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婴儿肝炎综合征(HIS)。是指1岁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因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以及肝内外胆道阻塞或畸形等原因引起肝脏炎症的临床症候群,以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在日本,则指原因不明于新生儿期发病的婴幼儿肝内胆汗淤滞性肝炎,并按有无肝细胞肿胀变性而划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一股而言,狭义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由感染所致的肝炎,广义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则包括婴幼儿期的一切肝脏损害。黄疸一般在生后4周出现,少数迟至6个月时出现,同时伴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多有肝脏肿大,50%病人伴有脾脏肿大。病人可有生长发育障碍。这类疾病在明确病因之前统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明确病因后,按原发病诊断。1临床表现:可分轻、中、重型,演变为肝硬化者在婴儿中极少见。f1)起病缓慢而隐匿一多数在生后数天至3~4周渐出现黄疸,并持续不退或加重。往往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延迟或消退后又重复出现。(2)多数出生时大便为正常的黄色病后粪便颜色变淡或时黄时白或始终浅淡,其程度随黄疸轻重而改变,黄疸重时,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小便颜色加深呈茶色或浓茶色,黄疸轻时,大便呈淡黄色或黄色,小便颜色变淡。(3)部分患儿可伴纳差、呕吐、腹胀、腹泻和体重不增等。(4)肝脾肿大,以肝大为显著,早期质软,后期变韧,边缘稍纯,脾肿大一般在后期出现。(5)血清总胆红素值及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并呈波动变化,甲胎蛋白持续较长时间呈阳性。(6)妊娠早期经胎盘感染的病例,常呈慢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亚急情重症肝炎,属中医“急黄”的范畴。由于发病骤急,病情险恶,病死率很高。作者按照祖国医学的理法方药治验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国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伴乏力、尿黄,在外院治疗1月无效,于1997年2月12日转至我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表情冷漠,痛苦面容,面色晦暗如蒙尘,巩膜深度黄染,院腹胀满、腹痛,口淡作呕,小便量少,呈浓茶色,大便清泻,色灰白,7~10/d,寒热往来,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细。心肺未见异常。右肋缘下Zcm可触及肝脏,硬度中等,边缘光滑。脾未触及肝掌腹部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3.
<正> 婴儿肝炎综合征(以下简称婴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出现黄疸、肝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的综合征。我科自1996年3月~1998年3月共收治婴肝47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7例婴肝患儿均符合全国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28天11例,~90天28例,>90天8例。 1.2 临床表现:全都病例均有黄疸、尿色深黄、肝脏肿大且质地异常。肝脏右肋下2cm内5例,2~4cm33例,>4cm 9例;少数有脾脏肿大,但肝脏肿大及质地异常均超过脾脏;大便颜色正常13例,浅黄25例,浅黄~灰白交替10例;25例有发热,均为不规则热,体温不超过38℃,可同时有吐奶、腹胀等。 1.3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体、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相似文献   

4.
<正> Dubin-Johnson综合征是常见于儿童的一种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属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我院曾收治姊弟2例生后黄疸8年及3年的患儿。父母祖居陕西蓝田,系近亲配偶,显然与遗传有关。例1 杨××,女,8岁,陕西籍,住院号134336。因皮肤巩膜黄染8年于1983年1月19日入院。患儿生后半年始现黄疸,时隐时现,至今未退。曾按“肝炎”治疗,无明显效果。常感乏力,小便色黄,食欲尚可,无白色大便。父母系姑表兄妹,身体健壮,无黄疸及肝炎史。弟弟3岁,两年前发现黄疸。体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右肋下2.5厘米,剑突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1990年12月由婴儿肝炎综合征血中连续2次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6个月。患儿出生后,发现颜面发黄,大便黑白,偶呈绿色,尿呈豆油色,未经任何治疗。黄染逐渐加重,开始为巩膜黄染,后波及全身皮肤。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入院查体:意识清,咽部略充血,巩膜中  相似文献   

6.
男,28岁,朝鲜族。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食后腹胀。入院前廿天始食欲减退,厌油食,当地医院诊断为“黄疸型肝炎”,保肝治疗后,黄疸时轻时重,逐渐出现肝区隐痛,轻度皮痒,体重下降,尿呈“豆油色”,大便为白陶土样。B 超检查:呈肝内胆管扩张,故以“梗阻性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在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非肝炎性黄疸4例,均误诊为黄疽型肝炎,现报告如下:[例一]患者,女,28岁,于入院前5天,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尿黄,乏力,肝区痛。入院检查: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剑下2.5cm,肋下1cm,脾未触及,腹平软,无压痛,HBsAg(-),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8.
1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声像表现汪卫东*王群*屠洪利*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第一医院237400*校友1资料与方法本组1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男婴11例,女婴2例,年龄1~7个月。黄疸时间3~5周。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尿深黄,大便黄色或淡黄色。...  相似文献   

9.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肝炎综合征涵盖了在婴儿期发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及病理性肝脏体征(肝大或质地改变)四大特点。不同病因造成的婴儿肝炎综合征预后大不相同,所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明确病因至关重要。但因多种因素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熟悉导致婴肝征表现的可能疾病,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因,从而正确判断预后,进行有效干预。现作者就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门某,男,58岁,工人,一九八九年十月六日就诊。患者患慢性肝炎30年,胁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二个半月前,自感上腹部胀痛加剧,不欲饮食,便溏日2~3次。肝功能检查:碘反应(+),硫酸锌1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8单位,谷丙转氨酶60单位/升,黄疸指数4单位。HBeAg(+)。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查体:唇绀,面色黧黑,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黄染,腹部略显膨隆。触诊肝大剑突下6厘米,右肋缘下5厘米。脾人左肋下3厘米。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舌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吸毒人员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证素的关联。方法采集福州市公安戒毒所吸毒人员187例,其中海洛因53例,甲基苯丙胺128例,其他毒品6例。吸毒人员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和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结果吸毒人员最常见舌脉为:舌淡紫苔薄黄,脉沉弦滑;舌淡紫与证素肝、肾相关(P<0.05),苔薄黄与证素血虚相关(P<0.05),脉弦与证素脾、湿和气虚相关(P<0.05),脉沉与证素痰和气滞相关(P<0.05),脉滑与证素肾、脾及湿、热、血瘀相关(P<0.05)。结论1、吸毒人员最常见舌脉为:舌淡紫苔薄黄,脉沉弦滑,病位证素以肝、脾、肾为主,而病性证素以气虚、阳虚、气滞、血虚、阴虚、痰、湿为主;2、海洛因成瘾者与冰毒成瘾者舌象分布均为舌淡紫苔薄黄,而脉象分布,海洛因成瘾者以脉弦为主,冰毒成瘾者以脉沉为主。  相似文献   

12.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证病机为余热仍炽、津气两伤、痰饮内停,其主证除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外,尚有发热、心烦、便秘溲赤、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苔白腻、苔薄黄腻等。临床应视"虚""热""湿"之盛衰而变化方中药、量,随证加减用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该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molecule-1,sVCAM-1)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中医舌色和患者年龄的关系,从黏附分子角度探求慢乙肝中医舌色的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与150例健康人作为对比,观察患者的舌色并记录其他四诊信息,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并记录患者肝功能、病毒指标和肝脏B超检查结果,所有数据输入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慢乙肝患者以黯、紫舌多见,随年龄增大、病程延长,黯、紫舌明显增多,50岁后,患者以紫舌为主,提示舌色与患者病程密切相关;紫舌患者较淡红舌、黯舌患者血清sVCAM-1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紫舌的形成机理与血清sVCAM-1增高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舌色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血清sVCAM-1的升高是形成慢乙肝紫舌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始动因子及持续因素是湿热疫毒,发病之本是正气不足;病机在于"毒损肝络",疾病渐进深入;瘀、毒、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治以化瘀通络、扶正解毒之法。(1)肝络失和:湿热疫毒初袭肝络,络脉气机不畅,多以气滞表现为主,常见胸胁或脘腹胀满、嗳气,或腹中包块,聚散不定,按之不痛,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或弦细。对于气分表现明显者,常予疏通气血、疏肝通络之法,临证多以旋覆花、桂枝、当归、木香、香附、姜黄、郁金等辛香通络之品。(2)肝络瘀滞:肝络气机不畅,气滞常与血瘀兼见,患者多见局部胀满疼痛,甚者刺痛,口干不欲饮,舌暗紫,脉弦涩或细涩,治疗常以化瘀通络之法,临证常用黄芪、白术、莪术、丹参、桃仁等。(3)络损成积:肝络气血不畅日久,瘀、毒、湿、热蕴结肝络,形成结节、积块、癥瘕,患者多见局部肿块或癥积,面色晦暗或黯黑,肌肤甲错,如鱼鳞状,痛如针刺,按之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或有结节状,脉细涩,病证较深重,常治以化瘀消癥散结之法,常用丹参、莪术、浙贝母、牡蛎、虫、山慈菇、鸡内金等,同时随证佐以虫类药以搜剔在络之邪,如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药。(4)络脉失养:机体感受疫毒邪气,其本在于素体不足,正气亏虚,络虚留邪,精微化生不足,肝络愈虚而毒邪深伏;或邪毒侵袭,伤及正气,正邪交争,则肝络益损,临证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爪甲不荣,皮肤起屑或干燥,唇舌色淡,脉虚或弱等络虚不荣的表现,治以养血和络之法,常以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丹参等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常见症状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49年到2009年有关期刊文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症状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中涉及寻常型银屑病症状226个,出现频率前10位的皮损症状:皮损呈点滴状、皮损鲜红、皮损暗红、皮损淡红、鳞屑厚、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瘙痒、点状出血、新皮损不断出现,旧皮损扩大;全身症状:心烦、易怒、口干、口渴、咽干、便干、便秘、小便黄赤、皮肤干燥、乏力;舌象:红舌、暗舌、淡红舌、紫舌、淡白舌、舌生瘀点瘀斑、黄苔、薄苔、白苔、腻苔;脉象:细脉、数脉、弦脉、滑脉、沉脉、缓脉、涩脉、濡脉、浮脉、弱脉。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热津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症状分布特点,为肝炎肝硬化症状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根据通过《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到的8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的四诊信息资料,采用卡方分析法对97个症状进行检验,提取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分布特点,总结变化规律。结果:对8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症状进行卡方分析,发现从Child-Pugh A级到C级,腹水、黄疸、发热、浮肿等33个症状出现频率逐渐增加并且在各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急躁易怒、胁痛、薄苔等5个症状出现频率逐渐降低并且在各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Child-Pugh分级由A级到C级的发展,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反映肝气郁结证的急躁易怒、胁痛等症状频率逐渐降低,而反映血瘀证、水湿停滞证、湿热证、气虚证、阴虚证、阳气虚证的肝掌、腹水、黄疸、乏力、裂纹舌、性欲减退等症状频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研结合动态连续观察的方法,收集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确诊时中医证候以及中医治疗后证候变化规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时以发热(70.41%)、咳嗽(57.14%)、胸闷(29.59%)、乏力(28.57%)、咽喉不适(28.57%)、气促(27.55%)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象多见淡红舌(46.94%)、红舌(31.63%)、胖大舌(13.27%)、齿痕舌(13.27%)等,苔质以厚腻苔(53.06%)、薄苔(34.69%)、薄腻苔(10.20%)为主,苔色多见白苔(52.04%)、黄苔(32.65%),脉象以濡脉(44.90%)、细脉(16.33%)、弦脉(15.31%)为主。聚类分析提示患者中脾虚湿阻证47例(47.96%)、湿郁化热证51例(52.04%)。经中医治疗后,舌象多见红舌(52.04%)、淡红舌(36.73%)、齿痕舌(18.37%),苔质以厚腻苔(45.92%)、薄苔(43.88%)为主,苔色多见白苔(68.37%)、黄苔(18.37%),脉象以濡脉(75.51%)居多。[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湿阻证及湿郁化热证两型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脉变化提示湿热病邪得以去除,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中医证候特点与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儿童肺炎患儿进行中医病证特点的分析,观察各类证型差异。[结果]痰热闭肺证以发热,咳声重浊,痰多,舌红,苔黄腻、厚,脉滑数、指纹紫滞为特点;风热证以发热,咳声重浊,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特点;肺脾气虚证以咳声无力,痰多,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腻,脉细、指纹淡红或淡滞为特点。[结论]儿童肺炎患者的发热,咳嗽声音,咯痰痰壅程度,鼻部情况,面色以及舌脉象(指纹)对证型分类影响较大,是辨证中较为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海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分型,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临床治疗的辨证分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中医院门诊或肿瘤科病房治疗的2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海南地区常住人口,统计所有患者单一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及频数,并应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处理,归纳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证候类型.结果 气虚、痰湿、阴虚出现频率分别为60.0%、42.5%、31.7%.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分别占到40.8%和37.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被归为三大类证候组合,分别为脾虚痰湿、气阴两虚、痰热内蕴伴血瘀.咳嗽痰多、食后腹胀、苔黄腻舌胖边有齿痕、泄泻便溏是诊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的主要症状体征,贡献度分别为19.258%、16.445%、10.200%、8.534%;咳喘无力舌红苔少、口干咽燥、脉细数是诊断气阴两虚的主要症状体征,贡献度分别为24.980%、16.257%、12.645%;咳嗽喘促、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发热口渴、脉沉迟脉细数是诊断痰热内蕴伴血瘀的主要症状体征,贡献度分别为22.560%、19.271%、9.440%、7.980%.结论 气虚、痰湿、阴虚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证候,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最常见,脾虚痰湿、气阴两虚、痰热内蕴伴血瘀是海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舌象特点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数字舌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表现为基本正常的舌象。舌象观察指标的异常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苔色〉舌色〉苔质〉舌形。化疗后紫舌、瘀斑舌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黄苔的程度有加重,舌苔增厚,或变腻苔。结论:在化疗实施前应注重观察舌苔,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在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舌色是否有变紫倾向,防止和减轻气血的凝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