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3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方法的效率。方法:以12只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每只骨髓血平分3份,以全血细胞培养法、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和Fi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分离,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16 d培养细胞数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各项指标中均优于Fi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血细胞培养法,且成功率最高。结论:不连续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成年兔穿刺获取BMSCs最合适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 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 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 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3.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近10余年来渐为人们所新认识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致死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为猝死或晕厥。心电图表现为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伴ST段抬高。本文就Brugada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子病理学、心电图改变及发病机制、遗传学基础、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合并频发房、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TSN组(常规+TSN治疗);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TSN组频发房性早搏((86.7±53.1)次)、频发室性早搏((126.7±58.6)次)、房性心动过速((1.4±0.4)次)较对照组((214.6±120.6)、(264.0±117.5)、(4.1±1.0)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TSN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频发房、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对兔在体心室电生理及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使用心室壁插入自制电极,观察TSN(0.5,1,2,4 mg/kg)对兔心室电生理影响;采用BaCl2、氯仿-肾上腺素等诱发心律失常模型研究TSN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小剂量TSN对兔心室电生理无明显影响,大剂量则能显著延长心室的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室颤阈;且能降低BaCl2、氯仿-肾上腺素等诱发心律失常。结论:TSN可能具有增加心电稳定性并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螺内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内脂素、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缬沙坦、氨氯地平以及常规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和血清醛固酮、内脂素和瘦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SBP、DBP、血清醛固酮、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8周后SBP[(138.67±9.34)mmHg比(127.52±8.74)mmHg]、DBP[(93.27±8.26)mmHg比(86.43±7.98)mmHg]、血清醛固酮[(155.73±16.43)ng/L比(121.49±13.76)ng/L]、内脂素[(28.49±4.13)ng/ml比(22.31±3.64)ng/ml]和瘦素[(15.67±4.82)ng/ml比(12.43±3.74)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6.23%比83.02%),P=0.02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2%比7.55%)无显著差异,P=0.740。结论:小剂量螺内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其血清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