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HBV-DNA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5.8%,23/2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18/24)(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4,HBV-DNA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胸腺肽α1能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h1类细胞因子中IFN-γ表达水平,改善患者Th1/Th2细胞功能失衡状态,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抑毒调平液对慢性乙肝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口服抑毒调平液或安慰剂.收集治疗前、治疗后停药时及停药3月末空腹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γ.另选30例年龄、性别与治疗组、对照组无差异的正常人作正常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清IL-2、IFN-γ、IL-12的水平及IFN-γ/IL-4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停药时、停药3月末治疗组IL-2、IL-12、IFN-γ、IFN-γ/IL-4的值持续增加(P<0.05),IL-4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抑毒调平液上调血清中IL-2、IL-12、IFN-r的含量及IFN-γ/IL-4的比值,下调IL-4的含量,促使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比值恢复平衡,至少维持治疗结束后3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Th1/Th2免疫系统平衡的特点及药物调节效果。方法:38例AUC患者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18),观察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联合锡类散灌肠,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联合甲硝唑灌肠。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反映Th1细胞功能)、白介素4(IL-4,反映Th2细胞功能)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WBC、CRP及ESR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的IFN-γ升高,而IL-4降低;治疗后IFN-γ降低且IL-4升高,以上改变程度以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FN-γ与IL-4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C=-0.89,P=0.002)。结论:Th1/Th2失衡是AUC的重要免疫学特点,表现为倾向于Th1细胞;中成药锡类散的临床及免疫调节疗效均优于甲硝唑,提示锡类散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从而发挥治疗A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56-59
目的 研究Th1/Th2及其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治疗的32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分为2个亚组,APACHE-Ⅱ评分20分为非危重亚组(n=192),APACHE-Ⅱ评分≥20分为危重亚组(n=128)。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中Th1、Th2、IFN-γ、IL-4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Th1占比、Th1/Th2比值、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h2占比、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Th1占比、Th1/Th2比值、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对照组,Th2占比、IL-4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危重亚组Th1占比、Th1/Th2比值、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明显低于非危重亚组,Th2占比、IL-4水平明显高于非危重亚组;治疗后,危重亚组Th1占比、Th1/Th2比值、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非危重亚组,Th2占比、IL-4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非危重亚组。结论 脓毒症患者Th1/Th2比值下降、IFN-γ/IL-4比值下降,且随着病情加重,上述比值下降更明显,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治疗后,Th1向Th2转化得以纠正,可根据Th1/Th2比值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维吾尔药神香草对哮喘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及Th1/Th2平衡的影响,阐明神香草治疗哮喘的免疫机理.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及神香草水提液高、低剂量治疗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氢氧化铝[Al(OH)_3]及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和OVA生理盐水雾化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白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哮喘模型组、哮喘模型组与治疗组血清IL-17、IL-4及IFN-γ的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神香草高剂量治疗组降低细胞分泌IL-17的作用大于低剂量治疗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神香草治疗后哮喘大鼠血清IL-4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FN-γ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各组大鼠血清IL-4与IFN-γ水平呈密切负相关(r=-0.997),IL-17水平与IL-4和IFN-γ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33,-0.509),均P<0.05.结论 神香草可通过抑制IL-17的分泌,纠正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 选取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52例及拉米夫定组50例.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 mg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两组均治疗72周.观察治疗第12、24、48及72同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血清IFN-γ及IL-4水平.结果 随治疗时间增加,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均有升高,且替比夫定组升高程度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IFN-γ、IL-4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第24、48、72周时,替比夫定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同一时期拉米夫定组,而IL-4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 替比夫定可纠正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失衡,且改善作用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癌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ECF化疗方案,观察组予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以及人γ干扰素(IFN-γ)]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TNF-α、IL-2以及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癌患者,予以奥沙利铂复合卡培他滨治疗可改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卡介苗多糖核酸对变应性鼻炎病人Th1/Th2失衡状态的调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及其疗效.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BCG-PSN治疗组和息斯敏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同时于治疗后1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病人组PBMCs上清液中IL-4、IL-5、GM-CSF含量显著增高,而IFN-γ含量显著减少.BCG-PSN治疗后病人组上清液IL-4、IL-5、GM-CSF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息斯敏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治疗2个月后疗效评定,BCG-PSN治疗组显效率为66.7%,优于息斯敏对照组(40%) (P<0.05).结论 BCG-PSN能纠正变应性鼻炎病人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疗效也表明BCG-PSN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AL组,30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为CL组,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共5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L组及CL组初诊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IL-4、IL-10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AL组,其外周血IL-4、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AL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白血病患者Th2免疫漂移程度大于急性白血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以及Th1型细胞功能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5例斑秃患儿按其严重程度分为局限性斑秃(Localizef aiopecia areata patients,LAA)活动期组35例,全秃(Alopecia totalis patients,AT)及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 patients,AU)为一组10例,并以25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前后3个月血清中IFN-γ、IL-12及IL-4、IL-10水平.结果:①斑秃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表现为血清中IFN-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且AT/AU组明显高于LAA组;IL-12水平在LAA组与正常组儿童无显著差别,但AT/AU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4、IL-10水平在LAA组及AT/AU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②BCG-PSN治疗后可使斑秃患儿血清中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IL-12水平在LAA组较治疗前也明显下降,但AT/AU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别.而IL-4、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③血清中IFN-γ与IL-12水平成显著正相关.结论:①斑秃的发病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表现为Th1型细胞反应亢进,其中可能主要与IFN-γ、IL-12水平有关.②血清IFN-γ、IL-12水平高低可以作为提示斑秃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伟  王瑛韬 《吉林医学》2005,26(10):1059-1060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与迈普新(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98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同时使用拉米夫定与迈普新26周,随后单用拉米夫定26周;对照组49例,单用同样剂量拉米夫定52周。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谷丙转氨酶(ALT)、HBeAg、抗-HBe、HBVDNA、透明质酸酶(H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ALT、HA复常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1.6%和53.1%,P<0.005;44.9%和22.4%,P<0.025;42.9%和20.4%,P<0.025;79.6%和51.0%,P<0.005)。结论:拉米夫定与迈普新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2.
赵艳娟  高歌 《吉林医学》2005,26(10):1030-1031
目的:了解干扰素α2b和迈普新(胸腺肽α1)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同时使用干扰素α2b及迈普新26周,随后单用干扰素α2b26周;对照组34例,单用干扰素52周。疗程中定期检测谷丙转氨酶(ALT)、HBeAg、抗-HBe、HBVDNA、透明质酸酶(H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ALT、HBVDNA、HA下降幅度、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1%和24.9%,P=0.04;46.1%和9.4%,P=0.03;62.1%和27.6%,P=0.03;55.6%和27.9%,P=0.04)。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迈普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HBVDNA、HA下降幅度、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α2b。  相似文献   

13.
丁宁玲  朱翔  王勇平 《吉林医学》2010,(30):5272-527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联合组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和α-2b干扰素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7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联合治疗组(23例)、干扰素组(27例)和拉米夫定组(21例).联合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d)24周,第9周加用干扰素α-2b(5MU/d肌内注射,2周后改隔日肌内注射)至24周;干扰素组单用α-2b干扰素(5MU/d肌内注射,2周后改隔日肌内注射)24周;拉米夫定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24周.结果 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3.37%和33.33%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9.52%),P<0.05;联合治疗组、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52%、28.57%和48.14%,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60.89%)和拉米夫定组(51.85%)显著高于干扰素组(19.04%).P<0.05.结论 拉米夫定和α-2b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应答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胸腺肽序贯联合治疗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单独使用拉米夫定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院时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先给予拉米夫定4周,然后联合使用胸腺肽至12周,对照组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2周生存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治疗12周时总胆红素(T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HBV DNA转阴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差异,以及两组12周内合并感染的差异。结果 (1)治疗组12周生存率为77.05%(47/61),对照组为68.85%(4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36)。(2)12周时治疗组TB、INR、MELD、CD4+/CD8+分别为(71.31±55.84)μmol/L、1.23±0.19、11.72±4.29、1.85±0.63,对照组分别为(148.58±159.25)μmol/L、1.45±0.73、15.53±7.49、1.56±0.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时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85.11%(4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拉米夫定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 s 17, 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 s, Treg)及Treg/Th17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片,疗程均为48周。在基线期、24周、48周检测所有入组患者外周血的IL-17、FOXP3的频数,HBV-DNA的变化。[结果]两组HBV-DNA阴转率比较,治疗24周、48周后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8周后外周血HBV-DNA阴转率相对于治疗24周后均有所提高(P〈0.05)。两组外周血IL-17、FOXP3频数及Treg/Th17比率比较,治疗24周、48周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8周后均有所下降,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芪灵合剂可明显减轻肝脏炎症,增强抗病毒效力,改善免疫功能,其机理可能与其对Th17细胞及Tregs细胞的分布频率和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贾杰  林锋  邱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4,4(2):153-155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或联用α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终点后的效果。 方法 对 10 2 0例接受拉米夫定或联用α 干扰素治疗病人终点后 6个月进行随访 ,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1)拉米夫定治疗组完全应答率为44 94% ,拉米夫定加α 干扰素治疗组为 5 0 78% ,P <0 0 1;(2 )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高含量效果明显 ,拉米夫定加α 干扰素治疗HBVDNA低含量效果好 ;(3 )短病程治疗效果优于长病程 ;(4 )治疗后加重病例多为长病程、HBVDNA高含量及单用拉米夫定的男性病人 ,发生严重急性恶化病例 5例 ,仅占总病例 0 49%。 结论  (1)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与α 干扰素联合应用较单一拉米夫定治疗效果好 ,发生治疗后加重反应和较少 ,但需个体化 ;(2 )为避免发生严重急性恶化病例 ,停用拉米夫定后应严密随访ALT及HBVDNA ,特别是停药后 2个月内。一旦发生严重急性恶化 ,除积极护肝治疗外 ,改用其他抗病毒药可望收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和a-干扰素序贯治疗e抗原阴性乙肝患者的功效。方法:本研究共进行了162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研究。其中98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单独用药,100mg/d,持续治疗48周(B组)。64例患者先单独用拉米夫定,100mg/d,持续治疗20周,然后联合用药,增加a-干扰素500万U,每周3次,持续治疗4周后,改为单独用a-干扰素(500万U,每周3次),持续治疗24周(A组)。所有的患者都再持续治疗24周。结果:经过48周的治疗.ALT水平复常和HBV-DNA降至〈1000copies/ml的患者比例在两组中并没有明显不同。拉米夫定单独治疗组ALT水平复常和HBV-DNA〈1000copies/ml的比例为55.1%,干扰素序贯治疗组两项的比例为59-36%和56.25%。而在治疗72周时,ALT水平复常的比例A组(53%)明显高于B组(36%)(P〈0.05)。而且此时患者中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比例B组(22.45%)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用拉米夫定和a-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与用拉米夫定单独治疗同样有效,序贯治疗更加抑制了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张颖  秦红 《医学综述》2008,14(12):1909-1910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拉米夫定和α1胸腺肽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HBeAg、抗-HBe、HBV DN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与α1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20.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联合组给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给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