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 探讨B超在测定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意义,为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将自行提取的牛BMP(bBP)分别经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和10000Gyγ-射线照射消毒后埋入小鼠右、左后腿肌袋内,于术后3,5,7,14,21和28d行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B超3,5和7d与对照组相同,均为正常组织回声,14,21和28d有软骨和骨组织回声,在此时间段内随时间延长回声增强。X射线照相3,5,7和14d无骨组织影像,21,28d有明显的新生骨征象。组织形态学观察3,5,7d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在BMP植入部位聚集,并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14d有新生软骨和新生骨组织形成,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成熟骨组织。环氧乙烷熏蒸和10000Gy γ-射线照射消毒的bBMP均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结论 B超、X射线照射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一致性,证明B超作为一种新的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检测手段是切实可行的。γ-射线照射消毒BMP更方便、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细胞的成活被认为是自体骨移植的基础。对骨修复的研究提示有另外一种骨形成方式。这种方式不依赖于原有细胞的存在。骨形成蛋白(BMP)能够通过诱导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来形成骨组织。这种蛋白质诱导的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过程称为细胞种植或组织种植。本文分析了骨修复的细胞学过程,以期探讨BMP成骨的生物学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在骨修复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具备特异性。破骨细胞通过分泌BMP启动骨特异性修复。BMP成骨演示了蛋白质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导致特异性组织修复,这一过程也可能在其他组织中重复。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成骨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祖键  李起鸿  杨柳 《医学争鸣》2001,22(11):998-1002
目的:我们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C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共同修复骨缺损,达到进一步阐明BMP诱导成骨机制的目的,方法:实验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段12mm骨缺损实验模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缺损内分别植入BMP/TGF-β1/载体,BMP/载体,载体,通过X线,组织学及电镜对比观察三组骨缺缶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骨缺损无论是骨痂出现还是骨接发生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空白组骨缺损形成骨不连,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无论出现的时间,数量和功能活跃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见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内线粒体丰富,内质网增多,而对照组则相对较少,软骨细胞内线粒体丰富,内质网络增多,而对照组则相对较少,结论:TGF-β1具有促进BMP诱导成骨的作用,TGF-β1通过促进间充质细胞分裂增殖为BMP提供靶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促进骨细胞合成产生I型胶原,促进基质钙化,碱少骨吸收等作用来促进BMP的诱导成骨。  相似文献   

4.
阎旭  彭滟  高宇  胡娟  韦海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26-1027
目的探讨与评估倍骼生(PerioGlas)在种植体周骨缺损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狗下颌骨下缘各植入4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造成缺损,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倍骼生和自体血混合物,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任其充满自体血。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两只狗,先后行电镜观测.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8,12周时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密度比对照组高;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倍骼生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骨形成蛋白在小白鼠体内诱导成骨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一种测定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新方法。方法 将自行提取的牛BMP(bBMP)埋入小白鼠后腿肌袋内,分别于术后3、5、7、14、21、28d行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B超3、5、7d与对照组织同,均为正常组织回声,14、21、28d有软骨和骨组织回声。X射线照相3、5、7、14d无骨组织影象,21、28d有明显的新生骨征象。组织形态学观察3、5、7d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在BMP植入部位聚集,14d有新生软骨和新生骨组织组成,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成熟骨组织。结论 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一致性,证明B超作为一种新的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检测手段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以人脂肪基质细胞(human adipose derived stromal cells,hASCs)为基础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成骨过程中hASCs发挥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其体内成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原代hASCs,进行传代培养。体内实验使用16只裸鼠,于其背部正中做皮肤切口,向两侧分离出4个皮下植入腔,分别植入:(1)空白;(2)单纯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支架(支架对照组);(3)β-TCP支架+人成纤维细胞(阴性细胞对照组);(4)β-TCP支架+hASCs(实验组)。植入后1周、2周、4周、6周进行取材,每时间点取4只裸鼠,其中2只裸鼠的标本经处理后进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另外2只裸鼠的标本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SEM观察可见实验组植入2周后,hASCs周围即出现大量细胞外基质,至4周时细胞外基质开始出现明显的矿化,6周时可见矿化基质进一步增多。HE染色分析可见实验组植入2周后hASCs即开始分泌嗜酸性较强的均质细胞外基质,至4周时细胞外基质中出现了强嗜酸性的类骨组织,6周时新生类骨组织面积明显增大,结构更加典型。在其他组均未见矿化基质和类骨组织生成。结论:人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内成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包括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外基质矿化和引导新生类骨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不连微环境下局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及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为骨不连的病因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只健康的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组构建骨不连动物模型,同时选取6只同龄同种健康兔为对照组,以X射线检查验证造模是否成功,以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局部组织中BMP9与EGFR表达量的变化,以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aric acid resistance,TRAP)染色观察局部组织中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数量。结果:X射线检查结果提示骨不连动物模型构建成功,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骨折愈合后期BMP9与EGFR表达量较骨折愈合早期明显降低,且骨不连微环境中BMP9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EGFR表达量较对照组差异不明显;HE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提示骨折愈合后期成骨细胞数量较骨折愈合早期明显减少,且骨不连微环境中成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破骨细胞数量在骨折早期、后期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骨不连可能与局部组织中BMP9、EGFR表达量降低及成骨细胞的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探讨NGF对BMP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右侧股后部肌间隙内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d,在实验组和对照组rhBMP-2植入部位,分别注射N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0、20和30天取材,进行放射学、生化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第10天有新骨形成,但实验组新骨生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和第20天,实验组局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局部组织钙和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明显较对照组规则。结论NGF具有协同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成骨过程中,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探讨NGF对BMP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右侧股后部肌间隙内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 d,在实验组和对照组rhBMP-2植入部位,分别注射N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第10、20和30天取材,进行放射学、生化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第10天有新骨形成,但实验组新骨生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10和第20天,实验组局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实验组局部组织钙和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实验组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明显较对照组规则.结论 NGF具有协同rh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通过有关的动物实验来探讨有关异体骨移植骨愈合的规律,以达到加速异体骨移植骨愈合的目的。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梯度降温、深低温保存的股骨外侧髁植入,在接触的骨面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基质,以金属螺钉固定;对照组用取下的自体股骨外侧髁原位植入,用与实验组相同的内固定方法固定;术后4、8和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BM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异体骨愈合的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BMP染色在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从周围向中央,从哈佛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使用BMP、合适的内固定、大小适合的移植物,可以使异体骨愈合的过程与自体骨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理论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12组(每组10只),各对照组分别行胸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后0、1、2、3、7和11周,实验组分别于胸10椎板切除后行Allen's法(60gcm)损伤脊髓(导致截瘫)后0、1、2、3、、7和11周,检测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肱骨外科颈部、股骨粗隆部、胫骨平台部松质骨骨密度(BMD)改变情况。 结果:实验组( ALP术后1及3周低于对照组(P<0.05);7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磷(P)术后1、2周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钙(Ca)术后1~3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然后逐渐降至略高于正常。实验组肱骨 BMD术后3、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3周时最低;实验组股骨BMD术后7周时低于对照组(P<0.05),11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胫骨BMD术后 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7与1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血液生化指标改变,损伤平面上下均继发骨质疏松,损伤平面上骨密度恢复较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 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松质颗粒加骨髓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行骨缺损术后 3d和 1,2 ,4 ,6 ,8周处死白兔取材 ,标本进行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 3d时均见有炎症反应 ,未见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 ;在 1周时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呈弱阳性 ,在 4周时实验组中的表达呈强阳性 ,2 ,6 ,8周时表达呈阳性 ,对照组中在 4周时表达呈阳性 ,1周时表达呈阴性 ,2 ,6 ,8周时表达呈弱阳性 .[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重要因子 ,骨松质颗粒加骨髓联合移植修复的方法能够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以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ICPC)/纤维蛋白胶(FS)共同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探讨其作为注射性骨替代物的可行性. 方法:在小鼠肌袋随机注射或植入ICPC/FS/bBMP复合物、ICPC/FS复合物和单纯bBMP材料,术后2 wk, 4 wk取材,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并对术后4 wk时新生骨进行定量测定和统计学比较. 结果:ALP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ICPC/FS/bBMP复合物有较多新骨形成,单纯bBMP诱导出少量骨,ICPC/FS复合物未见新生骨,诱导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可注射性ICPC/FS/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ICPC/FS是BMP的良好注射性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雪晖  许建中  王序全  罗飞  曾玲  谭洪波 《重庆医学》2006,35(22):2058-206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时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顿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厦经成骨诱导的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及骨密度改变。结果术后2周,EPCs组与对照组的X线观察厦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EPCs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示EPCs组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8周可见EPCs组髓腔部分再通,对照组髓腔尚封闭。12周EPCs组新生骨密度均匀,髓腔已完全再通,对照组新生骨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区,髓腔大部分再通。术后16周,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示EPCs组新生骨已基本完成塑形,对照组髓腔完全再通,新生骨处于重建塑形期。结论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的成骨能力,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在复合肌肉瓣修复长段骨缺损过程中,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用磨钻造成左桡骨中段1/3处直径为20mm的骨缺损,用骨蜡封闭骨髓腔,取髂骨骨松质、骨髓和桡骨处的肱肌瓣联合移植于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右侧用同样方法制成同样大小的骨缺损,仅将肱肌瓣移植于骨缺损处,任自然生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3d及1,2,4,6,8,10周处死动物,取材,固定,切片进行HE染色及TGFβ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术后3d时实验组白兔骨缺损组织细胞中的TGFβ表达呈弱阳性,1周时呈阳性,2周时呈强阳性,4~6周时呈弱阳性,8~10周时呈阴性;对照组的TGFβ表达在术后2周时呈阳性,1,4周时呈弱阳性.[结论]TGFβ是骨缺损修复中的重要因子,而复合肌肉瓣修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Autologousboneisregardedasthebestgraftingmaterialofspinalfusion Withthedevelopmentofbiomaterials,manybonematerialsforspinefusionhavebeenfoundrecently Theyaregivenhigherre quirementinclinical practicebecauseofalargeamountofgraftingboneforspinefusion Itisessen tialtofindthebestmaterialforbonegraft Inthepresentstudy ,anovelbonefusionmaterial,poroushydroxyapatite (HA ) /ZrO2 ceramicsloading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BMP) ,wasappliedforante riorspinalfusioninorder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spinal…  相似文献   

18.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20.
胡建山  李溥  任一  刘毅  龙宪军 《右江医学》2012,40(3):302-305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骨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再根据年龄划分为儿童、成年、老年样本群。治疗组采用21金维他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两组均排除其他促进剂,抑制剂药物以及影响骨愈合的辅助治疗,不改变患者正常的膳食习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周、第8周、第12周取晨间空腹静脉血液4ml,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Fe、Cu、Zn、Mn含量,同期摄X线片判断骨愈合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成年、老年三种不同年龄段治疗组及相应各对照组第3周、第8周、第12周血清微量元素Fe、Cu、Zn、Mn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骨痂积分与血清微量元素Fe、Cu、Zn、Mn含量有相关性。结论对微量元素代谢正常的骨折患者补充微量元素,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提示临床上在采用补充微量元素治疗骨折患者时,要考虑患者的微量元素代谢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微量元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