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动脉瘤夹闭术中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aSAH后早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施行终板造瘘分为动脉瘤夹闭术+终板造瘘组(终板造瘘组)80例及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66例。比较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疗效。结果 146例病人慢性脑积水的总发生率为20.5%(30/146),终板造瘘组和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3.8%(11/80)、28.8%(19/66),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FisherⅢ和Ⅳ级病人中,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Hunt-HessⅢ和Ⅳ级病人中,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终板造瘘组急性脑积水术后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夹闭组(P0.05)。结论术中终板造瘘对a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疗效较好,尤其对Hunt-HessⅢ和Ⅳ级、FisherⅢ和Ⅳ级病人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术中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出血后脑积水测查,同时评价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终板造瘘在脑积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出血后2周的CT或MRI评价SAH后脑积水的发生,18例脑积水患者中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中终板造瘘,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6% (18/132),7例终板造瘘患者6例术后脑积水得到明显缓解,随访未见相应并发症出现,1例无效.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终板造瘘技术相对简单,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神经系统损害,对大部分SAH后脑积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 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治疗破裂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3月采用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52例(观察组),同期采用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46例(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9.57%;P0.05)。两组术后GOS评分和术后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合并脑室出血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脑室出血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中有8例第二次出血后经额叶或纵裂透明隔或终板破入脑室,二次出血为1~3d后,1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5例预后良好,3例较差,2例死亡.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在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再次出血,通过额叶或纵裂透明隔或终板破入脑室,提示早期处理动脉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手术切除侵犯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1月采用额底纵裂终板入路手术治疗的25例侵犯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18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姑息治疗。术前有视力、视野改变的12例中,术后明显改善8例,无改变3例,加重1例;术前激素水平异常的10例中,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8例,无变化2例。术后发生尿崩13例,均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脑积水缓解2例,其中1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全切病人无复发,次全切除病人有4例行伽玛刀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可直视下手术切除侵犯第三脑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小脑后下动脉( 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研究16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6例行后正中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6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 术后15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1例合并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出院时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PICA远端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动脉瘤和PICA的形态,可以选择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3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370例,大脑纵裂入路12例,眶上外侧入路48例。结果术后行DSA或CT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夹闭完全。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43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者330例,中残58例,重残25例,死亡17例。结论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以及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对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终板造瘘可以降低动脉瘤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及时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终板造瘘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脑积水对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认为,术中终板造瘘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但是其疗效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终板造瘘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后正中入路7例,远外侧入路5例.结果 术后CT血管造影(CTA)显示动脉瘤均夹闭良好,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后组脑神经麻痹3例,共济平衡障碍2例,肢体偏瘫1例.结论 PICA动脉瘤的脑内血肿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多并发脑积水,根据动脉瘤部位多选用远外侧入路和枕下后正中入路.危重病人经积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终板造瘘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的51例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行终板造瘘分为造瘘组和非造瘘组,比较两组在住院时间、GOS分数及慢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8.3%和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住院时间为13.83±1.24(天)少于非造瘘组的15.39±1.90(天),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GOS评分分别为4.08±0.83分和3.30±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预后好于非造瘘组。结论终板造瘘对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眶外侧入路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采取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78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方法。结果 急性起病67例,慢性起病11例;均采用眶外侧入路开颅,开颅时间为15~30 min,平均21.8 min。术后1例脑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行右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论 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重点内容的针对性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脑积水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学者提出终板造瘘可能预防动脉瘤破裂后的慢性脑积水,但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脑动脉瘤破裂后慢性脑积水和终板造瘘术的预防作用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以及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均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直径≤5 mm 3个,5~15 mm16个,15~25 mm 7个,25 mm 2个。夹闭23例,加固包裹1例。术后同侧视力下降与动眼神经麻痹2例,同侧视野偏盲1例。出院时GOS 5分22例,4分1例,3分1例(术前壳核出血)。Ⅰ、Ⅱ型病人与Ⅲ型病人术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显露良好,开颅过程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经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中的优势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共8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适度调整微骨窗,采用改良眶上入路实施夹闭手术并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其中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68例(7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9例(19个)。2例病人动脉瘤术中再次破裂,夹闭后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成功夹闭89个动脉瘤。术后病人均行头部CTA证实动脉瘤无残留。随访6~12个月,GOS评分:5分66例,4分16例,3分3例;失访2例。结论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可行、高效微创、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枕部经小脑幕(Poppen)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术中直视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合并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均采用Poppen入路切除肿瘤,在显微镜直视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结果 肿瘤均达显微镜下全切除,复查MRI未见肿瘤残余,矢状位可见造瘘口有脑脊液流动信号,脑积水均缓解.病理检查显示:成熟畸胎瘤1例,非成熟畸胎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4例恶性肿瘤术后均行放、化疗.术后并发眼球运动障碍1例,短暂性尿崩症1例.随访3~8个月,未出现肿瘤和脑积水复发.结论 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术后仍有一定比例的脑积水发生,术中直视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避免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27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第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技术。方法采用显微手术和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36例,其中15例采用胼胝体入路(10例室间孔入路,5例经穹窿间入路),8例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8例采用终板入路,5例采用额上同入路。7例术后脑积水,其中3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v—P分流)、1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侧脑室扩大的局限性脑积水行透明隔造瘘术,2例放弃治疗。结果全切除肿瘤22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良好33例,差1例,死亡2例;远期随访结果(3个月至7年):良好26例,死亡8例。11例术后需要激素长期替代治疗。结论第三脑室肿瘤手术难度较大,但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和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