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强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6):746-746,748
目的:探讨CT扫描食管癌范围的准确性,以求采用合理的照射野。方法:53例食管癌行食管钡透造影和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的肿瘤外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确定靶区照射范围。结果:(1)病变外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CT高于钡餐造影;(2)在肿瘤无外侵和肿瘤直径(CT轴位)<5cm且呈对称性外侵时,可根据食道钡透造影定位;(3)肿瘤直径<5cm且非对称性外侵,肿瘤直径≥5cm的偏心肿瘤或有淋巴结转移时,食管钡透造影易遗漏病变;应采用CT和食管造影相结合设野定位。经典照射先前后对穿宽野而后斜野照射。结论:CT扫描应列为食管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T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对CT扫描淋巴结转移靶区的勾画与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靶区的勾画进行比较,分析肿瘤不同位置(锁骨上、食管气管沟、后纵隔、气管旁、主动脉下、前纵隔、隆突下、食管旁、肺韧带、气管支气管、肺内、横膈、贲门旁、胃左、肝总、脾门及腹膜后)及不同区域(1-4、5-6、7、8-10和胃左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的术前CT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吻合度。结果两种方法在食管旁、胃左和腹膜后、1-4区域、8~10区域、胃左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锁骨上、后纵隔、前纵隔、肺韧带、横膈、肝总和脾门淋巴结转移的检查结果吻合度较强,在食管气管沟、气管支气管和贲门旁的吻合度一般,在气管旁、主动脉下、隆突下、食管旁、胃左和腹膜后及以上区域的吻合度较弱。结论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放疗靶区勾画中有良好的价值,但在部分区域应结合腔内超声及PET-CT等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的4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食管癌CT扫描影像学表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分析CT检查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47例患者食管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管壁环形增厚39例,偏侧性增厚8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19例,其中侵犯气管8例,血管5例,纵隔胸膜5例,心包1例。淋巴结转移:食管肿瘤旁8例,隆突下5例,胃左动脉旁4例,气管食管沟3例,贲门旁2例。CT诊断原发性肿瘤分期的准确率为85.11%,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9%、76.60%、78.72%。结论:CT扫描可显示食管癌的形态、大小、周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利于指导术前肿瘤分期,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CT外侵特点及其在模拟定位中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 CT肿瘤外侵同 X光片征象的关系及其在临床定位中的运用。方法 :将 96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造影 X光片同其 CT片 ,采用双盲的方法分别阅片记录。X光片主要观察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和测量病变长度 ,CT片主要观察食管癌肿瘤外侵和范围 ,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同 CT比较各类型的食管癌总的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0 .2 %和 2 8.1% ,其中髓质型较明显 ,分别为 83.8%和 30 .8%。同 CT比较 ,食管癌病变长度 >5 cm时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较明显 ,病变越长 ,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越严重 ,当病变长度 >7cm时分别达 5 4.5 %和 31.8%。结论 :食管癌 CT肿瘤外侵特点与食管癌造影 X光片征象的关系 ,可以做为食管癌外照射模拟定位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螺旋CT增强检查对食管癌可切除性的评价。方法 80例行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常规行钡餐造影、螺旋CT增强扫描以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重点评估病变长度、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评估可切除性,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经影像学检查不宜手术治疗或需术前放化疗者不在本研究之列)。结果 80例中76例行根治性切除术,3例姑息性切除,1例探查术(外侵严重未切除);术前影像学判断气管支气管受侵12例,符合11例,高估1例;主动脉侵犯13例,符合12例,低估1例;侵犯心包3例,与手术病理符合;术前增强CT诊断淋巴结转移26例58枚,证实21例43枚,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29例97枚,假阳性4例,假阴性3例。结论钡餐造影能反映食管癌整体累及范围及管腔内病变情况,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外侵和转移的情况,二者结合对食管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金属内支架与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关系。方法 6例食管癌患者分为支架组和非支架组,行增强模拟定位CT扫描,在TPS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设置7野IMRT计划。放射线为6MV-x线。结果适型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支架组与非支架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食管内支架采用IMRT技术,可获得无支架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DG-PET/CT对中晚期食管癌的影像分析价值。方法:中晚期食管癌30例患者治疗前、后1月均行18FDG-PET/CT(PET/CT)及CT增强扫描检查,同时计算和分析二者对食管原发肿瘤、淋巴结受侵和远处转移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值的相交值(最大相交值)。结果:PET/CT和CT增强扫描对食管原发肿瘤的检出率均为100%,而对受侵淋巴结最大相交值分别为87.2%和51.3%(P<0.01),远处转移灶分别为93.0%和68.8%(P<0.01)。结论:PET/CT检查对指导中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和预后随访价值较为肯定。  相似文献   

8.
螺旋CT检查在食管癌侵犯胸主动脉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食管癌侵犯胸主动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0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分别以食管与胸主动脉之间的脂肪间隙是否存在、食管壁的厚度、食管接触胸主动脉的夹角为标准判断胸主动脉是否受侵,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脂肪间隙消失18例,14例(77.78%)外侵,4例(22.22%)无外侵;(2)食管壁厚度<1 cm 12例,3例(25.00%)外侵,9例(75.00%)无外侵; 食管壁厚度>2 cm 23例,19例(82.61%)外侵,4例(17.39%)无外侵;食管壁厚度1~2 cm 6s例,8例(12.31%) 外侵,57例(87.69%)无外侵;准确度为80.00%(28/35);(3)食管肿瘤与胸主动脉之间的夹角<45°43例,4例(9.30%)外侵,39例(90.70%)无外侵;两者之间夹角>90°17例,12例(70.59%)外侵,5例(29.41%)无外侵;两者之间夹角45°-90°40例,17例(42.50%)外侵,23例(57.50%)无外侵;准确度达85.00%(51/60)。结论:术前螺旋CT检查对判断食管癌有无胸主动脉受侵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CT检查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食管癌术前分期 (TN)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整理我院 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3月间 3 8例有完整CT检查、手术记录、术后病理等资料的食管癌患者 ,其中 9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 :①食管癌的改良T分期与术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 ,可达 84.2 1% ( 3 2 /3 8) ;②两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 >5mm ,隆突下、食管旁淋巴结 >10mm ,主肺动脉窗、肺门淋巴结 >15mm作为诊断标准有较高的准确性 ,均达 80 % ( 8/10、8/10、4/5 )。结论 :CT检查对食管癌术前分期 (TN)有较好的作用 ,可帮助临床制定正确的手术计划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张鑫  王华宇  沙小峰 《重庆医学》2009,38(24):3172-3173
目的 探讨术前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方法 72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均做了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纤维胃镜及螺旋CT检查.结果食管癌CT检查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1)壁厚小于1cm,外侵率为10%,壁厚1~2cm,外侵率为43%,壁厚大于2cm,外侵率为75%.(2)与主动脉接触面小于45°,外侵率为8%,接触面45~90°,外侵率为45%,接触面大于90°,外侵率为72%.(3)明显的气管、支气管移位并有后壁呈锯齿状改变,成角凹陷或肿块突入,为受侵犯明确征象.(4)淋巴结肿大大于10mm时,CT检出率为62.5%.结论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判断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姚沛旭 《实用新医学》2001,3(4):296-297
目的:评价CT在食管癌外侵判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238例,与术前CT资料进行比较,分析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程度。结果:CT判断肿瘤外侵敏感性82.4%(28/34);特异性97.5%(199/204);阳性预测值84.8%(28/33);阴性预测值97.1%(199/205)。诊断符合率95.4%(227/238)。假阴性6例,假阳性5例。结论:CT判断食管癌外侵基本可靠,对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价值。对手术的难度估计有帮助,术前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管部肿瘤外侵的范围和规律,探讨食管癌定位时照射野的合理使用。方法;将96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造影X线片和CT片,采用双盲的方法分别阅片和记录。X线片主要观察其病变部位和X线病理类型,CT片主要观察肿瘤外侵及外侵同食管腔的关系,以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髓质型和食管上段的食管癌肿瘤外侵最明显分别为83.8%和85.7%,食管下段癌淋巴结转移最明显为36.3%。食管癌肿瘤外侵83.3%为非对称性外侵。结论:传统的以食管腔为射野中心的定位方法盲目性较大,应采用以肿瘤为射野中心的CT定们。  相似文献   

13.
在食管癌诊断中 ,常规食管X片只能诊断原发灶部位和长度 ,难以确定肿瘤有无外侵和范围 ,以及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 ,而CT扫描对食管癌肿瘤大小 ,癌肿侵犯周围结构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价值[1~ 2 ] 。本文于 1996年 9月~ 1998年 3月对 5 4例确诊的食管癌患者 ,在放疗前做CT扫描 ,对肿瘤的外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作了初步分析 ,从而对食管癌照射野设计提出初步看法。1 临床资料5 4例食管癌均经病理证实 ,鳞癌 5 3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1例 ;男 49例 ,女 5例 ,年龄 36~ 82岁 ,中位年龄 5 5岁 ,在放射治疗前均行食管X片及CT扫描…  相似文献   

14.
MRI检查对鼻咽癌侵犯范围及放疗靶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鼻咽癌(NPC)侵犯范围及增强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初诊NPC患者37例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短期内均行CT与MRI检查,对比其向周围结构侵犯和转移的异同;并采用随机化分组抽签法,抽取20名患者,在CT,MRI状态下分别勾画鼻咽原发肿瘤范围(GTVnx).结果:CT,MRI在咽后淋巴结转移、斜坡侵犯和椎前软组织受侵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确定的GTVnx较CT平均增加4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RI对NPC的侵犯范围的界定及靶区勾画较CT有优势,联合应用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癌细胞核DNA倍体分布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类型(特征)的关系,及癌旁细胞核DNA倍体在判断肿瘤局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手术切除26例食管癌细胞,包括9例癌旁食管细胞核DNA倍体模式。结果 DNA指数(DI)范围为1.1~3.48。DI和病理组织分期、分级呈正相关。随着肿瘤的病理分期与分级的发展,异倍体肿瘤的检出率逐渐上升。Ⅲ~Ⅳ期食管癌其癌旁细胞核异倍体检出明显升高。结论 食管癌和癌旁细胞核DNA倍体的联合测定有利于估计食管癌进展和转移,对提高食管癌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34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349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T分期是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常规对胸上段、分化程度差及侵犯程度深的食管鳞癌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CT影像预测食管癌定位时,照射野宽度等剂量曲线的合理性.方法以食管腔内为中心分别测量肿瘤向左右、前后外侵的差值及肿瘤外侵的最大宽径,分析测量结果同经典治疗野90%的等剂量曲线的宽径相比较.结果食管癌肿瘤外侵率达83.3%,淋巴结转移率达31.2%;食管癌肿瘤外侵中82.5%为非对称性外侵;食管癌肿瘤外侵最大宽径≤4.0cm占83.1%,最大宽径≥4.5cm的占16.9%.结论以肿瘤为中心或以食管腔为中心,肿瘤是对称性外侵的,此时经典治疗野宽度合理,但对于非对称性肿瘤外侵或肿瘤外侵宽径≥5.0cm时,经典治疗野宽度的等剂量曲线过于窄小,此时应使用CT影像定位.  相似文献   

19.
CT对食管癌的术前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经纤维内窥镜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及其临床资料,54例食管癌患者均行胸部及上腹部CT扫描。结果:54例患者术前CT表现为食管壁不同程度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腔内肿块、病变以上食管扩张或见积液。部分患者侵及周围器官,伴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51例做了开胸手术,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及淋巴结清扫42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9例,姑息治疗3例。结论:食管癌术前CT检查可了解食管癌向外侵犯的程度、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纵隔内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脏器的转移,对判断其能否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依据,CT扫描是食管癌术前评价较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27-30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食管癌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食管癌并拟行放射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CT组仅使用CT进行靶区勾画,联合组使用CT联合DWI融合图像进行靶区勾画。观察两组影像学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靶区勾画结果、肺组织放射体积剂量及肺部放射性损伤发生率。结果 CT与DWI融合图像对食管癌病变边界及周围解剖结构显示更为清晰;联合组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G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长度及体积,GTV体积变异系数CV、GTV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不同医生对GTV勾画的最大差值、V5、V20、MLD水平及肺部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T组(P0.05)。结论 CT联合DWI能有效提高检测清晰度,降低食管癌靶区勾画体积及长度,提高勾画准确性并可减少肺部健康组织放射剂量,减少食管癌放疗患者肺部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