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前后路手术的价值。方法:6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中,40例施行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固定术,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架和颈椎Cage等;25例施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采用JOA分评分标准(17分法)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40例前路手术均没有出现钢板螺钉脱落、植骨块移位、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例出现取骨并发症;25例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术没有出现硬膜外血肿、门轴滑向椎管等并发症,6例术后3个月出现第5颈神经麻痹症状。40例前路手术患者症状均于术后第1周得到缓解,术后1周、3个月、1年其症状缓解率均优于后路手术。结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施行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物,起直接减压的作用,手术效果优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2.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分析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5例,侧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摘除致压物14例,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致压物11例。术后随访1-8年,手术优良率达83.4%。结论:胸椎侧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及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椎间盘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侧前方减压术对11例胸椎间盘突出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该手术方法直接、充分显露硬膜囊和神经结构,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和刮除骨赘,减压安全有效,同时对脊柱的稳定性和脊髓的血供影响较小,通过对11例患者观察结构为优7例,良4例。结论 侧前减压术进行胸椎间盘切除减压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后路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以来治疗的 5 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其中前路手术组 37例 ,采用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组 19例 ,采用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 结果 前路手术者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5个月 ,平均 2年 10个月 ;后路手术者随访 1年 5个月~ 5年 1个月 ,平均 3年 8个月。两组 JOA评分及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术后改善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并发症例数前路手术组略多于后路手术组。 结论 前路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3年 1月至2 0 0 0年 1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76 4例 ,其中再手术者 42例 (5 5 % )。再手术方式为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切除椎间盘 2 5例 ,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 6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 9例 ,前路经腹膜外椎间盘切除 2例。 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2 0月~ 81月 ,平均 5 2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19例 (45 3% )、良 14例 (33 3% )、可 6例 (14 3% )、差 3例 (7 1% )。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主要原因为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 ,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 ,术后出现腰椎节段性不稳定以及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中央椎管狭窄。如果再手术时机及再手术方式选择适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一种一次性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方法 从1993年1月 ̄1998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一次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同时行脊髓侧前方减压摘除颈间盘共29例。结果 随访平均20个月,优良25便,优良率86%。结论 经后路一次性手术单开门椎板成形另脊髓侧前方减压可治疗盘突出合并广泛椎管两个病变,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办法及疗效..方法:29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及/或运动障碍.合并后纵切带骨化者16例,合并黄韧带骨化和肥厚者13例。病变部位主要在下胸段(68.3%).上胸段次之(19.5%),中胸段最少(12.2%)。采用后路全椎板截骨、经一侧或两侧关节突和下位横突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椎板再植椎管成形术,共切除突出椎侧盘41个,9例加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同定结果:5例出现片发症,其中运动障碍加重2例,脑脊液漏3例。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感觉恢复,运动功能6个月以内恢复较快,24个月后无明显恢复。24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62个月,平均19个月。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优11例.良9例,改善2例,差2例,优良率83.33%,总有效率91.67%。术后CT及MRI显示椎板融合成形良好,手术减压满意。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部位以下胸段为多.如出现症状多需手术治疗,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侧前方经胸手术入路治疗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4年4月~2010年9月,15例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患者行侧前方经胸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其中男11例,女4例;33~61岁,平均46岁。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记录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分析减压、脊柱序列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双节段胸椎椎间盘突出。突出钙化的巨大椎间盘位于T6~12各间隙,主要位于T11/T12(60%);40%为中央型突出,60%为旁中央型突出。通过侧前方经胸手术,成功切除所有突出钙化的巨大椎间盘。平均手术时间为179 min(140~210 min),平均出血量为840 mL(300~2 000 mL)。术后9例患者Frankel分级有所改善,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的Frankel分级改善1级,没有Frankel分级降低的情况。术后JOA评分由4.9升至7.7,改善率为(46.8±21.41)%。所有患者均自觉症状较术前有所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45个月(7~77个月)。1例患者术后并发肺炎,1例出现心脏意外,2例出现切口处肋间神经痛。经有效治疗,4例患者最终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严重受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侧前方经胸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压程度,CT薄层扫描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入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术式选择。方法:分析胸椎间盘突出症13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13例均行后方入路侧前方减压术。结果:临床表现均以胸髓损害为主,中央型突出9例,旁中央型4例。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13例术后随访平均3.5年(6个月~7年),优良率为84.6%(11/13)。结论:正规理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必要前提,MRI对确诊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价值。侧前方减压能彻底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BAK、Syncage C两种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隙减压后椎体间融合52例,其中Syncage C22例,BAK30例。对比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经18个月以上的随访,Syncage C组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的增加值以及改善率均明显高于BAK组。结论:与BAK相比,Syncage C能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重建颈椎生理弧度,从而获得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回顾性研究3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5例,侧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摘除致压物14例,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致压物11例,术后随访1~8年,手术优良率达83.4%,结论:胸椎侧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及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后方入路摘除椎间盘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经皮电刺激(HANS)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早期疗效。方法选68例符合PLDD治疗适应证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DD联合HANS(A组)和单纯PLDD(B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77%和56%(P〈0.05),86%和62%(P〈0.05)。结论 PLDD围手术期须重视颈椎旁软组织及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PLDD术联合HANS疗法可明显提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987年12月至1995年7月经侧前方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21例,发病部位多在T_5~T_(12);临床均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系间盘退变椎体缘增生11例,DISH(特发性弥漫性脊柱硬化症)6例,OPLL后纵韧带骨化)4例,随诊6~96个月,平均33个月,优良率85.7%。本文对病例选择,手术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聚醚醚酮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45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绝大多数病例获得满意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改善率45%~100%,平均84%。[结论]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弹性膜量小、x线透光等优点,有助于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7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手术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2岁。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经肋骨横突入路摘除椎间盘2例,经椎间孔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11例,经关节突入路摘除椎间盘14例。结果随访1~l0年,25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T10,11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无改善,1例T8,9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总体手术优良率达92.6%。结论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可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其入路。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侧前方减压Z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胸腰椎侧前方减压Z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施行胸腰椎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及Z型钢板内固定术 2 6例 ,包括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 14例 ,肿瘤 6例 ,椎间盘突出 2例 ,嗜酸性肉芽肿 2例及椎体结核 2例。对结果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 3~ 16个月 ,平均随访 7 2个月。椎间植骨均取得坚强骨愈合。螺栓或螺钉位置偏斜进入相邻椎间盘 2例。无神经系统及术后钢板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胸腰椎病灶采用侧前方减压Z型钢板复位内固定术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Li J  Yan DL  Gao LB  Tan PX  Zhang ZH  Zha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22-825
目的比较经皮髓核成形术与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行经皮髓核成形术42例(PCN组),经皮椎间盘切除术38例(PCD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等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26个月,PCN组平均(12±5)个月;PCD组平均(12±4)个月。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t=-21·70,P=0·000);两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经自身配对t检验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CN:t=14·05,P=0·000;PCD:t=-14·79,P=0·000),即两组均有效;两组手术临床效果(Williams评分)经Kruskal-Wallis检验无显著差异(z=-0·377,P=0·706,>0·05),即两组临床效果相似。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颈椎稳定性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与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