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沙利度胺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正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观察沙利度胺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增殖、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分泌及其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沙利度胺治疗MM的免疫调节机理。用MTT法检测PBMNC的增殖及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可明显刺激正常人PBMNC中CD8^+T、NK细胞的增殖,显著增加IL-6的分泌,减少IFN-γ的分泌,不影响IL-2、IL-10的分泌;在同一效靶比时,5μg/ml的沙利度胺可明显增强PBMNC的杀伤活性(P〈0.01),效靶比为40:1时沙利度胺组杀伤活性最强。结论:沙利度胺主要刺激PHA活化后的正常人PBMNC中CD8^+T、NK细胞的增殖及IL-6的分泌来增强PBMNC的杀伤活性,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发挥抗骨髓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IL-23(50 ng/ml)单独或联合IL-2(100 U/ml)体外诱导正常人PBMNC 72 h,并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最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后的PBMN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联合IL-2组诱导PBMNC表达IFN-γ的水平最高,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细胞因子组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联合IL-2组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IL-23能促进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IL-2联合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IL-23作用于PBMN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N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3.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IL-2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体内白细胞介素(IL-2)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RRl患儿30例.取外周静脉血2ml,以ELISA法测定IL-2,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1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健康儿童相比,RRI患儿IL-2分泌降低,CD3^+、CD4^+T细胞百分率下降,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P〈0.01),IL-2浓度与CD4^+T细胞百分率呈中度正相关(r=0.653)。结沦:反复呼吸道感染时IL-2分泌低下。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RRI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CIK细胞,分为DC疫苗组和无DC疫苗组,培养14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lK中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的所占比例,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1)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结果DC疫苗组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8.27%、64.36%和20.00%,无DC疫苗组则分别为17.79%(P〉0.05)、54.69%(t=4.130,P〈0.01)和13.39%(t=5.601,P〈0.01)。DC疫苗组的CIK培养上清中IL.12、IL4及IFN-1的浓度分别为(177.82±130.06)、(31.774-9.52)、(86.99±56.30)ng/L,无DC疫苗组分别为(80.83±50.15)n∥L(t=3.811,P〈0.01)、(40.33±19.74)ng/L(t=2.141,P〈0.05)和(42.07±19.68)ng/L(t=4.125,P〈0.01)。结论CIK细胞培养中加入DC疫苗进行诱导,增强了所培养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6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白细胞介素16(IL—16)有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能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迁移;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IL-2R和HLA—DR表达;通过CD4^+受体与T细胞结合;影响蛋白激酶C(PKC)的分布;抑制CD3依赖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根据IL-16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式,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尼龙棉柱法分离外周血T细胞,将T细胞与MSCs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与MSC共培养及单独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 IL-4的表达。结果表明,与MSC共培养3天后,CD4^+与CD4^+ CD25^+ T细胞与单独培养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则无显著差异(P〉0.05);与MSC共培养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同时IFN-1表达减少,IL-4表达增加。结论:MSC减弱了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与反应体系中CD4^+ CD25^+ T细胞比例增多及IFN-γ、IL-4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IL-2单独或联合IL-12体外处理后,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以NK细胞敏感的K56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IL-2单独或联合IL-12诱导后G-PBMC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前后G-PBMC的细胞表型,研究结果表明:(1)未经处理的G-PBMC的抗肿瘤活性很低;单独应用IL-2诱导24小时即可以增强G-PBMC的抗肿瘤活性,当诱导72小时后G-PBMC的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2)IL-2联合IL-12诱导后的G-PBMC抗肿瘤活性显高于单用IL-2诱导后;(3)IL-2单独或联合IL-12诱导后G-PBMC中CD3,CD8抗原表达增加,而CD56抗原表达仅在IL-2联合IL-12诱导7天后增加,结论提示:IL-2激活的G-PBMC具有显的抗肿瘤活性,联合IL——12诱导后其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泌的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多发性骨髓瘤(MM)进展中的变化和意义以及这三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取28例MM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稳定组)、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及2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的骨髓,建立B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用ELISA法检测单独培养的BMSCs,以及BMSCs与U266细胞混合培养后IL-6、VEGF、IGF-1在培养上清中的浓度;应用外源性IL-6、VEGF、IGF-1作用于BMSCs后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①单独培养BMSCs所分泌的IL-6和VEGF浓度,对照组〈稳定组〈活动组(P〈0.05),IGF-1的浓度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U266细胞和BMSCs均分泌IL-6、VEGF和IGF-1;U266与BMSCs黏附后IL-6、VEGF、IGF-1的分泌明显升高(P〈0.05);混合培养上清中IL-6、VEGF、IGF-1浓度,对照组〈稳定组〈活动组(P〈0.05);③BMSCs分别加入外源性IL&/VEGF/IGF-1后,诱导VEGF、IGF-1/IL-6、IGF一1/VEGF、IL-6分泌增加(P〈0.05);④MGUS患者BMSCs分泌IL-6、VEGF、IGF-1的水平与对照组相似。结论B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IL-6、VEGF、IGF-1与MM的进展有关;IL-6、VEGF、IGF-1三种细胞因子影响BMSCs的分泌,三者之间有相互促进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表达抗CD20scFv/CD80/CD28/ζ重组基因修饰T细胞,体外观察其特异性清除CD20^+淋巴瘤细胞的能力,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pBULLET上的CD28-ζcDNA插入到已含有抗CD20scFv/CD80的真核表达载体pLNCX质粒上,转染PA317包装细胞,挑取高滴度的包装细胞收获病毒,用收获的病毒感染刺激分裂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G418筛选1周后与CD20^+淋巴瘤细胞株Daudi、Raji在体外共同培养,用非放射性的细胞杀伤试剂盒和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杀伤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均证实pLNCX/抗CD20seFv/CD80/CD28/ζ构建成功,重组基因修饰的T细胞能在体外杀伤CD20^+淋巴瘤细胞株Daudi、Raji,而对CD20^+细胞株K562无杀伤作用,同时CD20^+靶细胞组上清液中IL-2和IFN-γ水平与CD20^-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重组基因修饰的CD20靶向性T细胞构建成功。该T细胞在体外能特异性杀伤CD20^+淋巴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11.
IL2、IL12、IL15的不同组合对人外周血源NK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IL2,IL12,IL15的不同组合对体外扩增的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功能的影响。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培养的人外周血NK细胞分为IL2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IL15+IL12组;无细胞因子培养的NK细胞组为对照组。用细胞计数盒分别测定不同效靶比下NK细胞对靶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用建立竞争性RT—PCR方法定量检测穿孔蛋白、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组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增强,在不同效靶比下IL2+IL15和IL2+IL15-4-IL12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此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加细胞因子的空白对照组(P〈0.01),在不同细胞因子条件下,IFN-γ分泌水平依次为IL2+IL12+IL15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组(P〈0.01);各培养组的NK细胞穿孔蛋白及颗粒酶B基因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且IL2+IL15组和IL2+IL12+IL15组上述两种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但组间差别较小,与NK细胞杀伤实验的结果相一致。结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的外周血NK细胞功能有差异。IL2和IL15在增强NK细胞杀伤功能及促进其扩增作用方面有协同作用,IL12主要刺激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湘  莫新少  陈似霞  杨一兰 《全科护理》2014,(22):2040-2043
[目的]探讨不同复温时间对肝癌部分切除术低体温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低体温病人依不同复温时间随机分3组,A组30 min、B组30 min~60min、C组60min,每组30例。术前、术后1d、2d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6;术前、术后1d、5d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C组1dCD3+、CD4+、CD4+/CD8+及5dCD4+/CD8+低于A组、B组(P0.05)。3组病人T细胞亚群重复方差分析,各指标时间效应、交互效应、CD3+、CD4+、CD4+/CD8+组间效应P0.05。各组CD8+术前与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d、2dIL-2低于A组、B组,C组术后2dIL-6高于A组、B组(P0.05)。IL-2组间效应、IL-6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结论]复温时间60min可延迟免疫恢复,肝癌病人术后早期有效复温能减轻免疫抑制,利于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腹腔注射,6 h后采集血液、肝脏和脾脏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析肝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的频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血清中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ALF小鼠肝脏肿大而呈暗红色,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中TNF-α及IL-21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而单个核细胞中CD4+CXCR5+、CD4+PD-1+、CD4+CXCR5+PD-1+T细胞频数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LF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频数显著增加,血清IL-21水平显著升高,推测Tfh细胞在ALF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为AL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索高纯度CD3-CD56+CD16+NK细胞体外扩增技术。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NK细胞,置于含10%人AB血清的造血干细胞培养基(SCGM)中,加入细胞因子IL-2、IL-15、SCF组成不同培养体系进行体外扩增。采用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和CCK-8试剂盒检测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等方法比较不同培养体系对NK细胞增殖前后的数量、纯度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同方法对IL-2的浓度与NK细胞增殖效率及杀伤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经免疫磁珠分选法所得的高纯度CD3-CD56+CD16+NK细胞扩增18天后,IL-2/IL-15/SCF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含细胞因子组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提高,尤其是IL-2/IL-15组和IL-2/IL-15/SCF组在效靶比10∶1时杀伤活性均高达90%以上。低、中、高浓度IL-2组扩增倍数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对K562细胞杀伤率的比较上,高浓度组明显高于低、中浓度组(p0.05)。结论:在10%人AB血清的SCGM中加入IL-2/SCF/IL-15细胞因子组合,可使经MACS纯化的NK细胞在体外高效地活化及增殖;本培养体系中IL-2浓度较低(1 000U/ml)时,NK细胞的扩增效率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与IL-2的浓度高低无相关性;而高浓度的IL-2(≥1 000U/ml)可进一步激活纯化后NK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不同的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对人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按常规方法从PBMNC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然后根据加入CD28 mAb、IL-15和IL-21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CIK),CB28+IL-15+IL-21组,IL-15+IL-21组,CD28+IL-15组和CD28+IL-21组。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刺激因子诱导的CIK细胞的粒酶B(granzyme B),穿孔蛋白(perforin)和CD107α等分子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0、IL-12、INF-γ和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的细胞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A549)、乳腺癌细胞株MFC-7(MFC-7)和人黑素瘤细胞株HME1(HME1)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以含CD28、IL-15和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最高,在培养第10日时该组的增殖倍数为255.3±6.3,明显高于对照组,IL-21+IL-15组和CD28+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66.6±13.5、199.4±15.0和228.8±16.6(P<0.05),添加CD28和IL-15组则穿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所有共刺激组的穿孔蛋白、粒酶B和CD107a表达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A549、MFC-7和HME1细胞杀伤活性以含CD28+IL-15组最高(82.2%、59.3%和70.6%),明显高于对照组(60.9%、49.6%和48.4%)(P<0.05)。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增加CD28+IL-15+IL-21组中细胞分泌IFN-γ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不同刺激因子活化的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和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在培养体系中增加相应的细胞刺激因子对细胞功能定向培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A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19的表达及CD28/CD152和CD80/CD86在外周血T、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CD3^+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3^+CD8^+T细胞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和CD8^_T细胞上CD28和CD19^+B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而CD152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也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在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IgA及CRP、IL-6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152:CD80/CD86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Foxp3^+、CD4^+和CD25^+的变化及3种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CD4^+Tre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数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IL-10、TNF-α、TGF-β水平。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外周血Foxp3^+、CD4^+、CD25^+T淋巴细胞(CD4^+Treg)占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略高于急性加重期,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缓解期组低于急性加重期组,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OPD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TGF-β浓度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IL-10与CD4^+Treg成正相关(r值为0.655,P〈0.05),COPD急性加重期TNF-α与CD4^+Treg成正相关(r值为0.4,P〈0.05)。结论:CD4^+Treg可能参与COPD的发病及急性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G—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单个核细胞(G—PBMNC)中Vα24+NKT细胞的表型及体外扩增、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别取来自CB和PB的单个核细胞(MNC)以及G-PBMNC,在含α-半乳糖酰基鞘胺醇(α-GalCer)及细胞因子IL-2、IL-15的体系中,体外扩增培养Vα24+NKT细胞;采用间标磁珠分选纯化NKT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T细胞表型、NKT细胞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4、IFN-γ浓度。结果表明:由CB或PB或G-PBMNC诱导扩增Vα24+NKT细胞可分别扩增221.5倍、456.5倍、756.38倍。CB或PB来源的Vα24+NKT细胞经PMA刺激后,24小时生成IL-4、IFN-γ浓度和IL-4/IFN-γ比率分别为180.33VS190.67ng/ml、864.33vs508.49ng/ml、0.503vs0.455。由G-PBMNC诱导扩增Vα24+NKT细胞,培养9天及12天时生成IL-4、IFN-γ浓度及IL-4/IFN-γ比率分别为139.08vs89.3ng/ml、14264.8ml、14488ng/ml、0.0531vs0.0376。结论:不同来源MNC在α-GalCer、IL-2、IL-15诱导下可以短期有效扩增Vα24+NKT细胞,G-PBMNC诱导扩增的效果优于CB和PB。NKT细胞活化后可以分泌大量IL4及IFN-γ,但以IFN-γ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体内外周血IL-12的表达及辅助性T细胞(Th)表面白细胞介素12受体(IL-12R)的表达情况,探讨IL-12及其受体对ROU患者的Th细胞的免疫失衡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例ROU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T细胞上IL-12R的表达量,ELISA检测外周血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 ROU患者Th细胞表面的IL-12R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ROU患者外周血IL-12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患者体内免疫紊乱,IL-12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相关,为ROU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