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71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科学   220篇
综合类   339篇
预防医学   27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3篇
  3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快、疗效不佳、中位生存期短、预后极差的一种恶性肿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检出率的提升,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威胁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胰腺癌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分型特点越来越清晰,为攻克“癌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对2018年胰腺癌的重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484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90例,无淋巴结转移1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logistic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的OR值进行赋值,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484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验证。结果高敏C反应蛋白≥3.0 mg/L、癌胚抗原≥5.0μg/L、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72-4≥6.0μg/L、CA19-9≥37.0 u/mL、CA125≥30.0 u/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4、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85.2、肿瘤直径≥2.6 cm、肿瘤低分化、T_3~T_4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比率(73.0%、77.5%、74.1%、81.5%、88.9%、70.6%、75.8%、74.5%、70.9%、79.5%)高于高敏C反应蛋白3.0 mg/L、癌胚抗原5.0μg/L、CA72-46.0μg/L、CA19-937.0 u/mL、CA12530.0 u/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4、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85.2、肿瘤直径2.6 cm、肿瘤中高分化、T_1~T_2期患者(55.8%、58.3%、55.9%、56.6%、58.8%、53.7%、54.4%、29.7%、44.6%、25.6%)(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患者淋巴结转移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6 cm(OR=2.079,95%CI:1.220~3.544,P=0.007)、肿瘤低分化(OR=3.935,95%CI:1.655~9.431,P=0.002)、T_3~T_4期(OR=6.277,95%CI:3.724~10.580,P0.001)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评分0、1、2、3、4、5、6分时,484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20.0%、21.3%、42.5%、45.5%、68.8%和82.6%,评分越高淋巴结转移比率越高(P0.05)。结论肿瘤直径大、低分化、浸润程度深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通过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肺占位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CT-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PTNB),利用CT评估肺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行PTNB的1174例患者(1226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信息、病灶特征、穿刺情况、病理结果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总体肺出血、较严重肺出血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肺出血发生率为63.5%(779/1226),其中较严重出血率为20.5%(251/1226),多因素分析结果:病灶(≤1cm)、穿刺路径较长、病灶有血管穿行、mGGO、pGGO,是较严重肺出血的危险因素,CT净增强值是肺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较严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肺动脉高压(PAH)评估中,mPAD≥2.95cm、mPAD/AAD>1不是肺出血及较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药物预防性止血、2级气胸是较严重肺出血的保护因素。结论在针对小而穿刺路径长的病灶,周围穿行血管丰富的病灶,表现为GGO的肺内病灶行PTNB,应警惕和避免较严重肺出血。CT净增强值较高部位取材相对安全。肺动脉高压不是肺出血及较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少量气胸可以缓解肺出血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调控活性的小分子门控嵌合抗原受体T(smgCAR-T)细胞系统并在体外验证其抗肿瘤和可调节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全长合成和磷酸钙转染法构建smgCAR-T及其阳性(CAR+-T)和阴性(CAR--T)对照细胞。同时构建表达VEGFR2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MCA38VEGFR2+)。验证并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再体外验证CAR-T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在不同的效靶比下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γ的浓度来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分泌功能,用乳酸脱氢酶浓度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证实CAR-T细胞和靶细胞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AR+-T细胞+MCA38VEGFR2+组具有最强的靶细胞杀伤能力。在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组中,随着C16-(S)-3-甲基吲哚雷帕霉素(Rapalog)滴度升高靶细胞杀伤率逐渐升高;当Rapalog为40 nmol/L时杀伤率达到最大值,为(66.25±13.20)%。分别向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细胞组(A和B组)加入40 nmol/L的Rapalog后,在24 h时可观察到两组杀伤率出现同步升高[(44.25±6.24)%比(49.25±5.56)%,t=1.1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置换培养基后,再次添加了Rapalog的A组中观察到靶细胞杀伤率升高明显;而未再次添加Rapalog的B组中靶细胞杀伤率升高缓慢;此时,A和B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0±3.16)%比(56.50±6.61)%,t=8.873,P<0.01]。结论构建的smgCAR-T细胞在体外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活性受小分子化合物Rapalog的可逆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6.48±7.81)岁,病程(12.82±15.68)个月,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参照临床评定标准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有1例脱落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是18.56±4.81,18.61±3.72,治疗后分别为9.41±5.19,13.55±3.68,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75.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变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obb角分别为(17.95±4.45)°,(18.14±3.59)°,治疗后分别为(18.14±3.59)°,(15.49±1.75)°,治疗组Cobb角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与腰椎斜扳法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有疗效,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对Cobb角的影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迷走神经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 响。方法 纳入78 例青少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电针刺激迷走神经+舍曲林,40 例)和对照组 (舍曲林,38 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进行评估。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HAMD-17 进 行疗效评估,ELISA 方法检测IL-1α、TNF-α、IL-6、IL-2 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4 周后试验组 有效率80.0%(32/40),对照组有效率57.9%(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0,P=0.034);两组PANSS 阴性因子、一般精神病理及总分、HAMD-17 总分较其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 0.05);且试验组PANSS 一 般精神病理及总分、HAMD-17 总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IL-1α、TNF-α、IL-6、IL-2 较治疗前、 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 电针刺激迷走神经对青少年抑郁症状有改善作用,可能与 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职业人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健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我国职业人群每天坐位作业时间长达4.4h,仅15.6%的职业人群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比例较高[1].教师作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身心健康不但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而且对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休闲性身体活动又称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是指个体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为满足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适应性的和竞技性的需求而从事的身体活动,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如散步、跳舞、跑步、户外骑行和游泳等[2].LTPA可调节性和可干预性强,对身体活动总量的影响大,健康效益显著,是促进体力活动和健康干预的重点.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教师为例,探究LTPA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寻求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RA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急性RAE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急诊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抽栓联合CDT治疗,溶栓后24 h复查DSA造影,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流恢复满意后拔除溶栓导管,否则继续溶栓至48 h,复查造影后拔除溶栓导管。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予抗凝治疗,观察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治疗,复查造影显示肾动脉主干完全再通,肾动脉主要分支仍可见充盈缺损;CDT 24 h后无明显血栓残留和狭窄,拔除溶栓导管。24 h内患者腰痛或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未发生肾脏坏死、脏器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6个月时患者肾动脉血流通畅、肾功能正常。结论 AngioJet机械抽栓联合CDT可迅速清除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动脉血栓形成,快速恢复肾脏血供,治疗急性RAE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