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51例,根据患者的BMI分为正常组(18.5~24.0)kg/m~2和非正常组[超重组(24.0~28.0)kg/m~2,轻度肥胖组(28.0~30.0)kg/m~2与重度肥胖组(≥30.0)kg/m~2]。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压水平、baPWV及ABI的差异,分析不同BMI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baPWV及ABI的相关性。结果重度肥胖组患者血压水平高于轻度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baPWV水平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而ABI低于轻度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轻度肥胖组患者收缩压与baPWV水平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而ABI低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超重组患者血压与baPWV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MI非正常组患者收缩压与ABI呈负相关(r=-0.565,P0.01),与baPWV呈正相关(r=0.532,P0.01);舒张压与ABI呈负相关(r=-0.729,P0.01),与baPWV呈正相关(r=0.48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BMI、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吸烟、饮酒、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影响baPWV与ABI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BMI非正常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baPWV呈正相关,而与AB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中国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血清内脂素的水平,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关系。方法从西安工业大学中央校区148例17~23岁的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中筛选出高血压患者45例为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103例为对照组。使用Sphygmo Cor无创主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测量外周血压;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并分析其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肱动脉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高血压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高[(227.33±30.93)μg/L vs.(201.58±34.0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肱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0.489、0.414、0.460(P均0.001)。结论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中高血压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并且内脂素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及外周血压呈正相关,预示内脂素可能参与青年大学生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 3~ 6岁的学龄前儿童肥胖度与血压测量值的相关关系、肥胖度分层对血压的影响。  方法 :整群抽取广东省韶关市区四所幼儿园的 3~ 6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分析肥胖度与血压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将儿童按每周岁一个年龄组分为 4组 ,分析肥胖、超重、消瘦、正常各层 4组间血压测量值的差异以及各年龄组肥胖、超重、消瘦、正常各层间血压测量值的差异。  结果 :分析显示肥胖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4组肥胖、超重、消瘦、正常各层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值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0 0 1)。  结论 :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已经对血压产生明显的影响。儿童肥胖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相关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不同肥胖类型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控制率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方法:从我院高血压科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的已出院患者中随机筛选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吸烟情况、病程、24小时动态血压、踝臂指数、空腹血糖、血脂。采用OMRON BP-203RPEⅢ动脉硬度测定仪测定踝臂指数,美国太空90217型动态血压仪监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日立(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HITACHI 7600-020的生化自动分析仪。先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BMI正常、BMI超重或肥胖两组,再按照腰围分为BMI正常/腰围正常、BMI正常/腹型肥胖、BMI超重或肥胖/腰围正常、BMI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四组。这四组样本人群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判断ABI正常和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是否存在差异,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与ABI是否相关。 结果:在BMI正常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踝臂指数(ABI)、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在BMI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高于腰围正常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低于腰围正常的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ABI无显著差异;无论BMI是否正常,伴有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与血压的控制情况相关,且ABI降低组血压控制率低,而在腰围正常的患者中,差异不显著;在BMI和腰围均正常的患者中,ABI仅与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相关;无论BMI是否正常,在存在腹型肥胖的患者中,ABI不仅与24h平均收缩压相关,同时与24h平均舒张压相关;在BMI超重或肥胖但是腰围正常的患者中,ABI与24h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均不相关。 结论:腹型肥胖的患者舒张压升高明显,更易出现高血脂和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ABI降低不仅与收缩压升高相关,也与舒张压升高相关,ABI降低可以反应出腹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 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 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 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6.
超重/肥胖与动态血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和动态血压(ABP)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体重指数(BMI)共选择121例肥胖(n=62)、超重(n=39)和正常对照组(n=20)做24h动态血压检测(ABPM),比较3组ABP值的变化。结果: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在肥胖组>超重组>正常对照组(P<0.01),以夜间收缩压升高更明显;30%超重和56.8%肥胖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10%,呈非杓型曲线;BMI、腰围(WC)和ABP各值、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呈正相关(r=0.32~0.467,P<0.05~<0.01),相关程度夜间高于日间,WC优于BMI。结论: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不仅加重血压负荷,还影响昼夜血压节律,这种改变WC高于BMI,且多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寒地哈尔滨城乡老年人体重指数(BMI)与血压及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608例哈尔滨市60~69岁的城乡汉族老年人BMI、血压及体质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体重超重率为44.08%,肥胖率为13.82%。BMI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握力呈正相关(P0.01,P0.001),与心率、坐位体前屈呈负相关(P0.05),随着BMI升高,寒地老年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显著上升,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值显著下降。结论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对老年人体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保持正常的体重水平对寒地老年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 5例高血压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 3组 :正常体重组 (BMI=2 0~ 2 3 ) ,超重组 (BMI=2 4~ 2 7) ,肥胖组 (BMI≥ 2 8) ,所有患者均测血脂、血压 ,并行腹部 B超检查。结果 肥胖组较正常组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 (L DL )有明显差异(P<0 .0 5 ) ;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 ,仅 TC有差异 (P<0 .0 5 )。 BMI与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rs=0 .911,P<0 .0 1) ,且肥胖组中中、重度脂肪肝的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均随着BMI的增加而明显增高 :肥胖组高于超重组 ,超重组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及 P<0 .0 5 )。结论 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减重 ,并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及脂肪肝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4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EH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1例,年龄60~80(68.18±5.88)岁。根据BMI不同水平,分为体质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18.5kg/m2≤BMI24.0kg/m2;超重组52例:24.0kg/m2≤BMI28.0kg/m2;肥胖组36例:BMI≥28.0kg/m2。分析BMI对ABPM参数间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nSBP负荷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日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nS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nDBPS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nSBPSD[(12.01±4.24)mm Hg(1 mm Hg=0.133kPa)vs(10.99±4.02)mm Hg,P0.05]、nDBPSD[(9.07±3.49)mm Hg vs(8.09±3.21)mm Hg,P0.05]均明显高于超重组。BMI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nSBP负荷和nDBP负荷为老年EH患者B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EH患者BMI与ABPM参数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体质量指数(BMI)不同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时运动血压的变化。方法:BMI正常患者224例(正常对照组),肥胖患者109例(肥胖组),行平板运动实验检查,比较两组之间运动血压的差别,并分析BMI和运动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患者静息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峰值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恢复期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恢复期脉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组患者运动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2%比3.6%,P〈0.05),且BMI与运动血压呈明显正相关(r=0.123~0.205,P〈0.05)。结论:肥胖患者运动中血压变化异常,提示肥胖患者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1198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316例、超重组524例和肥胖组358例,分析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24 h血压水平、24 h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肥胖组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重指数与24 h血压水平、24 h血压负荷、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与24 h血压水平、夜间血压负荷、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显著相关。结论随着体重指数升高,24 h动态血压水平、血压负荷、血压变化标准差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成人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以东城区在职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人数为4076人,实际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的人数为4010人,有效率为98.38%,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的检出率,超重和肥胖组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59,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患病率,超重和肥胖往往与高血压共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超重和肥胖,去掉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银川市830例60~80岁常住社区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74.9%,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为59.03%,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肥胖与超重组患慢性病人数占患慢性病总人数的61.4%,肥胖组患慢性病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4).体质指数与慢性病总体患病情况呈显著相关(P=0.001),与糖尿病(P=0.0l5)、高血压(P=0.001)、高脂血症(P=0.045)三种疾病相关.超重和肥胖组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均P<0.05).结论 应对超重与肥胖人群给予充分关注,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吉林省部分农村中老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和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部分农村年龄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2 608人。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向心性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总体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不同BMI组间血压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了营养不良组与体重正常组之间血压(总体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男性人群舒张压,女性人群收缩压)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均值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吉林省部分农村中老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与血压关系密切,监测不同肥胖指标对控制血压及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控制体重能有效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疆偏远农村地区成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腰臀比等肥胖指标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现场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11 340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分析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按BMI、腰围和腰臀比分层,评价不同类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6.3±21.4)和(80.9±13.4)mm Hg,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女性(均P0.05);高血压患病率为32.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5.7%比29.3%,P0.05)。随着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4.0、24.0~28.0、≥28.0 kg/m2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0%、24.7%、37.3%、54.0%;腰围70、70~80、80~90、90~100、100~110、≥110 cm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7%、20.9%、30.1%、43.1%、55.4%、70.7%;腰臀比0.75、0.75~0.80、0.80~0.85、0.85~0.90、0.90~0.95、0.95~1.00、≥1.00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5%、20.7%、25.4%、32.0%、39.2%、46.1%、53.0%;均P趋势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民族、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偏远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随着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性别、年龄、民族、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福州市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60岁的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按BMI分层,评价不同BMI类型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采用SPSS 1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资料完整的1659例体检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4.2%(56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2%(363/1003),女性患病率为31.2%(205/656);该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为48.1%(79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8.4%(485/1003),女性患病率为47.7%(313/656);随着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0%,27.4%,40.4%,5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风险相关ROC曲线显示,对收缩压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为0.601(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5.85 kg/m~2);对舒张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65(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6.35 kg/m~2)。结论随着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BMI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体重指数、腰围与血糖、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腰围与血糖、血压的关系.方法 2000年对克拉玛依市12个单位取样调查4830人测身高,体重,腰围(WC),测血糖,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BMI、 WC按中国肥胖标准分组,男女按BMI各分为三组:(1)正常组BMI<24 kg/m^2,(2)超重组BMI≥24~<28 kg/m^2,(3)肥胖组BMI≥28 kg/m^2;男女按WC各分两组:男性正常组WC≤85 cm,腹型肥胖组WC>85 cm;女性正常组WC≤80 cm,腹型肥胖组WC>80 cm.男女各组间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男女各组间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多元回归分析示男女血糖、收缩压、男性舒张压与BMI、 WC正相关(P<0.01),女性舒张压与BMI、WC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为了防治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控制肥胖及腹型肥胖甚为重要,控制体重指数,腰围为基本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超重合并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体质量指数(BMI)≥24.0 kg/m~2同时腹围增加(男性≥90,女性≥85 cm),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或舒张压80~89 mm Hg者为超重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组(n=87),同时入选BMI24.0 kg/m~2、血压120/80 mm Hg无疾病者为对照组(n=87)。所有入选者进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同时留取清晨空腹血清测定血糖、血脂;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GROβ)、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3(NAP3)测定。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重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组与对照组人群平均年龄[(50.6±9.1)比(51.3±10.4)岁],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组BMI[(28.0±3.1)比(22.1±1.6) kg/m~2],腹围[(96.4±8.1)比(80.0±5.5)cm],血压[(132.3±7.3)/(77.4±7.5)比(114.3±6.0)/(71.1±6.5)mm Hg]高于对照组。超重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组cfPWV[(8.79±1.54)比(8.26±1.51)m/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1±0.71)比(2.80±0.64)mmol/L]、三酰甘油[(1.86±1.32)比(1.10±0.63)mmol/L]、空腹血糖[(5.27±0.98)比(4.89±0.94)mmol/L]、oxLDL高于对照组,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入选者中cfPWV与BMI、腹围、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0.186,0.211,0.185,0.163;均P0.05),未发现cfPWV与血脂、空腹血糖、炎症指标相关。分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腹型肥胖正常高值血压组中cfPWV与年龄、收缩压呈正相关(r=0.301,0.218;均P0.05),对照组未发现cfPWV与检测指标具有相关性。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腹围和年龄与cfPWV具有相关性(B=0.031,0.024;均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在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已存在大动脉僵硬度的改变,该变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腹围、BMI和血压,而腹围是该人群大动脉僵硬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杂志》2008,16(2):192
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地区15岁以上城乡人口5246人进行血压、脉搏、身高、体质量、WC、臀围的测量,并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地区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1)。腹型肥胖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WC正常的人群,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线性趋势检验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浓度与患者睡前及晨起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分组:肥胖OSAHS患者32例(OSAHS组)、非OSAHS肥胖者26例(单纯肥胖组)和体质量正常的健康成人27名(正常对照组).其中OSAHS组和单纯肥胖组接受多导睡眠仪(PSG)监测.血浆NPY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结果 OSAHS组血浆NPY浓度显著高于单纯肥胖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OSAHS患者睡前舒张压、晨起收缩压及舒张压比单纯肥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OSAH S组血浆NPY浓度与患者睡前舒张压、晨起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49、0.017、0.006).结论 OSAHS组NPY水平升高,NPY对OSAHS患者血压尤其晨起血压升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