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淡漠是以动机丧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小 血管病患者中淡漠的发生比例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因脑小血管病淡漠发病过程和 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淡漠的评估方法、脑小血管病患者 淡漠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并干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淡漠症状。  相似文献   
2.
李宁  徐琴  黄勇华 《河北医药》2016,(16):2405-2408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治疗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21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伴心肌缺血患者,非随机分为脑心通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对照组(仅基础治疗)。对比分析第4周、8周、12周时2组心电图变化以及使用NIHSS和改良mRankin评估第12周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544例,剔除16例(不良事件2例、自动放弃1例、违背规则1例、失访6例、其他6例),实际完成试验528例(包含测量资料缺失病例),其中脑心通组291例,对照组237例。心肌缺血改善的有效率脑心通组和对照组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14.9%, P =0.704);但第8周(27.7%、14.3%, P =0.001)和第12周(31.3%、16.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2周时NIHSS减少≥2分脑心通组(77.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P <0.05),mRankin 减少≥1分脑心通组(67.7%)显著高于对照组(56.1%)( P <0.05)。多因素分析心电图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心通( P =0.005)和第12周时AST的降低( P =00.47);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包括脑心通治疗、基线收缩压和肌酐水平、既往心脏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规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4年1~7月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OCSP标准进行分型,分析OCSP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全前循环梗死10.2%,部分前循环梗死26.9%,后循环梗死19.3%和腔隙性梗死43.6%.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全前循环梗死占27.6%,腔隙性梗死占L1%,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腔隙性梗死最高(45.2%),全前循环梗死最低(7.4%),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均较少,结论尚待进一步验证.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卒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估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步长脑心通胶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步长脑心通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我们于2003年1~12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压异常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及其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内外对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昼夜节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为糖尿病患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来自于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或住院伴有(40例)和不伴有脑梗死(4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主要观察指标伴有和不伴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及健康人40例的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结果伴有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糖尿病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尤以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7.0±1.6)%]最小,与其余两组[对照组(13.2±1.7)%,糖尿病组(8.8±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39,P<0.01).结论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而且正常血压节律消失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评价脑肿瘤恶性程度与脑皮层功能区距离和激活体积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或邻近中央前回的脑肿瘤患者,包括恶性肿瘤组16例和良性肿瘤组17例,术前采用对指模式的组块(BLOCK)刺激方法,应用BOLD-fMRI成像技术,分析良恶性肿瘤与脑功能区边缘的距离及激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组BOLD激活体积为(31.29±10.87),良性肿瘤组BOLD激活体积为( 79.5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肿瘤边缘距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距离平均(5.65±2.29) mm,恶性肿瘤组肿瘤边缘距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距离平均(5.00±2.76) mm;恶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呈正相关(R2=0.407,P<0.01),良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呈正相关(R2=0.25,P<0.05),恶性肿瘤组较良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的相关性更加显著.结论 脑肿瘤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影响,影响运动激活区状态,且在恶性肿瘤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内内皮素(ET-1)表达与脑出血灶周围组织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30只单纯随机分为注射胶原酶4,24,48,72h组及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及干湿法观察脑出血后海马ET-1表达和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含量。结果:给大鼠尾壳核注射胶原酶0.5IU,4h后即可见直径约2.5mm的血肿,脑水含量即明显升高,24h达高峰;与此同时脑出血后4h海马CA1犤(37.6±7.3)个/切片犦、CA3区犤(41.3±3.7)个/切片犦的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犤(18.3±4.0),(27.1±4.3)个/切片犦明显增加,24h犤(75.8±6.6),(88.4±9.6)个/切片犦最为显著,阳性细胞数及平均截面积除72h组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性意义(t=2.306~5×106,P<0.01或P<0.05),72h后阳性细胞数已逐渐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内ET-1过度表达可能是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和继发性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强化护理干预提高了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控制癫痫的发作,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处理新鲜血浆(简称病毒灭活新鲜血浆)与未经灭活处理的新鲜血浆(简称新鲜血浆)在保存期内不同时间段有效成分的变化,为临床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20人份全血(每份400mL),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成新鲜血浆(每份200mL)后,将其一分为二,制备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和新鲜血浆,两种血浆每份无菌分装为5等份,立即放入速冻冰箱速冻,在0(制备后小于72h)、3、6、9、12个月分别检测Ⅴ因子、Ⅷ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亚甲蓝残留量、总蛋白、pH值、K~+、Na~+、Cl~-水平。结果两种血浆随着保存期的延长,Ⅴ因子、Ⅷ因子、Fib、总蛋白、K~+、Na~+、Cl~-水平呈下降趋势,pH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Ⅴ因子、Ⅷ因子、Fib、总蛋白、pH值、K~+、Na~+、Cl~-水平均有所影响,但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