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明,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可反映肌肉损伤再生的情况,同时结蛋白可反应肌力的大小。比较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处凹凸两侧椎旁肌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的表达,探讨椎旁肌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5-07/2006-11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部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Cobb角平均73.8°;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5例,Cobb角平均36.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例和胸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0~20岁。②对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凹凸两侧及正常对照组患者椎旁肌进行活检,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采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椎旁肌的形态改变;SP法分别对光镜切片的结蛋白和波行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蛋白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反应椎旁肌蛋白表达强弱的吸光度(A)。结果:2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椎旁肌组织形态: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变,凹侧椎旁肌病变较重,凸侧椎旁肌相对正常。②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结蛋白在各组椎旁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别显著(P<0.01)。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凸侧比正常组结蛋白表达稍强(0.2727±0.0478,0.2768±0.0372,0.2429±0.0272,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凹侧相对于正常组表达减弱(0.1898±0.0258,0.1869±0.0306,0.2429±0.0272,P<0.05)。③波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各组间椎旁肌肌纤维内均无波形蛋白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同侧椎旁肌两组间在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内波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提示椎旁肌不存在再生现象。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结蛋白表达凸侧增强及凹侧减弱为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显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一组脊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分析,探讨局灶性纤维化是否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所特有的病理改变。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特发性25例,先天性12例)椎旁肌给予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其病理改变。并将其纤维化与肌营养不良(3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及1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纤维化相比较。结果在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凹侧椎旁肌中,2例出现局灶性纤维化,8例为弥漫性纤维化,而在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中,18例表现有局灶性纤维化,3例为弥漫性纤维化。两组间在纤维化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一差异在凸侧的椎旁肌中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在2例肌营养不良中没有出现这种局灶性的纤维化。结论局灶性纤维化是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所特有病理改变,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可能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8-4889,i00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176;(范围450&;#176;-850&;#176;)。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范围45°~85°).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 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 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20-4121,i006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183;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推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息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认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 目的:分析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半年随访矫正角度评价。 方法: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23例均采用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采用症状目测类比评估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SF-36调查问卷、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Cobb 角治疗前平均(23.94±177;11.4)°;,治疗后平均(10.28±177;6.93)°;治疗后末次随访患者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优良率为83.33%;治疗后SF-36调查问卷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半年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不同站立位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IS患者作为AIS组,15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lexComp Infiniti十通道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试腰腹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进行测试.比较2组研究对象腰腹部肌群激活率.结果 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分别为4.91% MVIC、5.22% MVIC、5.51%MVIC、6.01% MVIC,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分别为6.45% MVIC、7.69% MVIC、8.31% MVIC、8.77% MVIC,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均小于凸侧(P<0.01).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在稳定静止站立位的激活率小于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不稳定的站立位(P<0.05).结论 AIS患者双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不对称;在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的不稳定站立位下,AIS患者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更易激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7年7月采用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闾盘突出症病人84例。单间盘突出50例,≥2个间盘突出34例。L3/4节段突出19个,L4/5节段65个,L5/S1节段32个,共116个椎间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8±6),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6±3),有显著性差异(P〈0.05)。84例病人中62例为优,19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为96.4%。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8±1.4),术后一周VAS评分平均为(2.6±1.7),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成为一种优化的微创手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集体干预在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锻炼中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4—12月6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进行集体干预指导功能锻炼护理,对照组进行个体干预指导功能锻炼护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腰部活动度(1umbarmotionangle,LMA)、日本骨科学会改良下腰痛功能评价表(M-JOA score)进行护理前后疗效评价。结果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为(I.80±1.75)分,对照组为(3.03±1.3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0,P=0.003);研究组LMA为(197.19±30.45)°,对照组为(173.33±3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4,P=0.010);研究组M—JOA评分为(22.31±4.76)分,对照组为(20.03±4.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P=0.016);研究组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1,P=0.032)。结论集体干预功能锻炼护理方案能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的选择。方法37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后路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长节段固定融合21例,短节段固定融合16例,应用V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Cobb法测量侧凸角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站立位脊柱全长C7铅垂线测量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3.2年(2~6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显著大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短节段固定融合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术前侧凸角分别为18.5°±3.7°和27.3°±6.2°,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9.7°±3.9°和8.7°±5.6°,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率显著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1.3°±11.3°和18.8°±10.7°,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31.5°±12.1°和32.6°±11.5°,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35)。术前冠状面失衡分别为(0.8±0.3)cm和(2.8±1.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0.4±0.2)cm和(0.9±0.6)cm,两组矫正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矢状面失衡分别为(3.9±2.5)cm和(6.4±3.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2.3)cm和(3.6±2.5)cm,两组改善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2)。术前ODI评分为64.3±21.4和72.3±15.4,末次随访分别为47.6±26.6和49.8±17.1,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P=0.19);下腰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3.5±0.6和7.2±0.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0.5和3.5±1.3,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下肢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8.0±1.3和7.3±1.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1±1.5和2.0±1.2,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仅在恢复患者冠状面平衡及缓解下腰痛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因此,对存在中度及以上下腰痛,侧凸Cobb′s角≥30°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好时应选择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否则应选择短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减少置钉操作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腰背肌功能恢复,其微创技术操作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等缺陷。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为中空设计,撑开效果良好,内固定后应力强度、压缩时间、弯曲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均得到临床验证。目的:观察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至12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的患者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患者腰腿疼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3±0.7)分和71.4±7.1;术后第3天分别为(2.9±0.7)分和29.8±3.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至术后12个月时,低水平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未发生显著改变。术后短时间随访发现,病例术后1年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CT引导下行微创治疗30例为观察组,保守治疗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12、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观察组术前VAS评分(8.0±1.0)与对照组(7.8±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3.7±1.3、1.4±1.0、1.3±0.8,对照组分别为2.5±1.8、3.8±3.0、4.2±3.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24个月,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守治疗和CT引导下微创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与保守治疗相比,CT引导下微创治疗长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序贯康复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接受透海散熏蒸结合序贯康复干预(60例);对照组不予中药熏蒸,其他干预无先后次序,余同观察组,共60例.脱落病例10例.于治疗10 d、20d和3个月后采用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其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VAS、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观察组患者JOA、VAS评分分别为(22.850±2.392),(2.250±0.628)分,对照组分别为(21.250±1.856),(2.500 ±0.65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54,4.585;P <0.05);治疗20 d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功能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7,P<0.01).结论 包括中药熏蒸在内的序贯康复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可持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海  黄石钊  刘恒 《中国康复》2014,29(3):195-196
目的:探讨三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在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均进行麦肯基疗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 McGill疼痛问卷(SF-MPQ)、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汉译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CRMDQ)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42例患者的SF-MPQ、CODI、C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麦肯基疗法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SF-M PQ、CODI及CRMDQ等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可有效地应用于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的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强化自我效能干预。结果: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进行自我效能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有效缓解其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刘善姬  吴丽梅 《全科护理》2013,11(12):1061-106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遵医行为的作用,寻求更好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椎间盘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闻、治疗效果、复发情况、病人对住院满意情况以及遵医情况等。[结果]实验组病人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住院情况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的遵医行为按时服药、睡硬板床、腰肌功能锻炼、合理饮食、避免负重、防寒保暖等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病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疾病复发率,且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