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患者女 ,16岁 ,因从双杠上摔下来 ,左侧额顶部着地 ,致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枕下区域疼痛 ,头向左侧偏斜 ,呼吸及肢体感觉正常。张口位X线片示 :寰椎两侧块与齿状突之间不等距 ,寰枢椎外侧缘不成一条直线 ,寰椎右侧块外移约 2mm ,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 :寰椎粉碎性骨折 ,前后弓与左侧块连接处骨折 ,左侧块骨折。治疗 :卧床Glisson带牵引 3周 ,牵引重量 2 5kg。 3周后复查 :左侧块与前后弓及左侧块本身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 ,改用头颈胸支架固定 3个月。复查CT片示骨折愈合后 ,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患者恢复良好 ,疼痛缓…  相似文献   

2.
寰椎横韧带位于枢椎齿状突后侧,两侧止于寰椎侧块内侧的骨突上.寰椎前弓、侧块、横韧带和枢椎齿状突一起,构成了寰齿关节.横韧带损伤可导致寰齿关节、寰椎与枢椎间不稳,继而发生寰椎前脱位,严重者可伤及延髓,导致患者高位四肢瘫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件.方法 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6岁.陈旧性外伤性13例,类风湿性2例,先大性齿突游离l例.颈前路松解取仰卧位,头颈稍过伸并偏向左侧约30°.取下颌角下方2 cm与下颌水平平行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并沿胸锁乳头肌内侧缘延长到C4水平一斜形切u.分离显露至寰椎前弓至颈3椎体.切除双侧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齿突与寰椎或枢椎的纤维瘢痕组织,切断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牵引复位,牵引重量2 kg,颈部过伸位,如果不能复位,则以0.5 kg逐渐增加重量,时间间隔为10min,以便观察电牛理的变化.复位寰枢椎,待复位满意后颈围保护下翻身,再次在"C"型臂X线机下监视,调整头架,观察寰枢椎位置满意后,用lkg重量颅骨牵引,维持头颈的稳定性.一期后路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1年内每3个月米院复查,1年后每6个月米院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5~40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16例复位满意.12例术前有脊髓症状者JOA评分术前平均8_3分,术后6个月甲均13.9分,平均改善87.5%.结论 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半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和X线观察,测量国人寰齿关节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能替代寰齿关节功能的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32套正常成年人寰齿关节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长度、寰椎侧块宽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齿状突后倾角和齿面角等23项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据此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手术。结果:测得寰椎前弓宽度平均为(20.45±1.53)mm,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平均为(2.12±1.22)mm,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平均(2.51±2.18)mm,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分别平均为(9.43±1.93)mm和(10.23±1.32)mm,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宽度分别平均(13.68±1.38)mm和(12.98±1.52)mm,齿状突高度平均为(15.25±2.11)mm,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平均分别为(9.69±1.38)mm和(11.26±1.02)mm,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2.23±4.27)°、齿面角平均为(65.48±2.17)°。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和配件构成。模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脊髓。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为了安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7.
郭孝军  曾广军  汪元成  尹青山  文汉林  徐卫国 《骨科》2013,4(3):137-138,153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2年3月采取颅骨牵引、手法牵引及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固定,随访6.0个月~7年,平均16.4个月,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愈合,颈部活动基本正常。结论对于新鲜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可通过先牵引复位配合术中手法牵引,尽量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不稳诊治时应用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治8例不典型寰枢椎不稳患者均有颈部轻微外伤史,外伤后出现枕部或枕颈交界区疼痛,寰枢椎常规行CT三维重建、MRI检查以及X线片张口位、屈伸动力位均未见明显异常.非手术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效果不佳.颈椎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可见齿状突至枢椎左右侧块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枕颈钉板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特制螺钉及连接板固定寰枢椎、枕骨枢椎,治疗12例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其中横韧带松弛3例,先天性齿突不连3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粉碎骨折2例,寰枢椎脱位2例。结果本组12例获得5-28个月随访,平均16.3个月,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和断钉、断板的病例。结论后路使用螺钉、固定板的寰枢关节、枕颈固定融合术具有短节段固定作用,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便于寰枢关节复位。  相似文献   

10.
寰枢关节不稳,由颈部轻度外伤或持续不良姿势下工作,导致颈背软组织病变所致的椎枕肌、头夹肌、半棘肌的痉挛,或儿童上呼吸道炎症,致使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损伤。临床症状为颈枕部疼痛。旋转时加重,颈部活动受限。X线征象: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间距不对称,寰枢关节面硬化,间隙变窄;寰枢齿状突间隙、前屈位:儿童超过4mm,成人>3mm。示此关节不稳。治疗:坐位、颈前屈15°牵引+手法复位+颈围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上颈椎位于头颈交界部,毗邻生命中枢,部位狭小,解剖复杂,是外科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的高危区.20世纪末,我国对寰枢椎脱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固定)或Brooks钢丝[1]、Halifax椎板夹[2]、Apofix夹等非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而对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几乎缺少良好对策.1986年刘景发等[3]采用经口咽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状突切除行前路减压复位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后于1998年报道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术后持续牵引缓慢复位后,行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来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4].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罗为民  熊波  汤敬武  陈先礼 《中国骨伤》2006,19(11):648-651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 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15例;年龄18 ~55岁,平均36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4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4例;合并寰椎前脱位12例,寰椎后脱位12例,无明显脱位30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6例,E级31例.其中30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8例患者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B组),16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 结果 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寰椎脱位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A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示骨折不愈合,A组其他患者和B、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退钉发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6例. 结论 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首选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此方法不合适时可考虑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寰枢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脉内缘至颈髓硬脊膜外缘的距离,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测量枢椎下关节突后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椎弓上缘交点(G点)至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水平距离,确定手术切入点。结果 "安全操作空间"为(19.72±1.84)mm,水平距离为(2.23±0.45)mm。寰枢椎后膜下的静脉丛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外缘、上方和内缘,其下方尤其枢椎椎弓根上缘的静脉丛稀疏。位于寰椎椎弓根下方、寰枢椎侧块关节内上侧的C2神经根,距颈硬脊膜外缘5~7 mm处膨大成颈神经节,并发出前、后支。结论 G点恒定在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内侧2.5 mm处,以此点向外水平旁开2.5 mm,向上推开寰枢后膜,内上骨膜下剥离并沿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一并剥离枢椎椎弓根骨膜和寰枢椎侧块关节囊,即可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并置入融合器。以此入路在"安全操作空间"内置入融合器,可避免切开寰枢后膜而损伤血管和神经,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除3例配合经口咽松解,其余均只行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23例得到随访,时间1~3年,平均1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钢板断裂.结论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造成寰枢关节脱位或不稳,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椎弓根螺钉与椎板钩联合固定在寰枢关节融合中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该术式的18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观察术中有无出现椎动脉或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的复位情况,随访观察内固定有无松脱、神经功能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定该手术的可行性。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复位理想。随访5~24个月,内固定均未见松动,全部病例达到植骨融合,寰枢关节获得稳定,2例合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得到恢复。结论3D导航下椎板钩+椎弓根螺钉联合固定既可避免在置入寰椎椎弓根钉时损伤椎动脉及脊髓神经的风险,也可以为寰枢关节提供较为稳定的三柱固定,是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