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 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局部后凸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目的: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患者55例。术中先采用经皮椎弓根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同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腰背痛基本缓解,治疗后1-3 d可下床活动。55例共5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脊柱外固定器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稳定的微创修复方法,骨水泥渗漏率低,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 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脊柱非融合技术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与争论的热点。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作为腰椎后路非融合器材,国外虽已应用较长时间,但国内尚处于试用阶段。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并对其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8-10/2010-06使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31例,对其中随访超过1年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式均为后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置入;1例患者术中置入2枚Coflex。治疗前及各次随访时均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各次随访时腰椎前屈后伸位置入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活动范围、Colfex上下极板夹角及置入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评分、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获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及其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flex上下极板夹角在过伸位较中立位显著增大(P〈0.05)。提示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在腰椎后伸时能够有效分担载荷,同时对腰椎生理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腰椎功能,早期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艾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116-117,119
目的:对比分析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与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后路半锥体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腰背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侧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腰椎前凸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椎管减压术,能有效提高腰背部功能,改善腰椎前凸角与侧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Dynesys动态系统由Zimmer公司提供,由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氨基甲酸乙酯套管和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绳索组成.以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依照Woodend评分评估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评价.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2-31个月.临床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85%.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25±1.67)分,(8.29±1.50)分,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也显著低于治疗前[(15.38±3.42)分,(65.46±10.33)分,P〈0.01].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Woodend评分治疗前平均为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60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及其防止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LDs)的临床特征,探讨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本院手术治疗LDs87例。其中男36例,女51例;平均年龄64.5(55~75)岁,平均病史4.2年(5~12年)。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备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都以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DExA)检测其骨密度。根据患者术前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椎管有限减压加后路原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矫形内固定术等。【结果】随访1~5年,平均2.6年。按VAS评分疗效评定标准,本组术后优68例(78%),良16例(18%),可3例(3%)。按0DI评分疗效评定标准,本组患者术后优57例(66%),良19例(22%),可10例(11%)。差1例(1%)。总体优良率为82%。围手术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腰椎侧凸10°~42°,矫正到术后5°~20°,平均矫正14°,腰椎生理前凸由术前平均18°矫正到术后30°,内固定术后1、3个月及1、3、5年行X线腰椎正侧位复查,无内固定断裂,参照Kumar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腰椎植骨融合平均时间12.5周,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术前综合分析病情,明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解除疼痛为目的,选择个性化的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减少置钉操作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腰背肌功能恢复,其微创技术操作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等缺陷。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为中空设计,撑开效果良好,内固定后应力强度、压缩时间、弯曲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均得到临床验证。目的:观察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至12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的患者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患者腰腿疼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3±0.7)分和71.4±7.1;术后第3天分别为(2.9±0.7)分和29.8±3.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至术后12个月时,低水平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未发生显著改变。术后短时间随访发现,病例术后1年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失败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可折断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结合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手术切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常产生较多局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在微创下进行腰椎内固定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大进展。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内固定前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
  方法:选择58例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高年资骨科副主任医师(第二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均行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主要观察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术中平均出血量40 mL,内固定后平均引流量80 mL,内固定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P <0.01),平均卧床2周即可下地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均较内固定前有明显改善(P <0.05),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说明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修复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较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脊柱后凸,并且失血量少,内固定后疼痛症状轻,便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的选择。方法37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后路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长节段固定融合21例,短节段固定融合16例,应用V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Cobb法测量侧凸角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站立位脊柱全长C7铅垂线测量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3.2年(2~6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显著大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短节段固定融合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术前侧凸角分别为18.5°±3.7°和27.3°±6.2°,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9.7°±3.9°和8.7°±5.6°,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率显著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1.3°±11.3°和18.8°±10.7°,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31.5°±12.1°和32.6°±11.5°,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35)。术前冠状面失衡分别为(0.8±0.3)cm和(2.8±1.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0.4±0.2)cm和(0.9±0.6)cm,两组矫正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矢状面失衡分别为(3.9±2.5)cm和(6.4±3.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2.3)cm和(3.6±2.5)cm,两组改善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2)。术前ODI评分为64.3±21.4和72.3±15.4,末次随访分别为47.6±26.6和49.8±17.1,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P=0.19);下腰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3.5±0.6和7.2±0.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0.5和3.5±1.3,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下肢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8.0±1.3和7.3±1.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1±1.5和2.0±1.2,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仅在恢复患者冠状面平衡及缓解下腰痛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因此,对存在中度及以上下腰痛,侧凸Cobb′s角≥30°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好时应选择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否则应选择短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5 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应用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固定系统行后路矫形手术。【结果】35 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 角38. 5°,矫正率79%。经平均18. 5 个月随访,融合良好。【结论】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固定系统具有三维空间矫形力,矫形明显、持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引出来其他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等问题。针对腰椎融合固定的问题,近年来腰椎弹性固定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L3,4节段5例;L4,5节段20例;L5S1节段20例;L3,4,L4,5双节段6例;L4,5,L5S1双节段8例,L3,4,5 S1三节段患者3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2-72岁,平均50.8岁。根据使用不同内固定系统分为3组,使用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17例,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28例,Dynesys系统17例。随访24-48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分析及疗效优良率。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高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是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3种弹性固定虽然存在结构的不同,但是早期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区别,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85例,伴有脱位3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受伤节段包括腰10-腰4,脱位节段包括腰11-腰3,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100%,伴侧方脱位10例,均于伤后1周内进行后路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35例,单纯后外侧植骨50例,术后佩戴外固定支具平均4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进行6-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s角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纠正了椎管狭窄(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25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完全骨性融合,骨折椎体上位椎脱位基本复位,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可靠,恢复了脊柱的有序序列,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再丢失少,矫正了后凸畸形,纠正脱位,促进了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1.1)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失衡及矢状面失衡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出现3例腰部轴性疼痛加重,4例轻度下肢麻木。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是治疗冠状面Cobb角>30°、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的DLS的有效方法,其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