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5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62.9%,部分栓塞28.6%,永久性致残率5.7%,死亡率2.9%。29例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特别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9-25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支架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PED治疗5例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5例患者共5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PED,4例患者仅单纯置入PED治疗,1例患者置入PED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造影剂滞留。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PED治疗动脉瘤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60%(3/5)和100%(5/5),且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载瘤动脉及远端血管通畅。结论 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栓塞时机、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3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7例(28个),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和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栓塞治疗2个宽颈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个,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个。结果致密栓塞29例,疏松栓塞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1例术后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  相似文献   

4.
刘春平  肖兵  谢晓东 《四川医学》2009,30(7):1066-106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全部选择血管内治疗,其中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7个动脉瘤,成篮弹簧圈栓塞23个,4个有穿支血管的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技术栓塞7个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支架被弹簧圈压塌陷1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及动脉内膜撕裂,无载瘤动脉以及分支闭塞;成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23个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7个。除4例有穿支动脉动脉瘤未行栓塞治疗外均一次性栓塞治疗。2例术前腰椎穿刺引流患者1例在治疗前再次蛛网膜下隙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不受部位及动脉瘤个数的影响,可一次性治疗所有动脉瘤,应首选。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及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采用GDC及DCS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椎基底动脉瘤2个;其中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2次,3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0例,不完全填塞3例;2例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在栓塞后24个月行造影随访发现局部复发,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随访2-42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出血或再出血。结论GDC及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病情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0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方法,早期治疗可以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杨艳 《当代医学》2016,(6):80-81
目的 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7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定期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与术后即刻造影情况比较,并进行多角度摄片及三维重建,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及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46例,部分栓塞24例;随访期间70例患者无死亡病例,2例发生复发,复发率为2.86%.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形成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够促进载瘤动脉的重建,提高致密栓塞率,减少复发,即时和远期随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0.
水解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22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采用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18例患者20个动脉瘤90%~100%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80%~90%栓塞.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宽颈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结果. 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完全栓塞20例,近全栓塞7例,部分栓塞3例.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中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术后CT检查发现小面积脑梗死l例.出院时按改良的GOS评分进行评估,5分20例,4分6例,3分4例.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谭庆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089-1091,109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诊断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DSA可早期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伴颅内血肿;48例患者53个动脉瘤颈均夹闭成功,3个月后随访时,GOS评分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DSA可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积极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机械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安全性、疗效、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应用颅内支架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AxiumTM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6例。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Boston公司的Neuroform支架19枚、Cordis公司的Enterprise支架7枚。术后即可完全填塞20例,大部分填塞6例,载瘤动脉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未发现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辅助机械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后释放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改良口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经验及方法。方法对26例垂体腺瘤采用改良口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只分离右侧鼻黏膜及保留软骨性鼻中隔。结果 15例全切,7例次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及病残发生。结论改良口鼻蝶入路既达到手术显露的目的,又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剥离鼻黏膜造成的损伤,保留了鼻中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学》2012,33(2):189-191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探讨栓塞的技术、并发症以及预防。方法对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动脉瘤100%栓塞,1例栓塞95%,2例栓塞90%,1例栓塞80%,急性脑梗死1例,血管痉挛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正确的栓塞技术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夹夹闭8例;动脉瘤孤立并颅内-颅外血管架桥术1例;大隐静脉移植颅内-颅外血管架桥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瘤体切除,瘤壁缝合1例;单纯孤立2例。结果死亡2例(13%)。其余13例经半年的随访,好12例(80%),差1例(7%)。结论巨大动脉瘤手术设计应个体化,术者应是具备血管重建能力的有经验的显微神经外科医师。  相似文献   

17.
周增俊  徐宏  彭涛  李政  吴小明 《海南医学》2011,22(3):112-11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策略、术中处理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夹闭、切除、孤立、包裹等方法手术处理72例共90个动脉瘤,共夹闭78个动脉瘤,12个行动脉瘤孤立、包裹。8例较巨大动脉瘤,均在钳夹后取出瘤内血栓或切除瘤体。结果 72例术后1个月按GOS标准评定疗效,恢复良好62例(86.1%),中残或重残7例(9.7%),死亡3例(4.2%)。随访69例(3~60个月),恢复良好67例(97.1%),中残或重残2例(2.9%),死亡0例。51例行CTA复查,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显微镜下手术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确实有效的方法。术中采用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巨大动脉瘤切开减压,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使用电解可脱性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情况。方法:气管内插管全订和肝素抗凝下,使用Seldinger’s技术,经Tracker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26例31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7个为100%栓塞,3个为95%,1个为90%。3个95%栓塞均为宽颈动脉瘤。1个90%栓塞者,为Hunt分级Ⅳ级,存在严重脑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