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前瞻性随访研究住院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对101例卒中住院患者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抑郁情绪评定,调查住院患者中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同时测评患者一般资料、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s,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简明智力测验(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析影响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1)PSD 2周时首次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和6个月(45.5% vs 6.4%,P <0.01;45.5% vs7.3%,P <0.01),PSD总体发生率在2周、3个月和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 >0.05),PSD患者3个月内抑郁缓解率显著高于3~6个月期间(23.9% vs 3.1%,P =0.029),PSD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P <0.05);(2)2周时左侧半球卒中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和双侧卒中患者(P =0.047),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患者MMSE评分显著低于非PSD患者(P均<0.01),而mRS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PSD患者(均P <0.01);(3)2周时PSD的发生与NIHSS(P <0.01)、mRS(P <0.01)、左侧半球卒中相关;而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NIHSS和mRS相关(P均<0.05);2周、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与MMSE无关(P >0.05)。(4)未发现PSD与性别、年龄、卒中性质、病灶数目、高血压、糖尿病、文化程度相关(P >0.05)。结论 PSD可能多发于卒中后2周内,NIHSS、mRS评分及2周大脑半球病变与PSD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量表的评定,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68例患者入组,其中PSD组116例,非PSD组152例。PSD组女性、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内向的患者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发病后14 d NIHSS分值高于非PSD组,MMSE低于非PSD组;PSD组梗死病灶累及基底节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双侧内侧颞叶、右侧顶叶、双侧枕叶脑萎缩出现率高于非PSD组。女性(P <0.0001,OR 7.064,95%CI 3.334~14.966)、发病14 d NIHSS(P =0.0020,OR 1.158,95%CI 1.055~1.272)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P=0.0264,OR 0.447,95%CI 0.220~0.910)是避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女性、发病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是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是避免发生PS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 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 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 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9,95%CI 1.034~1.125,P <0.01)、多病灶(OR 3.463,95%CI 1.294~9.267,P=0.013)、卒中史(OR 2.505,95%CI 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卒中亚急性期发生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卒中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4月~2011年7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9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3,CCMD-3)进行PSD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PSD组102例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96例。由固定的、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对PS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17,HRSD-17)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组。采用微量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于入院次日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并与PSD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PSD组102例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68例(66.7%),对照组有12例(12.5%),PSD组HHcy阳性检出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29,P<0.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SD的危险因素,显示血浆Hcy水平与PSD有相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1.946,P<0.0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0~1.22]。
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浆Hcy水平与卒中亚急性期抑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合并SUB和无SUB患者的90 d预后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 共入选216例急性卒中患者,诊断并发SUB患者40例,发生率18.5%;入住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OR =23.582,95%CI :6.287~88.458)和丘脑部位卒中(OR =11.389,95%CI:4.5~28.828)是急性卒中并发SUB的独立危险因素;SUB多发生在卒中后7天内(92.5%);住院期间,40例并发SUB的卒中患者死亡20例(50.0%),未并发SUB的176例卒中患者死亡12例(6.8%),二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7,P <0.01)。90 d随访,并发SUB组预后不良(mRS4~6分)者29例(72.5%),对照组1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51例(28.9%),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5,P <0.01)。结论 急性卒中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及入住NICU可作为急性卒中并发SUB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卒中并发SUB,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关键词】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合并SUB和无SUB患者的90 d预后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 共入选216例急性卒中患者,诊断并发SUB患者40例,发生率18.5%;入住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OR =23.582,95%CI :6.287~88.458)和丘脑部位卒中(OR =11.389,95%CI:4.5~28.828)是急性卒中并发SUB的独立危险因素;SUB多发生在卒中后7天内(92.5%);住院期间,40例并发SUB的卒中患者死亡20例(50.0%),未并发SUB的176例卒中患者死亡12例(6.8%),二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7,P <0.01)。90 d随访,并发SUB组预后不良(mRS4~6分)者29例(72.5%),对照组1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51例(28.9%),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5,P <0.01)。结论 急性卒中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及入住NICU可作为急性卒中并发SUB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卒中并发SUB,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卒中后14 d及90 d对3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并据此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对两组间的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40例(46.7%)患者发生PSD;卒中灶多发或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及基底节的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卒中灶单发、位于右侧半球、顶枕叶及皮质的患者(均P<0.05);PSD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发病14 d及9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5~0.01)。结论 PSD发生与多灶性卒中及卒中灶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有关;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10—2018-10期间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收集病史资料及NIHSS评分,并跟踪观察1个月,以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标准第3版(CCMD-3)的抑郁诊断标准诊断PS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HAMD评分≤6分)和PSD组(HAMD评分7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中-重度抑郁症亚组(HAMD评分≥17分)。计算PSD患病率,并分析影响PSD患病率的相关因素(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吸烟、饮酒、既往有无脑卒中史),以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HAMD评分)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PSD的患病率为34.0%(51例),其中轻度抑郁症状患者占64.7%(33例)。PSD组既往脑卒中史的构成比(83.3%)显著高于非PSD组(30.3%;P0.05)。PSD组NIHSS评分与HAMD评分具有相关性(OR=5.231,95%CI=1.204~10.154,P=0.01)。结论 PSD以轻度抑郁症状为主,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患病率高,且NIHSS评分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NIHSS评分越高,PSD患病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年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睡眠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急性期病灶部位)。随访患者发病后14?d是否存在卒中后抑郁、抗抑郁药物使用与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RS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发病1年后随访卒中复发、评定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HRSD、HAM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s,PSQI)。以PSQI≥8分为患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对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组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233例。1年随访时PSQI≥8分,提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为31例(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下降与随访时患者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χ2=3.9657,P=0.0464)、发病14?d内的HRSD评分(Z=1.9712,0.0487)、1年随访时HRSD评分(Z=6.7303,P<0.0001)和HAMA评分有关(Z=6.6807,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1年随访阶段的HAMA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1.66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09~2.120,P<0.0001]是卒中患者慢性期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睡眠障碍在卒中慢性期发生率仍较高,慢性期焦虑水平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 o m o cyste i n e,H cy)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 l ate l et-to - lymphocyte ratio,PLR)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第2天晨起检测血清Hcy、血小板及淋巴细胞计数。以住院或 门诊方式随访3个月,根据是否诊断为抑郁,分为PSD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 PSD相关的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Hcy联合PLR对PSD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408例患者,平均年龄65.86±8.61岁,发生PSD共162例(39.7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 1.422,95%CI 1.291~1.565,P =0.023)和空腹血糖水平升高 (OR 1.120,95%CI 1.014~1.236,P =0.046),以及Hcy≥12.36 μmol /L(OR 3.841,95%CI 2.270~6.500, P<0.001)、PLR≥127.92(OR 5.197,95%CI 3.040~8.886,P<0.001)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 分析显示,Hcy联合PLR的预测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 0.796~0.874,P<0.001),敏感 度64.5%,特异度88.27%。 结论 血清Hcy水平和PLR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 联合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录入65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评估患者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状况,对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有57例完成14d随访,53例完成3个月随访。脑出血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5.1%和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h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14d卒中后抑郁相关(P =0.027)。性别、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与脑出血发病后3个月卒中后抑郁相关:与非抑郁组比较,抑郁组患者男性比例较低(P =0.038),基底节出血比例较高(P =0.031),平均出血量大(P =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风险预测因素(P =0.049)。结论 NIHSS评分和CT影像特征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抑郁的评价指标,将CT影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机结合可为脑出血综合性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卒中病例223例,卒中后72h予HAMD评分,将≥8分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组(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1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2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将〈8分者3M再次评分,分为≥8分、〈8分组,各组卒中后3月予MoCa、NIHSS评分、mRS分级。分析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时段对照组3月时MoCa、NIHSS评分、mRS分级。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分别为72h内19.73%,1月时35.03%,2月时53.51%,3月时46.15%;各对照组3月时MoCa评分比较,72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NIHSS评分比较,72h组与1、2月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预后良好率(mRS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卒中后急性期(72h)的发病率偏低,恢复期(2~3月)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P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抑郁越早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越大,致残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120种细胞因子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关系。方法入组PSD及非PSD患者各12例,均为卒中发生后5d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至卒中后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入院后1d[卒中后(1,5±0.9)d]清晨6:30留取空腹时静脉血浆标本,利用人类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芯片进行120种细胞因子蛋白组学检测。结果与非PSD组相比,PSD组4个细胞因子血浆中点信号强度(spot signal intensity,Sls)显示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ISB)(P=0.02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5D(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 beta,MIP-3 beta)(P=0.033),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P=0.0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0.015),但均未通过错误发现率多重校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阳性发现。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CaSls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P=-0.641,P=0.025),与2周后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0.478,P=0.005)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r=0.674,P=0.016)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尚未发现能独立预测卒中急性期PSD风险的血浆细胞因子,但5种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提示PSD可能存在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症)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均为1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1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为疗效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和治疗费用为卫生经济学指标。比较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患者每人每天所花费的住院费用。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14 d时NIHSS、BI、mR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 d后NIHSS评分下降主要在构音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BI评分提高主要在用厕、吃饭、移动、行走、穿衣、上楼、洗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RS(0~2)分的患者近期残障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检查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药品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③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实验组所需费用均较对照组少。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入院的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分为老龄溶栓组118例(60<年龄≤80岁,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 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非溶栓组74例(年龄>80岁,非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3组入院前的 一般情况,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及治疗7 d内致死性出血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90 d的病死率。 结果 老龄溶栓组、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3.0±5.3、15.1±6.6、14.1±6.6; P =0.523)无显著差异,3组的急性期事件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6.9%、20.9%和21.6%,P =0.675;3组 7 d内致死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6%,7.4%,P =0.20。90 d内的病死率分别为11.0%,22.6%, 16.2%,P =0.12。老龄溶栓组和高龄溶栓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56.8%和38.7%, 两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1~3.86,P =0.021;两 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2 vs 3,P =0.025。高龄溶栓组和高龄非溶栓组90 d的mRS评分 0~2比值分别为38.7%和21.6%,OR 1.81,95%CI 0.80~4.06,P =0.098;90 d mRS评分中位数比较:3 vs 5,P =0.008。 结论 与未溶栓的高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老龄和高龄患者接受rt-PA治疗不增加急性期 出血转化率和病死率。老龄组比高龄组rt-PA治疗获益大,高龄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获益大。高龄组 rt-P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90 d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用以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评估90 d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 h)的患者行“多模式CT”扫描,包括平扫CT(non-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NC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患者基线NCCT、动脉期CTP原始图(arterial phase CTP source images,ACTP-SI)、静脉期CTP原始图(venous phase CTP source images,VCTP-SI)、CTA卒中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Study,ASPECTS)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作为评判标准]的临床和CT参数阈值;按照获得的阈值进行评分,将多模式CT各参数的阈值评分整合在一起获得多模式CT评分系统,将基线NIHSS阈值评分加入多模式CT评分系统中获得临床/多模式CT评分。最后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分模式预测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结果 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的阈值:临床/多模式CT评分>1,多模式CT评分>1,基线NCCT ASPECTS>9,动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6.5,静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8.5,CTA TICI>1及基线NIHSS≥7;临床/多模式CT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95%可信区间0.75~0.95),其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多模式CT评分、ACTP-SI、VCTP-SI、NIHSS、NCCT及CTA,除临床/多模式CT评分与ACTP-SI(P=0.226)及NIHSS阈值评分(P=0.174)的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参数阈值评分与临床/多模式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比多模式CT及NIHSS各参数单独预测90 d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均高,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急性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超声血流参数变化规律及与30d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87例首次发病24h以内,原发幕上脑出血患者。按照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n=21)、中量出血组(n=27)和大量出血组(n=39)。入组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于发病24h内、第3、7、14d行床旁TCD监测,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ies,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ies,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ies,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其中48例患者完成全部TCD监测。对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发病24h以内,小量出血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正常值;中量、大量出血组健侧Vm降低(P <0.01),双侧Vd降低(患侧:P<0.01;健侧P<0.01),双侧PI、R(I 患侧:P =0.001;健侧:P<0.01)升高,大量出血组较中量出血组变化明显。脑出血发病14d以内双侧Vm值呈持续下降趋势。30d死亡患者健侧Vd比存活患者显著降低(P <0.01),双侧PI,RI升高(P<0.01)。结论 TCD血流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出血急性期颅内血流变化规律,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