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以混合模拟技术为基础,探讨急诊医师的危重症抢救能力的现况,评估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抢救能力考核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高仿真模拟技术模拟实际临床危重症场景,评估急诊医师危重症临床思维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比较不同性别、学历、职称、培养年限和工作年限之间的差异。结果参与考核急诊医师共38名,总分为(74. 38±11. 26)分。主治医师组和住院医师组分别是:(78. 66±6. 82)分和(70. 96±12. 07)分,主治医师危重症抢救能力得分显著高于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2~3年组和进修医师组,分别是(71. 21±12. 28)分和(79. 63±7. 75)分,进修医师组明显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2~3年住院医师组。工作年限1~3年组、4~10年组和≥10年组,分别为(70. 00±12. 14)分、(82. 90±6. 89)分和(76. 04±6. 45)分,工作4~10年医师组明显高于1~3年医师组(P0. 05)。结论应用混合模拟技术评价急诊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危重症抢救能力,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三甲医院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针对这些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7名请求过缓和医疗会诊服务的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开展中的障碍因素包括患者及家属对缓和医疗了解不够深入、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的认知不够深刻、临床诊疗团队对会诊意见落实不够全面、缓和医疗会诊团队提供服务的精力有限、缓和医疗的开展难以创造所谓的经济效益5个方面。同时,针对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开展过程中的障碍和不足,提出工作改进的建议包括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缓和医疗的接受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知识水平、建立会诊团队与医护人员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强医院对缓和医疗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建立健全缓和医疗相关法律政策等。结论 三甲医院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的需求和期望仍在提高。  相似文献   
3.
氟乙酰胺急性中毒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分析氟乙酰胺中毒患者CK及CK MB改变的特点 ,比较其与中毒程度及异常心电图改变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收集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住的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共 4 2例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2 3例 ,平均年龄为 (31 1± 10  相似文献   
4.
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分析急诊科拥挤度影响因素,找寻客观评估急诊科拥挤度指标.方法 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分析一家大型临床教学医院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观察患者流量的24h变化节律和节假日效应、政策效应.并对影响急诊科拥挤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工作日急诊患者流量24h变化规律特征明显,患者流量高峰在20:00-22:00,低谷则在4:00-6:00,而拥挤度评分高峰和低谷滞后2h.急诊患者流量有明显周末和长假日双峰效应,急诊患者流量也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段内(2 h)急诊来诊人数(B=0.027,P<0.01)、急诊床位占用率(B=5.25,P<0.01)与下一个时段急诊科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急诊医疗资源需求具有波动性的,急诊患者流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和节假日效应,决策者在着手解决急诊科拥挤问题时需要考虑这一规律.当急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稳定时,患者流量和急诊床位占用率是预测急诊科拥挤度重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急诊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4月将收住急诊抢救室的74例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严重脓毒症(SS)组25例、脓毒症(sepsis)组25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组11例、非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Non-S1RS)组13例,分别检测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并记录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结果 SS组血清PCT、WBC、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其次为sepsis组,SIRS组和Non-SIRS组较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0.5ng/ml为临界点,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82.0%,特异性91.7%,均高于CRP、WBC计数。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RP与WBC,血清PCT与CRP、APACHEⅡ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24,r=0.475,P<0.01),CR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389,P=0.001)。结论 PCT对急诊脓毒症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PCT与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是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的较好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SV)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我院收治的1例AASV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胸痛8个月,咳嗽、憋气1.5个月,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病初结合血常规及X线胸片,考虑肺部感染,予大量、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后期查血肌酐及尿素升高、抗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ANCA)阳性,并伴有贫血、右下肺实变及双肺多发小片影及结节,肾穿刺病理示坏死性小血管炎,诊断为AASV,并明确类型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结论 AASV临床相对少见,易误诊为肺炎.提示临床接诊以肺炎样表现为主的患者,予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且合并肾脏、血液等肺外表现时需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尽早明确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病的节律性特点及相关气象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北京地区院前发病的UGIB病例及此研究期间每天的气象资料.比较昼夜、月、季之间的UGIB发病差异,分析气象因素与UGIB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2 58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占73.2%;男女两性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3±20.4)岁 vs. (63.3±20.7)岁,P<0.05].UGIB发病在季节(χ2=49.82,P<0.01)、月份(χ2=83.43,P<0.01)、日内小时(χ2=126.79,P<0.01)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冬春发病较多,以1月份为最高;夜间发病较多,以8 pm~0 am时段最高.偏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气温与UGIB发病关联最显著(r=-0.3785,P=0.001),气压次之(r=-0.3002,P=0.011);风速(P=0.086)和相对湿度(P=0.971)与发病无明显关联.结论 北京地区UGIB的发病存在显著昼夜、月和季节差异.UGIB发病依次与气温和气压呈密切负相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医师对安宁缓和医疗的认知、态度及相关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北京协和医院59名高年资内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内科医师认为自己对安宁缓和医疗的认知不足,工作年限短、多次参加缓和医疗相关讲座、阅读死亡相关书籍、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医生认知度更高(P0.05)。近半数高年资内科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感到无力,对安宁缓和医疗相关培训的需求很高。结论高年资内科医师急需安宁缓和医疗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必要尽快为他们安排相关培训,以助提高他们面对重病、终末期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蛇咬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蛇咬伤患者16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入院情况、蛇咬伤情况、接受治疗类型等.调查后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病例组(治愈或显效)和对照组(有效或无效).结果:病例组61例,对照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蛇伤类型、早期治疗和就诊时间与蛇咬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关联(P<0.05);轻度蛇伤、接受程序化治疗和就诊时间小于2h是蛇咬伤患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缺乏抗蛇毒血清的情况下,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可影响蛇咬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