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戒断1周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表达变化,探讨吗啡依赖戒断对海马CA1区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时程(1周、2周、4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并自然戒断1周后,应用RT-PCR方法观察海马CA1区BDNF及PSD-95的表达情况。结果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下降(P<0.01),吗啡依赖2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有所上升(P<0.05),但仍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吗啡依赖4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吗啡依赖2周戒断组大鼠均下降(P<0.01)。结论BDNF及PSD-95在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1周后的海马CA1区的表达降低,吗啡依赖戒断对海马CA1区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区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蛋白和DNA表达,观察PSD-95对吗啡成瘾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自然消退后,通过环境来诱发CPP的重现,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观察吗啡CPP重现组大鼠海马区PSD-95的表达,并与吗啡CPP消退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吗啡CPP消退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以及吗啡CPP环境激发组与吗啡CPP消退组相比,海马区PSD-95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吗啡CPP重现和消退大鼠海马区PSD-95表达明显降低,海马区PSD-95可能未参与成瘾记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小鼠海马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MT1、MT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腹腔注射盐酸纳络酮诱发戒断症状。根据小鼠戒断反应中出现的跳跃次数、体重下降等指标评定戒断反应的强度。采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实验小鼠海马MT1、MT2 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吗啡依赖组MT1、MT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吗啡戒断组(P〈0.05),吗啡戒断组MT1、MT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啡依赖小鼠海马MT1、MT2 mRNA表达增加,纳络酮戒断能够抑制吗啡依赖引起的MT1、MT2表达增加,表明海马MT的表达变化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 d组、戒断6 d组、戒断10 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 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 <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 <0.01).结论 1.DBI 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和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日龄18~21d,体重40~60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每组12只。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或异丙酚100mg/kg,连续用药5d。每组随机取6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PSD-95的表达,剩余6只应用透射电镜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并测定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形态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大鼠海马PSD-95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而且异丙酚组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突触界面曲率下降、突触后致密物质变薄、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间隙变窄(P〈0.05)。结论:异丙酚降低了大鼠海马PSD-95的表达,破坏了突触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d组、戒断6d组、戒断10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1.DBI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强迫大鼠游泳4周建立抑郁模型。用Nid染色观察海马CA1和CA3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结果:用药4周(Ⅵ)组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计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在CA3区,模型组、用药1次组和用药1周组海马锥体神经元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Ⅰ)组(P〈O.05),用药2周组与Ⅰ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组CA3区神经元计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长期用药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海马锥体神经元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对拟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Aβ1-4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冈田酸(OA)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建立拟AD大鼠模型,3周后银杏内酯腹腔注射,水迷宫行为学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CA1区Aβ1-40的表达。结果:与拟AD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银杏内酯组海马CA1区Aβ1-40表达明显减少或消失(P〈0.01)。结论:银杏内酯显著改善拟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理可能是抑制海马Aβ1-40的表达及tau蛋白磷酸化,减轻O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表达,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学习记忆能力处于正常值范围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2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手术后2个月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大鼠在空间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53、Noxa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相对假手术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空间记忆能力减退(P〈0.01),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P53、Noxa在海马CA1区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且直线相关分析显示Noxa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海马CA1区P53和Noxa的表达升高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银杏内酯和胰岛素对拟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建立拟AD大鼠模型,研究银杏内酯和胰岛素对拟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采用冈田酸(OA)海马CA1区微量注射建立拟AD大鼠模型,分为银杏内酯组,胰岛素组。银杏内酯组腹腔注射银杏内酯,胰岛素组侧脑室微量注射速效基因合成人胰岛素,分别设对照组。冈田酸末次注射2周后水迷宫行为学试验检测其学习记忆,Bielschowsky染色观察海马CA1区老年斑(SP)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结果:拟AD模型组定向航行试验于第2天开始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或P〈0.01),空间探索试验原站台象限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拟AD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组及胰岛素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原站台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Bielschowsky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明显改变,拟AD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形成NFT,细胞外有SP;银杏内酯组和胰岛素组大鼠海马CA1区少见或未见SP或NFT。结论:银杏内酯腹腔注射或胰岛素微量侧脑室注射均可减少拟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SP和NFT的形成,减轻OA对大鼠海马的病理损害,显著改善拟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海洛因依赖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及电针的干预作用,为针刺戒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每日2次、连续9天皮下注射海洛因,第10天用纳洛酮催促戒断,建立海洛因依赖模型,再经跳台实验测试筛选,分为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每组8只动物;非电针组继续给予海洛因维持剂量,电针组停止给药,处于自然戒断状态,同时选取“百会”、“大椎”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天;采用TUNEL法、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电针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非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1),Bax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可加速细胞修复、保护损伤脑组织、改善海洛因依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鹿石合剂对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缺氧缺血新生大鼠动物模型,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药物干预后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鹿石合剂高剂量及“洛斯宝”干预后,细胞形态接近空白组;对于BDNF及NGF,与模型组及鹿石合剂低剂量组比较,P〈0.01;对于NSE,免疫反应接近空白组。结论鹿石合剂可上调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BDNF、NGF及NSE的免疫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对大鼠海马区NFκB的影响及其在海马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低氧高二氧化碳2周组(2HH)和低氧高二氧化碳4周组(4H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3区mB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的凋亡。结果NC组大鼠海马CA1/3区可见NFκB/p65少量表达于胞浆,而模型组可见NFκB/p65在细胞核内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4周组最明显。模型组大鼠海马CA1/3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1),也以4周组最明显。结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能引起大鼠海马区NFκB活化,NFκB活化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室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抗体阻断内源性BDNF对大鼠海马-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脑室内注射BDNF抗体一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检测;并用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38.37±5.23)明显少于对照组(49.53±5.74)(P〈 0.01);实验组DG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48.77±5.51)明显少于对照组(60.40±7.39)(P〈0.01)。结论:脑室内注射BDNF抗体可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提示BDNF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可能与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进行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EPO组。生理盐水组和EPO组于术前3h,分别脑室立体定向注射生理盐水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72h海马细胞凋亡和缺血后4周大鼠学习和记忆力的变化。结果缺血后72h,EPO组海马CA1区较生理盐水处理组有较少的凋亡细胞(P〈0.01),并且缺血4周后,EPO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EPO预处理可以抑制缺血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减轻全脑缺血造成大鼠学习和记忆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 e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d建立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2.5mg/kg吗啡点燃已消退的CPP.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结果SC10mg/kg吗啡8d建立CPP,生理盐水训练10d使已形成的CPP消退,小剂量吗啡(2.5mg/kg)使消退的CPP重现;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点燃CPP重现时大鼠海马CA1区DA增加,小剂量吗啡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可能与海马CA1区中DA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探讨3种抗癫痫药物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对幼鼠认知功能以及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和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s-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6只)、拉莫三嗪组(10只)、奥卡西平组(10只)和左乙拉西坦组(10只)。NS组每天经口腔灌胃生理盐水,其他3个药物组分别经口腔灌胃溶于生理盐水的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连续给药3周后行Morris水迷宫、旷场实验测试,比较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自发探索运动活性。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幼鼠海马CA3区BDNF和NT-3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与NS组相比,拉莫三嗪组大鼠找到平台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及在平台象限搜索时间的百分比减少(P〈0.05);旷场实验测试表明,拉莫三嗪组大鼠水平及垂直运动能力显著低于Ns组,而左乙拉西坦组高于对照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拉莫三嗪组、奥卡西平组和左乙拉西坦组中BDNFmRNA表达量分别是NS组的0.53、0.95、0.92倍,NT-3mRNA表达量分别是NS的0.66、0.88、1.03倍。与NS组相比,拉莫三嗪组BDNF和NT-3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拉莫三嗪组、奥卡西平组和左乙拉西坦组BDNF蛋白表达量分别是Ns组的0.45、0.93、0.98倍,NT-3蛋白表达量分别是NS组的0.64、0.89、1.0l倍。与NS组相比,拉莫三嗪组BDNF和NT-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拉莫三嗪影响幼鼠认知功能可能和其降低BDNF和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伏隔核壳区(AcbSh)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在吗啡依赖戒断所致厌恶动机中的作用,揭示阿片依赖戒断的厌恶动机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Sprage.Dawley大鼠分为实验组(吗啡+纳洛酮,MN组)与对照组(吗啡+生理盐水,MS组;生理盐水+纳洛酮,sN组),连续6.5d吗啡注射(10mg/kg,bid,IP)一次纳洛酮催瘾(0.3mg/kg,IP),同时搭配条件性位置训练箱建立条件性位置厌恶(CPA)大鼠模型。在立体定位术后3-5d,CPA建立前、后收集AcbSh中的细胞外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对透析液中DA及DOPAC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连续6.5d的吗啡注射与纳洛酮一次催瘾搭配,实验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动机,在伴药侧的时间[(230.01±24.76)S]明显缩短,与实验前[(566.04±19.80)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89,P〈0.01)。CPA建立后,MN组AcbSh中DA水平(1.72±0.10)明显升高,与MS组(0.95±0.05)和sN组(0.09±0.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19,P〈0.01);MN组DOPAC水平(1.56±0.07)与MS组(1.19±0.04)、SN组(1.07±0.02)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75,P〈0.01)。结论AcbSh中DA及DOPAC可能参与CPA的建立,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机制可能在物质依赖厌恶动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NMDAR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4VO)大鼠海观NMDA受体NMDAR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VD)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改良的Pulsinelli 4VO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MDAR1 mRNA的表达。结果:VD组大鼠的主动回避反应在2周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周和2月时更加明显(P<0.01),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出现明显障碍;VD组2周时CA1和CA3区NMDAR1 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高,DG区无明显改变;4周和2月时海马各区表达均减低。结论:大鼠海马区NMDAR与学习记忆有关,在脑缺血的早期表达增高介导了兴奋毒性作用;但在,缺血后期,NMDAR mRNA表达减低可能与学习记忆损害有关,为进一步进行NMDAR拮抗剂和激动剂治疗VD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血管性痴呆(VD)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V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动物模型,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随缺血时间的延长,痴呆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性下降(P〈0.05);②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EPO的表达于缺血1周时最明显,此后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③痴呆组大鼠两蛋白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 HIF-1α和EPO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在此过程中通过HIF—UEPO缺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