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98°±6.77°减少为109.21°±5.80°(P = 0.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31°±6.80°减少为26.49°±6.18°(P = 0.002),上下切牙角由123.51°±8.14°增大为125.7°±10.01°(P = 0.035), 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98°±11.98°减少为122.4°±11.05°(P = 0.024), 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78±2.20) mm减少为(-3.29±2.44) mm (P = 0.02), H角由8.27°±3.71°减少为7.32°±3.83° (P = 0.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 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 mm、(0.30±0.02) mm、(0.21±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特征,探讨病理性骨折对患者股骨近端假体置换围手术期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因股骨近端恶性肿瘤行股骨近端扩大切除、肿瘤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28例。根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特征。结果:骨折患者占50.0%,两组间不同年龄、性别、受累肢体以及肿瘤病理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下肢血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白蛋白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蛋白下降程度,以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骨折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P=0.025)、红细胞压积(P=0.039)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需输血的人数均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中:7/14 vs. 1/14,P=0.033;术后7天内:8/14 vs. 1/14,P=0.013)。以Gross公式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7天内),骨折组患者高于非骨折组患者[(2 066.3±419.8) mL vs. (786.0±152.6) mL, P=0.039]。骨折组患者术前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非骨折组(P=0.00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高于非骨折组(P<0.001),出院前两组患者上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白蛋白低,病理性骨折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功能恢复情况,但是骨折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多于非骨折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低于非骨折组,骨折组患者术中、术后需输血治疗的人数多于非骨折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不同刃状边缘补偿角度对多层氧化锆全瓷冠和传统均质氧化锆全瓷冠断裂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刃状边缘的下颌第一磨牙树脂牙预备体试件,使用三维牙颌模型扫描仪扫描试件,得到其三维数字模型。将数字模型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软件中,设计出牙合面形态相同的三种边缘补偿角度分别为30°、45°、60°的全冠三维数字模型,并将其导入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软件中,加工出三种不同边缘补偿角度的多层和均质氧化锆全瓷冠各10个,共60个。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下检测各个牙冠的断裂载荷。结果: 多层和均质氧化锆全瓷冠的平均断裂载荷,30°组分别为 (4 322.86±610.07) N和(5 914.12±596.80) N,45°组分别为(5 264.82±883.76) N和(5 220.83±563.38) N,60°组分别为(4 900.42±345.41) N和(5 050.22±560.24) N,其中30°组中多层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明显小于均质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P<0.05), 45°组和60°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层氧化锆全瓷冠中,30°组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明显低于45°组(P<0.05), 30°组与60°组、45°组与6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均质氧化锆全瓷冠中,30°组高于45°组,30°组高于60°组(P<0.05), 45°组与6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不同边缘补偿角度制作的均质和多层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在使用传统氧化锆全瓷冠时推荐使用较小的边缘补偿角度,而在使用多层氧化锆全瓷冠时推荐使用的边缘补偿角度为45°。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上颌骨切除后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与中空上颌赝复体修复2种方法对患者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因良性或恶性肿瘤行上颌骨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手术同期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组12例和术后二期行中空上颌赝复体修复组12例2组,通过鼻咽纤维镜检查手术重建组患者的腭咽闭合、软腭动度和鼻漏气程度,并检测2组患者的语音清晰度。结果:12例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组的患者无一例出现腭咽闭合不全,所有患者软腭动度良好,其语音清晰度均值为(96.72±1.41)%;12例行中空上颌赝复体修复组的患者语音清晰度均值为(87.82±5.3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较传统中空上颌赝复体修复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口鼻腔的封闭性,保证口腔发音器官的完整性,恢复腭部形态和软腭功能,可更好的恢复患者的语音功能。 【关键词】上颌骨重建;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赝复体;语音功能;语音清晰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翻瓣和微型翻瓣手术对犬下颌骨模型种植体周围牙槽嵴变化的影响.[方法]拔除12只犬下颌骨双侧前磨牙及磨牙,弄平牙槽嵴,待3个月愈合后通过不翻瓣与微型翻瓣手术方法在犬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2枚种植体.3个月后先处死6只实验犬,以评估Ⅰ期手术后牙槽嵴的变化.剩余6只接受Ⅱ期手术,在微型翻瓣术部位暴露种植体,并安放愈合基台,经过2个月愈合时间后处死,以评估Ⅱ期手术后牙槽嵴的变化.[结果]Ⅰ期手术至Ⅱ期手术期间微型翻瓣术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水平显著高于不翻瓣术(P<0.05),但Ⅱ期手术后,2种手术方法下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总量上,不翻瓣术和微型翻瓣术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植入早期阶段,微型翻瓣术更有效地加强种植体支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单牙种植术中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2016年收治的640例单牙种植术病例进行队列研究,分析种植术中血压和心率波动与患者特征(性别、年龄)和手术方式(即刻种植、翻瓣、植骨)共5种暴露因素的关联性。结果: 单牙种植术中,收缩压的平均波动幅度为9.47%±6.45%(最大值46.04%),舒张压的平均波动幅度为12.18%±9.39%(最大值88.00%),心率的平均波动幅度为 10.59%±7.68%(最大值49.12%)。年龄和植骨手术对血压波动幅度的影响、性别和即刻种植手术对心率波动幅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压异常升高的发生率为4.69%,其中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者共4例(0.63%);术中心率异常升高的发生率为6.72%。分层分析表明,男性患者中的老年病例(≥60岁)以及翻瓣植骨手术病例发生术中血压异常升高的风险较高[分别为P<0.05,RR=3.409(95%CI:1.155~10.062)和P<0.05,RR=2.382(95%CI:1.126~5.040)]。术中心率异常升高与患者特征及手术方式之间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牙种植术中存在一定的血压波动和心率波动风险,老年男性患者和翻瓣植骨手术是术中血压异常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摘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对8例因肿瘤切除造成的下颌骨缺损患者,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将腓骨截为2-4段以恢复下颌骨外形,用钛板内固定,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或作为观察其血液循环的观察窗。结果:8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颌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可根据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形态对腓骨肌皮瓣进行截骨和塑形。血管化的腓骨肌皮瓣移植是下颌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忠  同志超  张堃  王坤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222-1223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移位治疗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Gustilo3型)患者行带皮瓣腓骨移位或单纯带血管蒂腓骨移位结合外固定器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8~39个月,平均12个月。23例I期愈合,7例II期愈合。移位腓骨均在术后4~8个月与胫骨愈合,胫前软组织修复良好。所有患者膝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移位能有效修复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和下颌平面...  相似文献   

15.
探讨AXL受体酪氨酸激酶配体——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在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迁移及成骨诱导液培养下成骨分化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在对hPDLCs进行体外培养的培养液中加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 ∶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 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发生率[1.17%(1/85) vs. 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 vs. 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 vs. 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 vs.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 min vs. (246.8±56.9) min, 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 h vs. (29.6±15.9) 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 h vs. (51.5±48.3) h]及住院时间[(18.3±3.2) d vs. (25.7±4.2) 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 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 vs. 3.61%(3/83), 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矢状位曲度的正常值及其与全脊柱平衡的关系。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招募并选择年龄18~30岁的志愿者行全脊柱侧位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指标包括C0-C2角、从C2-C3到C6-C7的间盘角、从C3到C7的椎体角、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C2-C7矢状轴向垂线(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C7SVA)、头重心至C7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enter of gravity of head to C7SVA, CGH-C7SVA)、C7到S1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7-S1SVA)。依据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比较不同Roussouly分型下的颈椎曲度及形态。结果: 共纳入126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其中男性67名,女性59名,平均年龄(21.4±2.3)岁。C0-C7前凸角平均为26.0°±12.8°,其中C0-C2前凸角平均为15.2°±6.7°,C2-C3到C6-C7间盘前凸角总和平均为9.1°±12.1°,C3到C7的椎体前凸角总和平均仅为1.4°±10.2°。C2-C7SVA(18.6±7.9) mm和CGH-C7SVA[(22.9±12.3) mm]由C7-S1SVA[(-21.6±31.0) mm]完美代偿。不同的Roussouly分型间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颈椎曲度与T1倾斜角(P < 0.01)、胸椎后凸角(P < 0.01)有显着相关性。从T1倾斜角到C0-C2角,相邻节段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结论: 测量并计算了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椎体角和间盘角的正常值,发现颈椎前凸主要发生在C0-C2和椎间盘水平,这些角度受到其他脊柱部位形态(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和Roussouly分型)的影响,且相邻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