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0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微卫星不稳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改变方式,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陷所致。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散发性大肠癌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材料:76例大肠癌及相应正常组织均为2001-01/2003-12西南医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并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肠癌hMLH1突变及微卫星不稳检出率。②微卫星不稳与hMIH1突变的关系。结果:①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10.5%,检出微卫星不稳20例,检出率为26.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6/26比2/50,x^2=4.739,P=0.029;11/26比9/50,x^2=5.212,P=0.022),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②将微卫星不稳分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2个位点)10例、低频率微卫星不稳(仅为1个位点)10例和微卫星不稳阴性56例3组,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组,而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和微卫星不稳阴性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hMLH1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CAG患者H.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探讨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H.pylori阳性的CAG患者进行了根除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行胃镜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pylori根除前后胃窦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31例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在根除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根除率为77.4%.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随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加重而逐渐显著减少(P<0.01).轻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G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升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重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减少的G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胃泌素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CAG患者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合成、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可出现恢复性变化,可能有助于阻断CAG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仍不甚明了,为了明确H—ras点突变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胃癌组织H—ras点突变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延伸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88例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胃癌组织H—ras第12位和61位密码子点突变作了检测,并对点突变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ras总突变率为14.8%(13/88),点突变的发生与肿瘤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术后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检测胃癌组织H—ras基因点突变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bcl-2、NF-κB蛋白在正常胃黏膜(normal mucosa,NM)、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异型增生(dysplasia,DYS)、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和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中的表达水平、相互联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13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NM20例、IM30例、DYS15例、EGC24例、AGC4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其hTERT、c-myc、bcl-2、NF-κB的表达水平,并对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相关性及临床病理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除bcl-2外,hTERT、c-myc、NF-κB的表达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hTERT与c-myc在IN、DYS、AGC等3组中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hTERT与bcl-2、NF-κB在IM、DYS、EGC、AGC等各组中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临床病理分析表明,hTERT在低分化及未分化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高、中等程度分化(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hTERT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hTERT可能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胃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c-myc过表达可能是激活hTERT过表达的重要调节因素;hTERT不仅可以作为胃黏膜癌变的早期诊断指标,而且有可能成为胃癌或其他肿瘤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良好靶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KAI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了解其对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肝癌细胞KAI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亚克隆技术构建KAI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并用脂质体法将其分别转入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肝癌细胞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KA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明两个重组子的结构均与KAI1正、反义基因表达质粒的预期结构一致。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显示,转入正义KAI1基因后的肝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加深,(细胞积分光密度 integra oculus dehter,IOD20.127 ± 5.099 vs 12.675±1.921,P<0.01);而转入反义KAI1基因的肝癌细胞则KAI1蛋白染色变浅,(IOD 8.681±2.472 vs 12.675 ± 1.921,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KAIl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KAI1正义基因能上调肝癌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相反,KAI1反义基因则能下调肝癌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的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肝癌的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研究袁爱力,罗元辉,赖卓胜在我国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之间的密切关系已被证实。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HCV)与原发性肝癌也有一定关系,但存在地区差异。丁0型肝炎(HDV)与PHC之间的关系也已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人端粒保护蛋白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端粒保护蛋白(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hPOT1)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OT1在57例胃癌标本中的表达,同时以1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做对照。结果 57例胃癌标本的表达全阳性,阳性率100%,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hPOT1的表达(40%)。浸润至或超过浆膜层的胃癌hPOT1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未达浆膜层者,Ⅲ/Ⅳ期胃癌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低分化胃癌高于高分化胃癌(P〈0.05)。结论 hPOT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提示hPOT1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检测hPOT1的表达可能会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APC/MCC和DCC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配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现象(RFLP)分析,对41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APC/MCC(位于染色体5q21)和DCC基因(位于染色体18q21.3)杂合缺失(LOH)进行研究。APC基因LOH率为28.0%(7/25),MCC基因LOH率为36.4%(8/22),两者综合分析LOH率为38.9%(14/38)。DCC基因LOH率为55.3%(21/38)。DCC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OH率(8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9.1%)(P<0.05),在DukesC、D期组的LOH率(71.4%)显著高于A、B期组(35.3%)。以上结果提示,APC/MCC和DCC基因的LOH是大肠癌常见的基因改变,DCC基因LOH的测定有可能成为大肠癌病人预后估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