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探讨三者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骨肉瘤病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在15~48岁,平均26岁。其中发生在股骨的原发骨肉瘤8例,胫骨5例,肱骨3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均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X线平片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CT检查正确率为100%,MRI检查正确率为100%。16例原发骨肉瘤中成骨型骨肉瘤3例,溶骨型骨肉瘤2例,混合型骨肉瘤11例。X线平片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88%、63%、56%、56%、44%;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100%、75%、94%、75%、25%;MRI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软组织肿块、瘤周水肿区及Codman三角检出率为100%、25%、25%、100%、100%、19%。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的显示敏感,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MRI对骨膜反应、瘤骨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和CT;X线平片和CT不如MRI对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的显示。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MRI为外科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分析(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MRI评价骨肉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国库  赵绘萍  刘安  赵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2):1893-1895,1903
目的 通过对骨肉瘤患者行MRI扫描,并与CT、X线平片相比较,总结骨肉瘤的MR/影像特点及评价MRI在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收集17例骨肉瘤患者。均经MKI、CT及x线平片检查,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骨肉瘤MRI上可表现瘤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骨髓浸润的显示、肿瘤与肌肉、血管、神经、相邻关节的关系、跳跃病灶的显示及骨肉瘤内出血和坏死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和X线平片,对骨肉瘤纵向浸润范围的显示,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对其横向范围的显示。MRI与CT无明显差别。结论 MPO能准确显示骨肉瘤的浸润范围及肿瘤内基拳病变的情况。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1例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11例中8例发生在股骨,3例发生在胫骨。11例均拍X线平片,8例CT扫描,3例MRI扫描。结果发生在股骨的8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皮质旁放射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楚,局部软组织隆起。发生在胫骨的3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基底部附着于骨表面的骨性肿块,邻近骨皮质增生硬化,软组织内可见团状和菜花状不规则高密度瘤骨,其中1例与骨皮质关系密切病例可见到骨皮质与肿瘤骨之间有一透亮带。结论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1(M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例正常成年骨组织和 4 5例骨肉瘤组织中 MRP1,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例正常骨组织中 MRP1的表达均为阴性。 4 5例骨肉瘤中 MRP1阳性 32例 (71.11% ) ,其中高分化骨肉瘤阳性率2 8.5 7% (2 / 7) ,中、低分化骨肉瘤阳性率 78.95 % (30 / 3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且随着骨肉瘤分化程度的降低 ,MRP1表达率升高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0 .84 4 )。根据肿瘤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含量、患者性别、年龄及就诊前病程长短等分组 ,MRP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年骨组织中 MRP1表达阴性。骨肉瘤组织中有 MRP1的表达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 MRP1可能为骨肉瘤原发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戴正行  沈军  王婷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917-918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在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55例中CT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40例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20例显示骨膜反应。结论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有无软组织及细微结构,对于骨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骨肿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容积漫游(VRT)4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骨肿瘤。其中MPR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的改变、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MIP及SSD和VRT能立体显示骨改变;SSD和VRT在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静脉和肿瘤血管。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反应类型、肿瘤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骨肿瘤,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作出准确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X线、CT、MRI、超声对II型痛性足副舟骨(PAN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确诊的45侧II型PANB的X线、CT、MRI以及超声影像诊断资料,比较四者诊断PANB的敏感度及测量准确性。结果:X线、CT、MRI、超声诊断II型PANB的敏感度分别为68.9%(31/45)、88.9%(40/45)、 95.6%(43/45)、91.1%(41/45)。X线的敏感度低于CT、MRI及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MRI及超声诊断II型PANB敏感度较高,三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CT、MRI、超声对诊断阳性患者副骨最大径值测量结果分别为(11.5±6.6)mm、(9.5±7.3)mm、(9.3±7.1)mm、(11.8±6.8)mm,四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线检查诊断II型PANB敏感度相对不足;CT敏感度高但对软组织成像效果欠佳;MRI敏感度最高,且可以显示骨髓水肿和软组织病变,应用价值高但价格昂贵;超声诊断敏感度高,可显示副骨、纤维连接处和软组织病变,可进行动态多角度扫查,且经济方便,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骨的成软骨细胞瘤X线平片征象,探讨病灶形态与其周围组织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9例发生于长骨的成软骨细胞瘤的X线平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其骨骼病灶周围的组织改变情况。结果:长骨成软骨细胞瘤骨内病灶形态呈良性表现,同时在病灶周围有23例出现软组织肿胀或/和邻近关节囊肿胀,24例出现骨膜反应。结论:成软骨细胞瘤不仅具有良性肿瘤的典型病灶形态,而且在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及累及邻近关节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表现,认识这些征象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耐药蛋白(LR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多药耐药(MDR)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42例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和16例正常骨组织中LRP、PCNA的表达.结果:42例骨肉瘤中LRP、PCNA的表达率分别为42.86%(18/42)、95.24%(40/42).正常骨组织中无LRP的表达,PCNA的阳性率为6.25%(1/16).这两种指标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LRP和PCNA的表达在不同的分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2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LRP阳性15例,LRP阴性12例.其2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0%(6/15)、、6.67%(1/15)和75%(9/12)、33.33%(4/12).结论:骨肉瘤预后差与LRP的表达有关,LRP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在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就诊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感兴趣区( ROI)技术计算肿瘤病灶的SUVmax,同时分析同机CT扫描图像的影像学特点,着重研究肿瘤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特点.结果:1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均位于干骺端,其中位于股骨下端6例,肱骨上端2例,股骨颈和胫骨上段各1例,1例发现有“跳跃性转移灶”.同机CT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肿瘤骨、骨膜反应或骨膜三角和软组织肿块.其中,肿瘤骨对18F-FDG呈低摄取,而非癌骨区或软组织肿块对18F-FDG摄取明显增高.“跳跃性转移灶”呈明显18F-FDG高摄取.结论:18F-FDG PET/CT实现了对原发性骨肉瘤解剖结构改变和代谢变化的优势互补,对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50例病理基础与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骨肉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50(男38,女12)例患,均行平片及MRI检查,7例行CT扫描,分析其MRI侵袭特点、信号及其与成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MRI显示病变边界清晰,骨质受累长度6-31cm,14例越过骺线侵犯骨骺;20例侵及骨性关节面,其中4例伴关节腔积液,1例侵犯邻骨。MRI发现跳跃性病灶2例,患骨T2WI的信号高低与是否成骨性肿瘤有关(P<0.05)。49例伴软组织肿块;2例转移。结论 MRI可很好地显示骨肉瘤的部位和骨内外侵犯范围;患骨T2WI信号高低与瘤骨所占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骨骨化性纤维瘤X线和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具有一般良性骨肿瘤的特征,表现为骨干骨皮质内的溶骨性破坏区,边缘多有硬化缘,其内可见钙化或骨化影,周边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特别是发生于胫骨前端骨皮质的具有上述表现的病灶。[结论]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具有一般良性骨肿瘤的特征,位于胫骨骨干前端骨皮质内病变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收治的疑似骨肉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SCT、DCE-MRI进行检查,以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MSCT、DCE-MRI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骨肉瘤检查结果、诊断价值及骨肉瘤病理特征的检查结果。结果 MSCT扫描显示为骨皮质不规则破坏,边界较清,骨髓内浸润,周围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有高密度瘤骨,关节软骨层面可见到肿瘤骨,并突出关节软骨面形成关节内肿块。DCE-MRI显示当骨质破坏、骨膜增生、骨皮质变薄、中断或缺失,破坏区由软组织肿块占据侵犯肌,表现为中高混合信号肿块。当侵犯骺板和关节,显示清楚。肿瘤在骨髓内浸润表现为与正常骨髓境界分明的低信号区,有跳跃播散倾向。Ktrans为0.967 min-1,Kep为3.548 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跟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影像特点,提高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恶性肿瘤27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CT检查20例,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增强扫描18例,其中16行DWI检查。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5例,纤维肉瘤及淋巴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各3例,尤文氏肉瘤和浆细胞瘤各2例,转移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跟骨骨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异常、钙化、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结论(1)跟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最常见。(2)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为主,瘤骨形成及骨膜异常、软组织肿块程度轻。(3)跟骨恶性肿瘤中,病理骨折多见且发生早,易合并出血。(4)跟骨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中,跟骨内肿块与跟骨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软骨母细胞瘤 (chondroblastoma,CB)骨膜反应影像与病理变化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文中观察CB的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变化,为肿瘤诊断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CB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重点观察骨膜反应的基本病变.结果 67例中32例出现骨膜反应(47.8%),发生在长骨25例,扁骨7例.20例位于骨骺和骨端附近,其中髋关节周围17例,占53.1%.29例X线片示软组织肿胀,脂肪线模糊变形.25例CT检查见骨膜反应环绕肿瘤膨胀区外缘,局部形成线状或薄层骨质增生,4例出现皮质断裂或塌陷,3例形成软组织肿块.13例MRI显示长骨骨膜反应与骨皮质平行的薄层长T1、短T2信号,并可见骨皮质旁细线状高信号,横轴位上皮质低信号伴周围软组织的中等信号.组织学上骨膜反应的表现多种形态,其中32例见骨膜水肿,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18例表现多量炎细胞浸润并见形成淋巴滤泡,9例表现滑膜炎及17例层状骨膜新生骨形成.免疫组化显示CD34、CD105血管阳性,D2-40淋巴管阳性,未见肿瘤累及脉管.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层状骨膜反应常见,具有其特征性变化,认识其基本病理变化有助于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7例,17例全部摄平片,其中8例行CT检查,重点分析其X线、CT表现特征。结果17例共19个病灶,84.2%(16/19)位于股骨下于骺端。X线表现:长骨干骺端皮质内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及不规则形皮质缺损区,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病灶长轴均与骨干平行,边界多清晰(17/19,89.5%),髓腔侧可见骨性硬化边,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10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17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2个有轻微肿胀。16个病灶经随访观察,8个病灶有缩小,5个病灶无改变,3个病灶完全消失。结论X线和CT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但CT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以增加对该病的了解并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行CT扫描10例,MRI检查6例.结果 病灶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均为单发病灶.在X线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无骨膜反应.CT显示病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肿块少见.MRI显示病灶在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类似肌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归纳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能够提高诊断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