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345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6篇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索氨甲环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仅纳入因类风湿关节炎(Steinbrocker 3、4级)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数据,最终纳入197例。其中68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给药组),74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3 h再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重复给药组),5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女52例、男16例,平均年龄58岁;重复给药组女54例、男20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女40例、男15例,平均年龄55岁。比较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单次给药组、重复给药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816.80±245.09)ml、(975.15±216.33)ml和(1295.68±263.85)ml,术后引流量为(221.60±70.05)ml、(337.20±113.10)ml和(479.74±120.66)ml,输血率为5.41%、10.29%和25.45%,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为(2.71±0.74)g/dl、(3.18±0.62)g/dl和(3.83±0.70)g/dl;各指标给药组均较对照组低,重复给药组较单次给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单次给药组8例、重复给药组6例、对照组8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8/68)、8.1%(6/74)、14.5%(8/5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5,P=0.508)。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使用氨甲环酸,更推荐术前及术后3h重复给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合成的抗骨质疏松化合物依替二膦酸锶对骨组织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以去势SD大鼠为基础,对依替二膦酸锶、依替二膦酸二钠和二氯化锶以及不同剂量依替二膦酸锶对大鼠股骨及腰椎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结果 依替二膦酸二钠治疗12 w后其股骨的最大负荷升高9.5%(P =0.028),并且其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依替二膦酸锶治疗组8 w、12 w后,其股骨的最大负荷分别升高21. 9%和22. 3%(P = 0. 020,P =0.047),且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3种不同药物治疗下,股骨于最大负荷下的变形没有明显变化。所有治疗组大鼠椎体的最大负荷均高于去势对照组。依替二膦酸锶治疗12 w后,其椎体的最大负荷明显升高(P =0.016),并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观察到100 mg/ ( kg? d)和 150 mg/(kg? d)治疗组干预8 w后,其股骨最大负荷升高(P =0. 035,P = 0. 042),并表现出统计学意义;椎体最大负荷于也明显升高(P =0.018),并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大鼠股骨他椎体于最大负荷时的椎体变形并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实验发现依替二膦酸锶与依替二膦酸二钠相比,对去势大鼠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其干预后去势大鼠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质的出现更早,且其升高的幅度也较高。50 mg/(kg? d)、100 mg/(kg?d)和150 mg/( kg? d)3种不同剂量的依替二膦酸锶均能有效地改善去势大鼠椎体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质,且其改善生物力学性质的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化合物中的骨吸收抑制物依替二膦酸和骨形成促进物锶进人大鼠体内后,两者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病例资料,对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1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岁,肾功能不全代偿期9例,氮质血症期8例。术前合并干燥综合征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例,肾结石5例,尿路感染4例,高血压8例,Ⅱ型糖尿病10例,痛风2例,贫血13例,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1例。术前准备平均8d,平均住院18d,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氮质血症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切口渗液,6例切口周围大片皮下瘀斑。无肾功能恶化、切口感染等病例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经过缜密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好手术时机,这类患者完全可以安全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护骨素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采用酶消化法和骨组织块法联合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间歇加药方法将不同浓度0,10-6,10-7,10-8,10-9mol/L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大鼠成骨细胞(0mol/L作为空白对照组),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证实培养的成骨细胞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测定护骨素的分泌量。结果:①成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的成骨细胞呈短梭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碱性磷酸酶染色光镜下可见成骨细胞胞浆中分布特征性蓝紫色细颗粒;成骨细胞的钙结节在镜下可见部分细胞聚集一起呈"集落状"生长。②成骨细胞增殖率:10-6~10-9mol/L浓度甲状旁腺激素对成骨细胞增殖均显示刺激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增殖率以10-8mol/L甲状旁腺激素组最高。③成骨细胞护骨素的表达:甲状旁腺激素下调成骨细胞中护骨素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6mol/L甲状旁腺激素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1),无显著剂量依赖性。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下调成骨细胞中护骨素的分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活化,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研究阿仑膦酸钠和洛发他汀预防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30只,阿仑膦酸钠干预;B组:30只,洛伐他汀干预;C组:30只,阿仑膦酸钠+洛伐他汀干预;D组:30只,生理盐水干预,干预2周后连续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4周.注射结束后12周处死大鼠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和Micro-CT检测研究骨小梁微观结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计算骨小梁空骨陷窝率得出A、B、C和D组大鼠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33.3%、40.0%、23.3%和56.7%.同时四组的Mirco-CT结果显示A、B、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D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D组(P<0.01);且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A、B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A、B组(P<0.05),A、B两组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和洛伐他汀可以增加大鼠股骨头骨小梁的密度,从而对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且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一氧化氮在维持机体多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许多慢性疾病可造成一氧化氮产生减少,此时一氧化氮供体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观察一氧化氮外源性供体L-arginine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增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选择出生1d的清洁级SD大鼠乳鼠,采用骨髓诱导法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培养液内分别加入0.3,0.6,1.0g/L不同浓度的L-arginine,并以等体积三蒸水作为对照。培养7d后,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目、形态,MIAS-2000图像分析仪检测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L-arginine对骨吸收陷窝的影响。结果:①破骨细胞的一般形态:破骨细胞较其他细胞大,形态不规则,呈油煎蛋形、长条形、腊肠形或漏斗形等,细胞内可见几个至几十个核不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酶活性部分酒红色,颗粒状。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各组破骨细胞数目随着L-arginine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③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骨片培养7d,吸收陷窝计数的结果显示,0.3g/L以上浓度L-arginine对破骨细胞吸收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0.3g/LL-arginine组陷窝面积为对照组的91%(P<0.05),0.6g/LL-arginine组为对照组的80%(P<0.05),1.0g/LL-arginine组为对照组的69%(P<0.01)。结论:采用骨髓诱导法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多、纯度高,且具有明显的骨吸收功能。L-arginine抑制破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并呈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医用胶进行兔体内桡骨中段横断骨折的黏接固定,观察其在体内降解的速度以及对桡骨横断骨折黏接固定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模型对照组,36只/组。①全部动物腹腔麻醉后常规方法锯断桡骨制作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②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拭干骨折断端血迹后在断端间滴入一两滴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黏接胶(由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添加催化剂及辅助成分精制而成),加压并维持1min,以使胶体充分固化;模型对照组不采用内固定,以尺骨为支架进行自然固定。③术后2,4,6,8,10,12周分批处死动物,6只/组。对断端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胶体残留情况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选用大白兔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大体观察和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周可见骨痂形成,8周骨折线模糊并有较多骨痂形成,12周骨折线完全消失;但前8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为慢,8周以后材料已经基本降解吸收,两组骨折愈合速度基本相同。②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组织学观察结果: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随着胶体的降解,骨折逐步愈合,术后4周时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逐渐长入,6周时可见材料被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裹,8周时材料降解破碎,材料逐渐吸收并可见软骨化骨。12周时编织骨密度基本接近骨组织,连接骨折断端,骨折基本骨性愈合。模型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愈合程度基本与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组相似。结论:在黏接固定兔桡骨骨折过程中,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在体内2周即开始降解,10~12周完全降解消失,未形成板障效应,骨折愈合效果良好。提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是黏接固定骨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钻孔减压基础上自体松质骨植入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塌陷前期)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本组共19例(19髋)诊断为ONFH(FicatⅡ期)患者接受股骨头钻孔减压、经减压通道清除股骨头坏死骨并取转子间区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经通道植入经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腓骨棒治疗。患者年龄26~47岁,平均36.4岁,男17例,女2例。15例为酒精性ONFH,4例为激素性ONFH。其中15例为双侧ONFH,7例一侧因股骨头塌陷同时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8例因另外一侧无症状或已塌陷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接受观察、保守治疗。术前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患髋评分。术后予以对症治疗,定期随访、拍片复查。结果本组16例(16髋)获得随访,失访3例,其中末次电话随访3例(3髋),平均随访14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7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78~96分)。酒精性ONFH患者和激素性ONFH患者之间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别。影像学检查显示,移植同种异体腓骨位置良好,顶端位于股骨头关节面软骨下骨5~8mm,平均6.6mm,腓骨顶端于股骨头外上方负重区;无1例发生腓骨脱出。1例1髋病情进展股骨头发生塌陷,无1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无感染(包括浅表感染和深部移植之腓骨周围感染),无术中、术后股骨转子间或股骨颈骨折发生。结论髓芯减压结合自体松质骨移植基础上,植入同种异体腓骨对早期ONFH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颗粒骨打压植骨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重要方法,对大面积髋臼骨缺损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随访2005年6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8例(28髋)AA0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34-74岁,平均53.8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醐翻修9例,骨溶解及髋臼假体松动翻修19例。本组AAOSⅢ型髋臼骨缺损面积大,术中见髋臼骨缺损超过髋臼关节面的50%。全部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臼杯有无松动、植入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3-70个月,平均4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2-48分,平均4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95分,平均90分。28例髋臼假体均固定牢固无松动征象,植入骨逐渐与宿主骨整合,无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在获得臼杯初始稳定固定的情况下,大面积颗粒骨打压植骨(臼杯与宿主骨接触面积〈50%)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