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湖北省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重症或危重症,把患者分成两组: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描述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暴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48 814例,其中轻型/普通型患者38 73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10 084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4(41,65)岁。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高浓度PM2.5/PM10/SO2/O3暴露增加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 结论 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大气污染暴露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成功诊治的3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为诊治危重型COVID-19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成功救治的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岁。2例为二代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平均住院天数16.67 d,发病初期均有发热,2例有咳嗽,进展期出现重症肺炎。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1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C-反应蛋白升高,恢复期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患者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渗出影、部分实变及磨玻璃影。入院后经积极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营养支持、CRRT、机械通气结合中医调理,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危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快,病程中合并多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及时综合支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特点。方法对232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的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划分为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两组。分析两组的初次CT和5天内复查的CT征象并应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平均年龄(47.9±17.7)岁,男性/女性:103/129,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基础疾病、初次CT(磨玻璃影范围、实变影范围、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和5天内复查CT变化(磨玻璃、实变影、胸腔积液、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部基础疾病、初次CT和5天内复查CT影像征象能为鉴别COVID-19临床分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诊疗新进展。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22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936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0年6月至2016年5月为前期组(n=526)、2016年6月至2022年5月为后期组(n=41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异物种类、就诊时间、胸部X线片/CT扫描检出率、手术治疗率、胸部X线片/CT扫描诊断正确率、异物嵌顿部位、异物位置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异物种类、就诊时间、胸部X线片/CT扫描检出率、手术治疗率、胸部X线片/CT扫描诊断正确率、异物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异物嵌顿部位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1)。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前期组比较,后期组异物嵌顿部位在左上支气管下降0.178倍、术后并发症中的肺炎下降0.423倍。结论 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常见急危重症,及时就诊、正确诊断、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检结果、核酸及抗体、胸部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以了解接种灭活疫苗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2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34.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8例)、咳痰(3例)、纳差(3例)、发热(1例)、胸闷(1例)、咽喉不适(1例)、鼻塞流涕(1例)等;胸部影像学有单侧肺炎(2例)及双侧肺炎(7例),表现为磨玻璃影(5例)或磨玻璃合并斑片影(4例)。入院时1例患者查新冠病毒抗体IgM(+)IgG(-),3例IgM(-)IgG(-),4例IgM(-)IgG(+),14例IgM(+)IgG(+)。结论 本次我院诊治的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临床分型以普通型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咽喉不适等,胸部影像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磨玻璃影或斑片影渗出病灶,经氧疗、中药等常规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可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长沙市第一医院57例已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胸部CT总结分析,并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结合,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结果 57例患者入院时有55例已出现肺部病变,以胸膜下、肺底为主的磨玻璃影、实变影为特点。入院时有症状者51例,大多症状轻微,与肺部病变严重程度不平行,表现为肺部病变重而临床症状轻。入院后3~5 d症状改善32例,症状加重9例,其中肺部病变明显进展者仅有4例存在临床症状加重,病变进展后均调整治疗方案,3~5 d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均较前好转。结论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需警惕轻型病例的存在,并需与其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相鉴别,与病毒核酸检测结合可更好地避免误诊及漏诊。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胸部CT,可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胸部CT是出院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19死亡病例均有冠心病、伴或不伴肺部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入院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均为高危,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脑钠肽、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3例患者均并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3.7 d。结论 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境外输入性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7月3日期间境外输入性COVID-19确诊病例77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史、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胸部CT。结果 确诊病例中约63.64%(49/77)为聚集性发病,务工人员占54.55%(42/77),为群居居住;其次为留学生,占25.97%(20/77例),大部分为单独居室居住。男性54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14~62岁。18.18%(14/77)的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36.36%(28/77)的患者有发热,75.32%(58/77)的患者有干咳、咽痛、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有胸闷、乏力、腹泻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提示65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减少,8例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67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35例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升高,61例CRP指标正常、16例轻度升高。胸部CT检查显示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表现,27例患者未见异常。27例为轻型,50例为普通型,无重型及危重型。结论 境外输入性COVID-19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居住条件拥挤是发病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一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型患者,多数为普通型患者,实验室检查多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影像学表现多样。应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才能避免漏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