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105例发生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WHONET5.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共有105例患者发生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且发生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人数逐年上升;科室分布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肝胆外科为主,分别占37.14%、16.19%;分析103例发生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血培养结果发现,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84株占81.6%;其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低,为35.9%,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结论发生血流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多为多药耐药菌,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强,对怀疑有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可经验性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7-03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对象: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7例,中位年龄27.6岁,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单次造血干细胞移植72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自体骨髓移植51例;移植前CR1期69例,CR2期2例,CR3期1例。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其中均为自体骨髓移植1例,其余4例分别为首次进行骨髓移植和第2次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均为CR1期。方法:骨髓移植患者按单个核细胞(0.8~1.5)×108/kg采集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联合化疗后行粒系-巨噬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当白细胞>5.0×109L-1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2×108/kg,4.03×108/kg。25例患者行TLI预处理方案,47例患者行TBI预处理方案,5例患者行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给予移植后治疗,接受VP/MM维持化疗3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α免疫维持治疗4例,三者联合维持化疗2例。移植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定期检测血常规、骨髓象等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存活情况以及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髓系造血重建。72例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存活42例,其中移植前CR1期41例,CR3期1例,至今无病存活率58.3%;5例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无病存活4例。定期进行血象和骨髓象复查,均未发现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有明显影响,患者对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了解rhG—CSF对单核细胞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的影响。应用黏附法分离献血员和rhG—CSF动员第5天供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核细胞富集效率,应用RT—PCR检测两种来源单核细胞G—CSF受体和SphK的表达情况,并应用γ^32 P—ATP掺入法测定rhG-CSF处理的单核细胞胞浆SphK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献血员和rhG—CSF动员后供者的单核细胞均表达G-CSF受体和SphK;rhG—CSF处理献血员单核细胞对细胞SphK活性无明显影响;rhG—CSF处理供者动员后单核细胞使sphK活性增加(39.6—87.2)%(P〈0.05),且呈与剂量无明显关系的瞬时效应。结论:rhG—CSF能增加rhG-CSF动员后单核细胞的SphK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寻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NK)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3DL1)表达可能存在的microRNA(miR)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miR信息库中筛选出可能与KIR3DL1相关的miRs,构建含KIR3DL1 3’非翻译区(UTR)的PGL3质粒,分别将含相应miR的PcDNA3.0质粒与前者共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之后的突变实验筛选出可能调控KIR3DL1的miR。结果通过TARGET SCAN信息库筛选了miR-146b等10个miR;转染miR-146b后,荧光素酶活性下降最多(61.3%),突变其KIR3DL1 3’UTR靶位点后荧光素酶活性恢复(91.4%)。结论 miR-146b可与KIR3DL1’UTR在靶位点特异结合,很可能参与KIR3DL1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采集8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并以200 ng/ml G-CSF、200 ng/ml G-CSF~+10μg/ml ConA体外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SF和G-CSF~+Con A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3组间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影响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5),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CD4~+T、CD8~+T、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1);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G-CSF刺激能增加健康人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Con A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水平,诱导其表面G-CSF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用APBSCT治疗AML患者27例,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AML患者13例,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治疗AML患者25例。结果:(1)APBSCT组造血重建校其他两组显著加快;(2)APBSCT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复发率(RR)分别为51.%和42.2%,与ABMT组的46.2%、46.7%相当,但与净化ABMT组的72.9%、23.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三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内脏出血。结论:APBSCT治疗CR1期AML,其造血重建显著快于ABMT,其疗效与ABMT相当,而显著低于PABMT。  相似文献   
7.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对预测临床复发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方法对16例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AL患者,检测其移植前、移植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骨髓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随诊分析.[结果]10例患者移植前Id4基因呈甲基化的患者中5例在移植后再次出现Id4基因甲基化,其中4例在随访期出现复发或复发倾向.而5例移植前Id4基因呈非甲基化的患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再次甲基化,随访期间也无复发倾向.[结论]AL患者在移植后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预测白血病的复发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胞外囊泡(MSC-EV)在保留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功能的同时,能够避免MSC内在缺陷;MSC-EV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能够避免其脂质、蛋白、DNA、RNA等内容物被酶类物质降解;此外,MSC-EV适合通过永生化MSC技术进行大规模制备。因此,与MSC相比,MSC-EV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便捷、可行的非细胞治疗方法,且在组织修复及免疫调节方面呈现出同等功效。本文仅就MSC-EV在辐射损伤救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cr/abl融合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的表达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31例ALL患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患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表达9例(29%),其中完全缓解3例(33.3%);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表达22例(71%),其中完全缓解17例(77.3%),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的ALL患临床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