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围术期强化护理在内镜下套扎术(esophageal varices ligation,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中的价值,为EV治疗方案的优化和选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EVL手术的48例EV患者实施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心理咨询教育、术中术后舒适护理、音乐疗法和术后饮食指导和观察等),作为干预组;选取此前1年仅接受常规护理(协助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准备术前用药,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饮、常规心理护理)的48例EV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V清除率、清除所需治疗次数、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EV清除率、清除所需治疗次数、再出血率分别为91.7%(44/48)、(2.3±0.7)次和8.3%(4/48),对照组为87.5%(42/48)、(3.5±1.1)次和20.8%(10/48),观察组清除所需治疗次数和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3/48),对照组为25.0%(12/48),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EV患者EVL手术治疗的次数,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 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大量的现症HBV感染者仍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疾病负担~([1])。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在CHB临床实践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2]);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构成,自  相似文献   
3.
刘娇  荀运浩 《浙江医学》2022,44(13):1450-1453
近年来,人们对棕色脂肪组织在成人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棕色脂肪组织具有将多余食物能量转化为热能的固有能力,可以成为一种减少肥胖发生的手段,已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就棕色脂肪组织的无创检测及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胞外囊泡是双层脂质膜小囊泡,可以由大多数类型的细胞释放,并在大多数体液中可检测到,细胞外囊泡可将其生物活性成分转移到受体细胞或激活靶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发挥细胞间通讯的关键功能,从而参与多种疾病包括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上升,除有创的肝活组织检查外,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肝脏炎症诊断或纤维化分期方法,寻求相应的无创循环标志物的研究持续活跃,细胞外囊泡是其中较受关注者之一。为此综述了目前关于细胞外囊泡的物理特征、生物成分和分离方法的知识,并介绍了利用循环细胞来源囊泡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新标志物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ALD)大鼠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0只,模型组35只,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各15只,连续14周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灌胃建立ALD模型,同时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分别灌服1.2、0.6 g/(kg.d)的三七粉及0.1 g/(kg.d)的硫普罗宁;4周、8周、14周分别处死正常组大鼠10只,模型组8只;14周处死剩余大鼠。光镜观察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RT-PCR法检测肝组织SREBP1c及其下游靶基因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结果:(1)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计分较同期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2)正常组大鼠肝脏可见一定量SREBP1c、ACS、FAS 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模型组大鼠3个基因的表达均逐步增加,8周、14周时较正常组和模型4周组明显增高(P<0.01或0.05)。(3)模型8周、14周组较同期正常组肝组织SREBP1c表达明显增高(P<0.01或0.05)。(4)三七高、低剂量组及硫普罗宁组大鼠14周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肝脏SREBP1c蛋白以及3个目标基因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结论:三七可明显减轻ALD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抑制肝脏脂代谢关键信号分子SREBP1c mRNA和蛋白及其靶基因ACS、FAS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组织病理,阻止ALD的慢性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与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72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超过6个月并接受肝脏穿刺活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乙肝病毒基因型、ALT、HBV DNA、血常规、肝脏组织病理等各项资料,分别按照肝脏炎症活动程度(G0、G1、G2、G3、G4)和纤维化程度(S0、S1、S2、S3、S4)分组.观察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定量、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表面抗原定量对数是对肝脏纤维化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对数是较DNA定量对数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的诊断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结局的关联.方法 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慢性HBV携带者(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60例)三组病例,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1)HLA-DQA1*0201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自限性HBV感染组(38.3% vs 5.8%,P<0.001,A=10.04,95% 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自限性HBV感染组(9.6% vs 36.7%,P<0.001,A=0.183,95%CI:0.10~0.32).(2)HLA-DQA1*0201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组(38.3% vs 7.5%,P<0.01,A=7.667,95% 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慢性HBV携带者(20% vs 9.6%.P<0.01,A=0.424,95% CI:0.23~0.79).结论 HLA-DQAI基因多态性影响HBV感染临床结局,其中DQA1*0102呈保护作用,DQA1*0201可能促进HBV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96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合并肝脂肪变者34例(肝脂肪变组)、无肝脂肪变者62例(无肝脂肪变组),均用Peg-IFN α[治疗,疗程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的差异.每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HBV DNA滴度肝脂肪变组患者为(6.96±1.27) lg10拷贝/ml,无肝脂肪变组患者为(7.54±1.28) lg10拷贝/ml,两组比较,t=2.16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g-1FN α[治疗48周时,HBe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在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5.2% (12/34)和44.1% (15/34);无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8.7% (24/62)和48.3% (30/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应答率在肝脂肪变组为26.5%,无肝脂肪变组为48.4%,两组比较,x2=4.373,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5例HBV DNA转阴患者中,7例无生化学应答,其中肝脂肪变组有5例,无肝脂肪变组2例,无生化应答率肝脂肪变组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不影响Peg-1FN α[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但可能会影响其生化学应答.  相似文献   
9.
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 ,强调辨病选药施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收效满意 ,现试析如下。1 清滋胃阴症见口燥咽干、舌光无苔等胃阴亏损病例 ,滋养胃阴自属至当之治 ,而他证亦因胃腑形质之伤 ,宗“阳化气 ,阴成形”之理宜从胃阴求补。况临床又多有以辛香燥药劫伤胃阴久延不愈者 ,恒以崇土养胃为良。详其治法 ,则以胃为阳土 ,性喜润恶燥 ,欲复胃阴者 ,必从甘润求之。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石斛、生地黄、玉竹等味甘性凉或平而质润 ,能入足阳明而成刚柔相济之功 ;白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并兼具缓急止痛之能 ,诸药又皆多汁液 ,服后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oluble growth–stimulating expression gene 2,sST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HBV–ACLF组)、5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CHB组)、50名健康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及血清IL–12、VEGF、sST2、MCP–1的表达水平,并比较血清IL–12、VEGF、sST2、MCP–1水平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组AST、ALT、TBiL、血清IL–12、VEGF、sST2、MCP–1水平均高于CHB组与对照组,ALB均低于CHB组与对照组,CHB组AST、ALT、TBiL、血清IL–12、VEGF、sST2、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L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2、VEGF、sST2、MCP–1和AST、ALT、TBiL均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IL–12、VEGF、sST2、MCP–1水平在HBV–ACLF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