊种构成不尽一致,但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普遍存在,且为主要蚊种之一。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比乙脑发病高峰早约一个月左右。从新安县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白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认为淡色蚊可能为我省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三带喙库蚊与乙脑的流行关系密切,不排除其作为我省乙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各地仔猪的乙脑抗体50%阳转日的早晚有所差别,反映了各地乙脑发病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蚊虫为传播媒介的人畜(主要是猪)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主要威胁10岁以下儿童健康并造成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为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策略,我们对蓬莱市1956~2005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龙海市1953—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今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综合汇总1953年以来的疫情报告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乙脑在龙海市曾广泛流行,尤其上世纪50、60与70年代初为高发期;1972年起转入初步控制期;1975—2008年,发病率明显下降,持续在1/10万左右。猪为主要贮存宿主;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接种乙脑疫苗、保护易感者与消灭传播媒介可有效控制人间乙脑流行。目前动物间(尤其是猪间)的流行仍未停息,故对儿童及非疫区进入的易感者仍需免疫保护。[结论]加强监测,落实易感者预防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与计划外生育人口),做好动物传染源(猪与禽类为主)管理与防蚊灭蚊工作,是今后巩固乙脑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江苏省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即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type Bencephalitis,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方法 用SPSS 18.0和Excel 2010软件分析江苏省2007-2012年乙脑疫情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病例血液或脑脊液乙脑病毒IgM抗体.结果 2007-2012年,年均发病率为0.06/10万,年均病死率为6.41%.连云港市、宿迁市和苏州市为高发市,其发病数占总病例的54.80%.7、8月为发病高峰,占93.59%.全省发病主要集中在0~14岁儿童,占94.66%;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87%.全程接种乙脑疫苗的占19.22%,非全程接种占13.52%,无接种和接种史不详者合计占60.85%.实验室确诊病例占88.26%.结论 江苏省乙脑病例的分布呈现季节性、地域性和人群差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以脑实质炎性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世界范围内乙脑主要在亚洲流行,我国是乙脑的高发区,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高峰。分析近几年全国乙脑疫情,5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省(直辖市)[1]。该病起病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症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常伴中枢性呼吸衰竭。乙脑有病死率高(5%~35%)、致残率高(33%~50%)、后遗症严重(30%~50%)[2]的特点是威胁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乙脑病毒的传播与越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晓 《山东卫生》2006,(11):60-6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主要是由媒介昆虫蚊虫传播乙脑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被国家列为乙类传染病。目前已有疫苗可供预防,但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乙脑在我国分布很广,危害大,备受广大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蚊虫其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因此欲证明和推断某种蚊虫为乙脑自然传播媒介是困难的。乙脑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的家禽和家畜,而猪是人类最主要的传染源。预防乙型脑炎的关键是灭蚊和注射乙脑疫苗,同时加强家禽畜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1995~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媒介昆虫传播的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幸存病例中30%~50%将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福建在历史上曾是乙脑疫情的高发省份,20世纪80年代全面使用乙脑疫苗后,疫情得到控制。为了解该省近10a来乙脑发病情况,为制定该省乙脑监测及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1995~2004年福建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慈溪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圆形分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呈季节性流行,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为了解慈溪市乙脑的季节性及其变化规律,对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现应用圆形分布法对慈溪市1952—2006年的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武汉市1992~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与发病特点及三间分布。结果1992~2006年武汉市共报告乙脑病例433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0.41/10万,年均病死率2.31%,乙脑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且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无乙脑病例报告;发病季节在4~9月,高峰期在7~8月;病例主要集中于新洲区(占39.72%)、黄陂区(占31.87%)、江夏区(占12.24%)等郊区;15岁以下的患者占94.23%(408/433),散居儿童发病占61.20%(265/433)。结论武汉市乙脑发病主要表现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低年龄组为主。近年来乙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乙脑监测和防控依然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 virus)引发的虫媒病毒疾病。该病在亚洲是病毒性脑炎中最严重的一种.每年约有5万临床病例.约20%的患者死亡,其中大多是儿童。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在我国,根据乙脑发病率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高、中、低流行区及非流行区,黑龙江省属于乙脑低流行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流行季节前后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检测,分析影响人群抗体水平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简称比值)的因素.方法 根据既往乙脑发病率选取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在每个地区采取整群抽样;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在流行季节前乙脑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安康、铜川)乙脑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1.32%(1∶27.84)、24.07%(1∶3.04),流行季节后分别为82.78%(1∶36.82)、27.31%(1∶3.28).在乙脑高流行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在低流行区无此趋势,经过一个流行季节两个地区人群抗体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升高,但在乙脑高流行区抗体滴度升高;抗体阳性率为98.20%的安康地区的人群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为115∶ 111,抗体阳性率为23.40%的铜川地区的人群比值为5∶ 944,随着抗体水平的提高比值迅速提高.结论 自然感染是影响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在乙脑高发地区是主要因素.人群抗体水平是影响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的重要因素,比值随人群抗体水平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86~2010年山东省乙脑报告病例进行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早期血清和/或脑脊液乙脑IgM抗体.结果 1986~2010年山东省共报告乙脑病例12 983例,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95.12%的病例集中在7~9月份,8月为发病高峰;59.05%的病例分布于菏泽、临沂、潍坊、济宁4市;15岁以下病例居多,占总病例数的72.53%(9 411例),但≥15岁病例所占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48.79%)、学生(22.67%)、农民(20.26%)为主;共检测1 807例病人血清和/或脑脊液,乙脑IgM抗体阳性1 173例,阳性率为64.91%.结论 山东省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呈低水平流行,但威胁依然存在,仍需加强防控措施;乙脑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应结合各地区成人发病情况制定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1990~2003年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1990—2003年广西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年共报告病例6859例,全区14个地市均有报告,其中河池等6个地市病例数较多,占总病例数的80%。年平均发病率为1.10/10万,1991年发病率(2.46/10万)为最高,2001年发病率(0.43/10万)为最低,每4—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6—7月份病例较多(占全年病例的80.92%)。男女比例为1:0.69。0-9岁组占87.56%。在2002—2003年发病的193例病人中,乙脑疫苗全程免疫的12例,占6、22%;未完成全程免疫的86例,占44.56%;无免疫史的95例,占49.22%。结论 乙脑病例分布广,但局部流行较严重,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多于女性,病例主要见于低年龄组,与未接种疫苗或接种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和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国际上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与登革病毒同归於黄病毒属。为与全世界分布的甲型昏睡脑炎相区别,我国称之为乙型脑炎。我国是乙脑重流行区,在媒传病中,乙脑死亡率最高,例如1995年,乙脑发病14576人,死亡445人,死亡率为3.05%,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11764人,死亡率为2.78%,第三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43848人,死亡率为0.64%。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广州市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5-6月份,广州市连续9年没报告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后首次发生乙脑流行。全市共报告乙脑确诊病例17例,死亡1例。有报告病例的区、县级市占全市区(县)数53.8%。病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27岁,10岁以下占82.4%。病例本地户籍8例,外地户籍9例。本市户籍儿童病例全部乙脑免疫史,但按程序完成免疫只占16.7%;外地儿童病例均无乙脑免疫史。外来儿童除1例住出租屋外,均住在窝棚或地处偏僻的废弃建筑里,调查发现,这些居所外来儿童84.4%是院外自行分娩,计划免疫机构很难及时发现。这次乙脑流行,暴露了计划免疫存在的问题,资源不足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196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分析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陕西省1960~2004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前移;高发地区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市;发病者中<15岁占80.68%,发病者多数在农村。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陕西省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周口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周口市1990~2007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前移;高发地区为周口市东南部的太康、商水县;发病者中<15岁占96.21%,发病者多在农村。结论预防控制乙脑应采取以免疫预防和灭蚊、防蚊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周口市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乙型脑炎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通过蚊媒传播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等也相继发现了乙脑病人,表明乙脑已经扩大流行并有继续扩大流行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专家分析,估计亚洲地区乙脑的发病率为1.8/万~2.5/万,病死率为25%,神经运动性和行为性障碍等后遗症为45%。现将乙脑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揭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3年揭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暴发流行的原因和特征,探讨乙脑的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乙脑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50例,发病率为0.86/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6.0%。流行高峰在6月上、中旬,共发病40例,占80.0%,10岁以下儿童占88.0%,患者中无明确乙脑疫苗接种史者44例,占88.0%。结论 免疫空白和疫情报告不及时是本次乙脑暴发流行的原因,应急接种提高乙脑疫苗的免疫覆盖率和防蚊灭蚊是控制乙脑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