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 年龄39~80(64.3±12.7)岁, 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 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 完全覆盖病变, 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 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 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 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 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 所有靶血管通畅, 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两种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0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100例,常规注射)与观察组(100例,优质注射),对两组焦虑与疼痛情况、一次注射成功率、药物残余量、红肿渗液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注射前10 min与注射后30 min焦虑评分[(36.24±5.57)分、(30.17±3.58)分]均低于对照组[(42.25±5.65)分、(36.65±3.34)分],注射中与注射后30 min疼痛评分[(2.04±0.87)分、(1.13±0.59)分]均低于对照组[(3.22±0.99)分、(2.54±1.01)分](P <0.05)。一次注射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2.00%),红肿渗液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0.00%)(P <0.05)。观察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84.00%)(P <0.05)。观察组出现皮肤硬结、感染、针头阻塞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患者,尤其是存在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无残端病变,开腹逆行肠系膜动脉支架置入术(RO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一些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并不适合。笔者通过报告1例SMA全堵病变病例的治疗过程介绍一种改良的微创ROMS技术,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SMA全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64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行杂交手术再通SMA。 结果:患者SMA开口处为无残端完全闭塞病变且无侧支血管与腹腔干动脉及脾动脉沟通,顺行或逆行血管腔内开通均无法进行。因患者全身条件较差,难以耐受开放血运重建手术和传统的ROMS。遂做腹部做小切口,超声引导下经系膜穿刺SMA远端建立通路,导丝顺利逆向通过SMA闭塞处进入降主动脉;右侧肱动脉入路导管和逆向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血流通畅。 结论: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且全身条件较差的SMA闭塞患者,通过经腹小切口超声引导系膜穿刺逆向开通SM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对于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IIAA)的患者,髂动脉分支支架(IBD)是目前保留单侧髂内动脉(IIA)首选治疗方式,但商业化的IBD因个体化解剖差异而应用受限,难以满足所有患者情况,因此,本研究探讨IBD拓展应用保留单侧II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中采用不同方法拓展应用G-iliacTM IBD保留单侧IIA的3例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II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0岁;腹主动脉瘤(AAA)最大直径29~56 mm,保留侧IIA主干有效腔管径及扩张处最大直径分别为10~11 mm和17~20 mm。保留侧髂总动脉(CIA)及髂外动脉(EIA)直径分别为15~28 mm和13~18 mm,栓塞侧IIA主干扩张处最大直径25~37 mm。3例患者均接受EVAR,采用G-iliacTM IBD保留IIAA相对较小的一侧,弹簧圈栓塞IIAA较大一侧,技术成功率100%。保留单侧IIA拓展策略包括:将IIA桥接支架锚定于其主干相对健康管腔处,以及利用球扩式覆膜支架远端后扩放大特性,加强支架与扩张IIA远端密封性。围手术期无心梗、脑梗、出血及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保留侧IIA来源Ib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来源II型内漏,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1例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栓塞侧IIA分支来源II型内漏,术后3个月内漏消失。均未出现臀肌跛行症状,无支架断裂、移位、血栓等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样扩张的主-髂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策略,拓展IBD应用以保留单侧IIA短期内可行、安全,其中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入与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联合BMS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D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下肢静脉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后期严重的并发症,复发率高,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加重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劳动能力、增加残疾等。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溃疡复发高危因素,旨在为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溃疡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共纳入下肢静脉溃疡患者182例,所有患者均在慢性伤口门诊接受规范化换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复发率为47.2%。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无行手术干预(χ2=19.206,P=0.000)、有无穿弹力袜(χ2=23.590,P=0.000)、是否重体力活动(χ2=29.495,P=0.000)、是否大量吸烟(χ2=9.173,P=0.002)与溃疡的复发明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4 kg/m2、女性、有无手术干预、是否穿弹力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聚桂醇对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融合细胞株EA.hy926,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聚桂醇对EA.hy926细胞株的杀伤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聚桂醇对EA.hy926细胞均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药物浓度与细胞杀伤率呈正相关.其杀伤率为50%及90%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32 μg/ml 和521 μg/ml.结论 聚桂醇注射液对EA.hy926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且药物浓度与细胞杀伤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编织型支架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 合并急性血栓形成7例, 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例, 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108例。本组患者技术成功率100%, 平均植入2.03±0.77枚支架。23例溃疡患者术后有18例溃疡愈合, 愈合率达78.26%, 术后CEAP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11.54, P<0.01), 术后1年支架一期通畅率97.46%, 二期通畅率98.31%。结论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性疾病, 支架通畅率高,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例1患者男,31岁,体重约70 kg.因“头部车创伤致昏迷2h”于2011年2月10日入院,急诊行“冠状切口额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降压术”.术后5d发现左下肢明显肿胀,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皮下注射,2次/d,抗凝治疗.3d后出现血小板下降,由132×109/L进行性下降至31×109/L,诊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