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胃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胃手术后胃瘫病因,寻找正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993年-2006年3例非胃手术后胃瘫病人的临床表现、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非胃手术后胃瘫多发于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的病人.结论 腹部非胃手术后可以发生胃瘫.胃造影、胃镜的机械刺激作用和短暂中断全胃肠道外营养(TPN)作为辅助刺激对胃瘫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6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中,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18例,腹腔镜辅助姑息手术5例,腹腔镜探查术3例.23例腹腔镜辅助胃癌切除手术患者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0例,近端胃切除术3例,全胃切除术10例;除3例因病期过晚、1例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腹外,其余19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辅助手术.手术时间(334.57±60.26)min,术中出血量(216.52±84.89)mL.淋巴结清扫个数(21.78±7.13)个.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问(4.61±0.78d),进流质时间(4.91±0.90)d.下床活动时间(2.91±1.00)d.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呃逆,1例胃瘫,均经保守治疗缓解.无手术死亡.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安全,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GS组与非PGS组在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GS组与非PGS组在胃肠吻合方式与术前流出道梗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GS的发生率与胃肠吻合方式和术前流出道梗阻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随着临床医师对胃癌警惕性的提高,以及电子胃镜等仪器的使用,胃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但也应注意到,一些良性胃病在临床表现上与胃癌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以及在一些相应的良性胃病所致急腹症手术中,因部分医师对其临床特征及大体病理认识不足而误治,导致盲目扩大手术范围,甚至行不必要的全胃切除术,给患者造成终身遗憾.有感于此,作者将自己的经验结合国内近年文献复习,列举几种临床较常见而易误诊的胃良性病于后,就其特点进行分析,以免我们在工作中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6.
胃起搏治疗手术后胃动力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起搏在手术后胃动力障碍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急性胃轻瘫的动物模型分别应用胃起搏及静注红霉素 (1mg/ kg) ,比较胃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胃起搏组及红霉素组的胃、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均高于起搏前基础压 (P<0 .0 0 1) ;胃起搏组胃内压及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均高于红霉素组 (P<0 .0 0 1) ;两组的十二指肠压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起搏组停起搏 2 0 m in后胃内压虽有下降趋势 ,但此时的胃底压、胃体压、胃窦压仍高于红霉素组 (P分别 <0 .0 1,<0 .0 5 ,<0 .0 5 ) ;胃起搏 2 h的胃排空率 (6 4 .4 1± 6 .6 6 % )高于静注红霉素 2 h的胃排空率 (5 3.73%± 7.0 7% ) (P<0 .0 1)。结论 高频胃起搏能明显增加胃内压、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及胃排空率 ,对术后胃轻瘫的疗效优于红霉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阻抗式胃动力检测进行胃癌普查.方法:观察各期胃癌150例、胃溃疡80例、胃炎247例及健康成人100例的阻抗式胃动力特点,以发现胃癌患者的阻抗式胃动力特点及其特征性阻抗图轨迹.结果:试验性诊断胃癌28例,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检证实胃癌13例,准确率46.4%.结论:阻抗式胃动力检测可以发现胃癌胃动力和特异性表现,辅助诊断胃癌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彭拥军 《中外医疗》2011,30(10):87-87
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多发生在毕Ⅱ式术后.一般在术后2~4d逐渐恢复.其诊断方式依病情而选择,治疗上不要贸然选择二次手术,保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胃结核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结核是人体各器官结核病中最罕见的.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被误诊为其他胃疾病.除非有病理证实,否则诊断实属困难.  相似文献   

10.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麻痹[1]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它是胃术后早期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心理治疗[5]是指医务人员在密切医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及其他心理学的技术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治疗疾病的过程.本病在明确诊断后,及时实施心理治疗效果理想.1999~2001年,我院确诊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麻痹5例,均行心理治疗后治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胃上部癌患者共76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胃切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近端胃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与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能够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鲁杰  李晓青  姜海毅  丁红光 《河北医学》2004,10(12):1085-1087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动力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胃手术后胃动力障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手术后胃动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有迷走神经干切断相关术式(37%)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2%),术后吻合口瘘(17%),膈下感染、脓肿形成(44%)和胰胆漏(47%);术前幽门梗阻(13%)和糖尿病(16%).结论:术前和术后高危因素引起的胃动力障碍,经非手术治疗措施的综合应用,效果较好,而迷走神经干切断相关术式和近端胃大部切除引起的胃动力障碍治疗相对困难,对此类病人,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考虑行胃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胃复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内镜下病理活检证实为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组织96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66.0%,优于对照组40.8%.结论 胃复春可以有效治疗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胃手术后胃瘫的康复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胃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心理护理、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饮食指导、促进胃动力恢复护理等是胃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护理措施.结论通过积极预防、有效治疗、细致全面的护理,胃瘫是可以非手术治愈的.  相似文献   

15.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 年10 月-2011 年1 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患者15 例,均给予保守治疗,包括禁食,3%温盐水洗胃,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促胃肠动力药,地塞米松等.结果 15 例患者于术后1 周-5 周恢复了胃肠系统动力,患者胃肠系统恢复的平均时间为21.6d.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2-10 个月,平均时间为7.1 月.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复发.结论 胃瘫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治疗多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可以有效地治疗胃部手术后的胃排空障碍,避免手术治疗,促进患者的全面修复.  相似文献   

17.
胃Cajal间质细胞在糖尿病胃轻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庆林  房殿春  史洪涛  向国春  罗元辉 《重庆医学》2005,34(8):1159-1160,1163
目的明确胃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糖尿病大鼠胃轻瘫中的作用.方法用链尿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测定胃排空速率,对胃窦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明显延迟,胃Cajal间质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显著减少、结构破坏、连接松散;细胞器变性、减少;胞质广泛溶解;核周间隙增宽.结论糖尿病Cajal间质细胞变性可能是导致其胃轻瘫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院1985年~1993年对26例进展期胃癌行全胃切除,Lygidakis空肠代胃手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男性21冽,女性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2岁.手术当日晨将长1.5m口径0.3Cm之硅胶管随胃管置入胃内.在全麻下切除全胃及脾脏,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常规闭合十二指肠.将空肠距蔡氏勒带30Cm处离断,远端缝闭,取远端60Cm做成空肠袢,其中做二个空肠间的侧侧吻合.吻合口4Cm.空肠远近端行Roux—y式吻合,空肠袢与食道行端侧吻合.术中将硅胶管置入远端空肠内45Cm,以备术后八天开始滴入营养液.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1~2005年间行胃内窥镜检查患者8680例,发现内脏反转移位2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38岁,因上腹部隐痛、恶心6年,加重3周来我院行内窥镜检查.查前无内脏移位提示,采取常规左侧卧位,内镜到达贲门后,见胃底穹隆部于贲门右侧,粘膜增粗,呈条索状充血,经多次进镜失败.改为坐位后进镜成功,胃至十二指肠粘膜未见异常.胃镜诊断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底部);②内脏反转移位.检查完毕再次了解患者病情,患者自诉是右位心,此前上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诊断为内脏全反胃.  相似文献   

20.
胃术后胃无力症是指胃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排空延迟综合征,是胃术后早期并发症.大多经保守治疗即能治愈,若对此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常误诊为机械性梗阻而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且增加经济负担.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发生此症9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现将其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