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下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行下肢关节置换的33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DVT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330例患者中,术后46例患者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总体发生率为13.9%。血栓组患者年龄[(71.9±7.2)岁vs (64.4±14.2)岁, P<0.001]、女性占比[男/女,(7/39) vs (84/200), P=0.046]、脑梗史占比[是/否,(12/34) vs (32/252), P=0.006]及病因为OA患者占比[CD/ON/OA/RA/FX,(5/2/35/0/4) vs (42/50/157/10/25), P=0.048]、术前CRP [(9.3±8.2) mg/L vs (3.5±3.2) mg/L, P<0.001]、术后第1 d CRP [(21.4±18.5) mg/L vs (14.7±12.8) mg/L, P=0.004]显著...  相似文献   

2.
陈晓  段延辑  陈昶  曹源 《中国骨伤》2023,36(12):1125-1129
目的:探讨Caprini、Wells及Autar 3种评分量表对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1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下肢彩超检查结果,将并发DVT的患者作为血栓组(155例),男42例,女113例,年龄60~101(80.58±8.84)岁;未并发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55例),男58例,女97例,年龄60~94(79.01±8.99)岁。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Caprini、Wells及Autar评分量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Caprini、Wells及Aut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prini评分最佳截断值为8.5分,灵敏度46.5%,特异度99.4%,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3;Wells评分最佳截...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8F Zelante和6F Solent血栓去除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1例急性或亚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2例, 年龄(60.5±14.4)岁。根据血栓去除导管不同, 分为Zelante组和Solent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溶栓时间、支架植入率、血栓清除率、通畅率、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51例DVT患者中, Zelante组15例, Solent组36例。Zelante组术中吸栓时间[(322.7±78.1)s 比(416.4±61.5)s, t=4.577, P=0.001]和溶栓时间[(46.3±28.8)h 比(96.1±39.5)h, t=2.796, P=0.010]少于Solent组, 但总体血栓清除效果优于Solent组(χ2=7.913, P=0.01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支架植入率、单次住院滤器回收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6...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  相似文献   

5.
王志猛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杨娜  田丁 《骨科》2020,11(1):35-38,50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预防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手术前后均使用LMWH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为(75.83±7.01)岁(65~87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为(74.77±7.55)岁(65~89岁)。病人骨折部位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第1、3、5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观察组拆除弹力绷带后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5天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共发生DVT 8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1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4.36%,两组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P=0.035);两组间术后下肢肿胀、皮下瘀斑、注射LMWH部位血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双下肢联合LMWH可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79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回顾性分为两组,其中42例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37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均常规抗凝6个月~1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患健侧大、小腿周径差。结果:79例均成功穿刺并行手术治疗,AngioJet组治疗后大腿患健侧周径差为(1.8±1.5) cm,小腿患健侧周径差为(1.7±1.2) cm;CDT组治疗后大、小腿患健侧周径差分别为(2.7±1.7)cm、(2.6±1.4) cm,两组治疗后大、小腿患健侧周径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疗效满意,预防血栓后遗症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抗生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一期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下肢病区收治的48例跟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两组:A组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为(45.0±11.7)岁;皮肤缺损面积为(56.0±16.7)cm2;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一期治疗。B组22例, 男13例, 女9例;年龄为(43.6±9.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53.8±16.2)cm2;采用单纯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髂骨切取体积、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控制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足踝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48例患者术后获(15.3±6.0)个月随访。A组患者髂骨切取体积[(67.3±14.1)cm3]显著少于B组患者[(90.7±23.5)cm3], 供区并发症发生率[3.8%(1/26)]显著低于B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骨科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住院病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3 1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肿瘤、吸烟、饮酒)、临床诊断、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数据。依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计算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对下肢DVT形成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为5.17%,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1.88%)、股骨干骨折(19.55%)和股骨转子间骨折(11.46%)。血栓组患者年龄为(62.68±15.16)岁,显著大于非血栓组[(51.75±17.25)岁,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骨折部位对下肢DVT形成会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不同部位骨折后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对DVT高发生部位的骨折(如股骨髁间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加强DVT预防。高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 依据术前彩超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 骨折情况及实验室数据, 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21.4%, 以远端血栓为主;并发肺栓塞(PE)17例, 其中单纯肌间静脉血栓合并PE 10例。血栓组48例, 男23例, 女25例;年龄(56.65±11.14)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2例, Ⅱ型16例, Ⅲ型1例, Ⅳ型11例, Ⅴ型8例, Ⅵ型10例。非血栓组176例, 男100例, 女76例;年龄(49.15±12.56)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4例, Ⅱ型62例, Ⅲ型9例, Ⅳ型45例, Ⅴ型37例, Ⅵ型19例。单因素分析:年龄(t=0.731, P<0.05)、肥胖[体重指数(BMI)≥25](t=5.068, P<0.05)、入院至手术时间(χ2=9.060, P<0.05)、骨折至手术时间(χ2=3.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使用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2月拟行单侧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及试验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返回病房即开始IPC治疗,其中试验组使用至手术当天晚上9点,对照组至术后第1天早上8点。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使用IPC满意度;血栓弹力图检测,包括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反应时间(R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小腿周径差值;匹兹堡睡眠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睡眠情况;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下肢DVT情况。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其他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小腿周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天睡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107,P=0.038)。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发生下肢DVT 1例(2.1%)、肌间静脉血栓3例(6.4%)、感染1例(2.1%),对照组分别为2例(4.3%)、4例(8.5%)、0例(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使用IPC满意率为89.4%(42/47),高于对照组的70.2%(33/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7,P=0.104)。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短时间应用IPC,不会增加疼痛及小腿肿胀程度,可有效预防下肢DVT,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有利于术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5例,根据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否分为病例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对比两组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所需时间(K值)、最大振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吻合与不吻合股前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探讨吻合皮神经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吻合股前外侧皮神经分为两组:吻合组14例, 男7例, 女7例;年龄为(46.4±15.2)岁;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2.4±7.3)cm×(8.5±1.3)cm;采用吻合股前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非吻合组16例, 男11例, 女5例;年龄为(39.9±15.8)岁;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3.0±6.4)cm×(9.0±2.1)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 不吻合神经。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情况、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恢复程度及恢复面积、冷热感及两点辨别觉恢复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30例患者的皮瓣均完全存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吻合组患者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面积恢复到20.0%、50.0%、80.0%时所需时间[(2.5±0.7)、(6.7...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39-1942
[目的]分析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DVT组(男22例,女121例;平均年龄66.97岁)和非DVT组(男68例,女245例;平均年龄65.93岁),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及手术类型与DVT发生风险的潜在相关性。[结果]OA患者中,BMI≥25 kg/m2(OR=1.716;95%CI=1.100-2.675;P=0.017)和心血管疾病史(OR=3.403;95%CI=1.129-10.260;P=0.030)能显著增加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结论]高BMI和心血管疾病史是膝、髋O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早期诊断。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6月,对6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86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7、14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于术前及术后3d检测THA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龄34~74岁,平均51.5岁。患者术后均常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DVT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及非DVT组进行相关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术后17例(10.5%)发生下肢DVT,其中THA8例,TKA1例,HFS8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管腔无异常回声,血流信号充盈良好,静脉血流呈正常周期性改变;术后DVT组患者股总静脉及腘静脉均出现不同程度闭塞。两组间术前及术后7d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两组间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372.00±148.62)、(369.00±141.0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分别为(574.00±217.29)、(391.00±1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结合血液流变学、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下肢DV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 男14例, 女9例;年龄为(38.6±6.7)岁。软组织缺损原因:交通伤9例, 软组织良性或恶性原发肿瘤6例, 机械伤4例, 压砸伤2例, 慢性溃疡2例;缺损部位:大腿3例, 小腿7例, 足踝部以远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8 cm~14.7 cm×12.8 cm。在基于神经网络辐射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辐射场下通过体渲染快速进行三维模型图像构建并进行处理的前沿人工智能算法)辅助下完成股前外侧游离皮瓣(7例)、带蒂皮瓣(16例)移植重建缺损。记录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治疗前后美观满意度、皮瓣切取移植时间、下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32(28, 36)周随访。所有患者的皮瓣均切取顺利并成活, 皮瓣切取移植时间为65.8(50.0, 76.0) min。患者治疗前美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为(2.3±0.7)分, 治疗后4周为(8.4±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腰椎患者术后使用利伐沙班的凝血功能变化,评估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疾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110例,A组)和低分子肝素组(110例,B组),术后2周每日分别使用利伐沙班(10mg,口服)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抗凝。于术前、术后1d、4d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和最大振幅MA值)动态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和术后48h引流量。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中R值(5.87±0.83min,5.72±0.68min)和K值(1.56±0.30min,1.49±0.34min)均较术前(7.27±0.89min,7.45±0.79min;2.06±0.29min,2.11±0.30min)减小(P=0.000),α角(66.21°±3.75°,67.00°±3.43°)和MA值(62.94±3.57mm,63.65±5.06mm)均较术前(62.17±3.59mm,61.39±4.00mm;58.92±3.24mm,58.20±3.26mm)增大(P=0.000),提示血液凝固性增高。短期使用(4d)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后,两组R值(6.97±0.69min,7.07±0.67min)和K值(1.97±0.31min,2.04±0.32min)均增大(P=0.000),α角(61.41°±4.04°,62.16°±4.13°)和MA值(58.15±2.97mm,58.57±4.41mm)均减小(P=0.000),提示高凝状态均得到较好的纠正,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周随访期内,A组和B组分别有9例(8.18%)、6例(5.45%)出现了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64,P=0.422);两组分别有9例(8.18%)和7例(6.36%)患者出现了出血性并发症,其中严重出血并发症分别为2例和1例(均为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好转),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7,P=0.604);两组间术后48h引流量(412.30±44.65ml,421.71±43.45ml)也无统计学差异(t=-1.58,P=0.115)。结论:老年腰椎患者术后血液凝固性增高,使用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均能较好纠正高凝状态;同时,对于老年腰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利伐沙班具有与低分子肝素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和术后组,各40例,其中超早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7~86岁,平均(76.4±13.27)岁;术后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8~89岁,平均(75.8±12.71)岁。超早期组为术前3d开始使用IPC,术后组术后当天开始使用IPC。分别测定患者术前第3天,术后第3、7、14天血清D-二聚体(D-D)浓度。术前第3天,术后第3、14天通过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DVT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第3天血清D-D浓度及双下肢DVT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早期组术后第3、7天血清D-D浓度分别为(351.00±104.34)、(412.31±106.95)μg/ml,比术后组(419.34±145.38)、(509.16±146.05)μg/ml低;术后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DVT发生率分别为7.5%、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术后组DVT发生率为22.5%,高于超早期组。结论:与术后开始使用IPC相比,超早期使用IPC在不增加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情况下可降低患者术后血清D-D浓度水平,并能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指导预防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DVT发生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100例患者,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即采用VTE风险因素评估表(Caprini评分);评分≥2分的中高危DVT患者,进一步采用TEG监测,并采取主动与被动物理干预措施,采取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及不同的物理运动治疗,包括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双下肢足泵运动,床上活动使用卧床患者功能锻炼器进行,同时予以适当的药物干预。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48 h、1周、2周,患者TEG参数R值、MA值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患者数量减少(P<0.05)。干预后2周,仅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结论:采用血栓弹力图联合Caprini评分系统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后患者LDVT筛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及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