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人工饲养树鼩粪便菌群多样性,为树鼩的正常饲养繁殖和微生物质量控制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10份树鼩粪便样品,利用有氧及厌氧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后PCR扩增16SrRNA基因并测序鉴定。结果 本实验从树鼩粪便样品中,经有氧培养分离鉴定出25株、12种细菌,经厌氧培养分离鉴定出25株、10种细菌,包括变形杆菌属、肠球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葡萄球菌属、气单胞菌属、拉恩氏菌属、拉乌尔菌属、微小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结论 树鼩肠道好氧菌及厌氧菌具有丰富的种属多样性,普通变形杆菌群、费格森埃希菌群和屎肠球菌群可能是树鼩肠道的主要寄生菌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组15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乙状结肠黏膜活检组织,提取标本细菌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组的肠黏膜标本中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含量减少(P<0.05),但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P<0.05),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活动期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1,较对照组降低,而缓解期组与对照组B/E值均>1,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菌群变化,以活动期UC更明显,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探讨脾阳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低剂量组、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和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建立大鼠脾阳虚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给予附子理中丸21 d。给药结束后采集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 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附子理中丸给药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 0.01)。附子理中丸给药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附子理中丸可以促进益生菌乳杆菌的生长和拟杆菌、苏黎世杆菌、布劳特氏菌向正常组回调。对肠道菌群特别是与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菌群的调节,是附子理中丸治疗脾阳虚IBS-D腹泻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足月健康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中菌群分布的特点及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微生态菌群定植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1 年 9 月— 2022 年 2 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纯母乳喂养8例、混合喂养12例。采集新生儿出生当天及生后第5~7天的咽拭子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TM/HiseqTM 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①40 个咽拭子样本中共发现门36个,纲84个,目144个,科292个,属736个。②足月健康新生儿从出生到生后5~7天,新生儿口咽部菌群的相对丰富度及多样性逐渐降低,个体间差异显著缩小;纯母乳喂养的早期新生儿口咽菌群α多样性低于混合喂养新生儿。③在门水平上, 不同喂养组的主要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 个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与第 1 天相比,第 5~7 天纯母乳喂养组中厚壁菌门(P=0.008)、放线菌门(P=0.844)、拟杆菌门(P=0.250)的相对丰度上升,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下降(P=0.055);而混合喂养组中厚壁菌门(P < 0.001)、放线菌门(P=0.733)的相对丰度上升,变形菌门(P < 0.001)、拟杆菌门(P=0.027)的相对丰度下降。④在属水平上,出生当天以慢生根瘤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伯克氏菌属、链球菌属为主要属,随着出生时间的推移,生后5~7天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拟杆菌属、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上升为主要属;不同喂养组均以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为优势属,纯母乳喂养组中拟杆菌属、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厌氧菌的丰度高于混合喂养组。结论:新生儿生后早期口咽微生态菌群的多样性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渐增加;且不同喂养方式对早期新生儿口咽部菌群定植与分布存在一定的影响,纯母乳喂养有助于新生儿口咽部厌氧菌的早期定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1年3月~2014年2月笔者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106例,依据研究分组时的病情状况分为活动期UC组66例,缓解期UC组40例,同时筛选出54例身体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大便细菌种群的结构与数量,检查3组样本血液中IL-10、IL-6、IL-4、TNF-α与内毒素水平等炎性指标。 结果 与缓解期UC组及健康组相比,活动期UC组病患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UC组与健康组相比较,拟杆菌菌群数量降低明显(P<0.05),其余菌群数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期UC组及健康组相比较,活动期UC组 IL-6、TNF-α与内毒素增高显著(P<0.05),IL-10与IL-4降低明显(P<0.05)。 结论 UC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失衡,并导致机体肠道炎症,致使机体内部抑制炎症的因子分泌下降,促进炎症的因子分泌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注射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用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脊髓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收集3只神经毒力试验恒河猴及3只健康恒河猴粪便样本,提取细菌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测序并进行物种分类、丰度及多样性分析。结果 神经毒力试验对动物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试验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门水平上两组菌群无差异,优势菌群主要为硬壁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占比总和超过95%;属水平上有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芽殖菌属(Gemmiger)等11种菌属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脊髓注射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对动物造成脊髓损伤并引起粪便内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及芽殖菌属(Gemmiger)等菌属组成变化,为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7只。经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选取“腰阳关”及双侧“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穴电针干预,每次30 min,1次/d,连续21 d。氟西汀组、针药结合组用0.2%氟西汀按10 mg/kg灌胃治疗,1次/d,连续21 d。蔗糖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分析大鼠行为学变化,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ELISA法检测海马、结肠和血清中5-HT、结肠和血清中5-HTP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PT糖水消耗量和OFT总距离减少,FST不动时间增加,海马中5-HT以及结肠组织和血清中5-HT、5-HTP含量减少(P<0.01),肠道有益菌群种类和相对丰度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的SPT糖水消耗量增加,OFT总距离增加,FST不动时间减少,海马中5-HT及血清中5-HT和5-HTP含量增加(P<0.01,P<0.05),肠道有益菌群种类和相对丰度增加;与氟西汀组比较,针药结合组FST不动时间减少,大鼠海马、血清组织中5-HT含量增加(P<0.05),有益菌群升高趋势更明显,有害菌群降低趋势更明显。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肠道有益菌群的种类和相对丰度,上调脑-肠轴5-HT、5-HTP等相关分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孕妇体重对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肠道菌群体外培养和构建细菌通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方法,以解放军113医院妇产科常规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产检过程中留取的排泄物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组成的研究,同时检测体重、血糖变化;利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孕妇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记录分娩方式、子代出生的体格检查情况。结果 512例孕妇的检查结果显示,孕前肥胖占15.2%,而由于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导致的肥胖占17.4%;7.8%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孕妇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其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孕前和孕期肥胖组肠道菌群在门属上没有显著差别,但在种属多样性上表现不同,孕前和孕期肥胖组比正常对照组含有更多种类的厚壁菌,较少种类的拟杆菌门。结论 孕前和孕期肥胖者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增加,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孕妇健康饮食标准,在源头对孕妇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将会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200-202
目的:追踪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观察该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进展的联系。方法:收集1例初诊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院当天、第16天时第1次化疗及第30天时第2次化疗后样本,通过16S rDNA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初诊时肠道菌群分布主要为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萨特菌属、链球菌和普氏菌属。16 d后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占优势。30 d后菌群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属、拟杆菌属及布劳特氏菌。该例血液恶性肿瘤淋巴瘤患者厚壁菌门丰度始终占明显优势,而益生菌双歧杆菌属及乳杆菌属始终丰度极低,随疾病的进展,梭杆菌门几乎消失。粪球菌属及布劳特氏菌随病情进展逐渐上升,梭状芽孢杆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萨特菌属、链球菌、副杆菌属明显下降,普氏菌属、小杆菌属及梭杆菌属及丁酸球菌属几乎消失。香茅梭菌增加,益生菌狄氏副杆菌及Butyricicoccus pullicaecorum减少。而被认为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的糖精梭菌增加,考虑与治疗有效相关。结论:随病程的进展,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氨基酸配方(AAF)替代喂养对重度牛奶蛋白过敏(CMPA)婴儿肠道菌群特征的影响。方法 纳入23例确诊为重度CMPA且人工喂养的≤3月龄婴儿,采用同一品牌AAF进行喂养干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收集所有婴儿的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肠道菌群的特征变化。结果 干预前后,重度CMPA婴儿肠道菌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 Simpson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ta多样性具有差异,且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门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及LEfSe分析结果均显示,AAF干预后重度CMPA婴儿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显著富集。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结果显示,AAF干预后重度CMPA婴儿肠道中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弓形菌属、克雷伯菌属、梭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干预前降低,LEfSe分析结果显示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弓形菌属、克雷伯菌属为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标志物种。在种水平上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菌群中,产气荚膜梭菌、产酸拟杆菌、丁酸梭菌、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交泰丸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交泰丸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CUM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在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粪便,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菌群结...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与正常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和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收集模型组(A),两色金鸡菊醇提物高剂量组1.8g/kg(B),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中剂量组1.2g/kg(C), 二甲双胍对照组0.2g/kg(D),空白对照组(E)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样本中球形梭菌与多形拟杆菌的水平;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目标菌属水平与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 FBG)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球形梭菌与多形拟杆菌水平均增高(p=0.017,p=0.002)。2.两色金鸡菊醇提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球形梭菌与多形拟杆菌的水平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2周:p=0.027,p=0.006;4周:p=0.007,p=0.012)。3.球形梭菌水平、多形拟杆菌水平均与FBG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且与其血糖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muciniphila)是一种人类肠道的正常菌群,肥胖患者肠道菌群中的A.muciniphila丰度明显降低。许多证据表明A.muciniphila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低度炎症呈负相关。A.muciniphila不仅可以保护肠道上皮细胞及黏液层的完整性发挥代谢保护作用,在炎症反应过程中A.muciniphila也能通过调节性T细胞、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以及非经典Toll样受体发挥抗炎作用。本文就A.muciniphila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马钱子优化总生物碱)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大鼠ig给药后取血,以石杉碱甲为内标,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马钱子碱,DAS 1.0程序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ig给药后马钱子碱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与马钱子碱单体给药相比,马钱子总生物碱与马钱子优化总生物碱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ig给以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后,马钱子其他生物碱类成分对马钱子碱有吸收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的活性成分。小酸浆的地上部分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粗分,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RP-18等色谱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小酸浆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Withaphysalin P(Ⅰ)、14,18-di-O-acetylwithaphysalin C(Ⅱ)、Withaphysalin Q(Ⅲ)、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1(Ⅳ)、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2(Ⅴ)。化合物Ⅳ、Ⅴ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Withaphysalin T、Withaphysalin U。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雷公藤叶组分TZT-5抗炎作用,尤其是对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巴豆油诱导的小鼠耳炎模型、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模型、鸡II型胶原(CCII)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和佐剂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观察TZT-5的体内抗炎活性和抗关节炎的作用。结果 TZT-5可减轻上述4个模型的炎症症状,抑制CCII和佐剂致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滑膜组织增生。结论 TZT-5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CCII和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具有研发成为新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is natto,BN)共培养上清液对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肠道微生态、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建立AAD小鼠模型,分别灌胃生理盐水、LC、BN及共培养上清液4 d。观察干预期间小鼠一般情况,比较不同干预小鼠胸腺、脾脏体质量比,观察近端结肠病变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小鼠肠道微生态、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呈现精神状态不佳、采食量下降、粪便性状异常等改变,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干预后,各组小鼠上述状态均有所改善,其中共培养组恢复情况最佳;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肠壁组织结构破坏严重,组织绒毛脱落,可见纤维素样渗出、上皮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干预后上述病理变化均有所改善,其中共培养组改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胸腺、脾脏体质量比、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Chao)指数、乳杆菌数、双歧杆菌数、肠黏膜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sIgA)、肠组织白介素(IL)-2及IL-2/IL-4、肠组织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低,肠杆菌数、肠球菌数血清DAO、细菌异位率、肠组织IL-4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胸腺、脾脏体质量比、Shannon、Chao指数、乳杆菌数、双歧杆菌数、肠黏膜中sIgA、肠组织IL-2及IL-2/IL-4、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培养组高于LC组、BN组(P<0.05),LC组与B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肠杆菌数、肠球菌数、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细菌异位率、肠组织IL-4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培养组低于LC组、BN组(P<0.05),LC组与B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DAO、细菌异位率、sIgA、IL-2、IL-4水平及IL-2/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LC与BN共培养上清液可有效调节AAD小鼠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提高肠道局部及整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头孢曲松钠所致人肠道菌群紊乱体外模型,结合菌群的选择性培养、平板计数及短链脂肪酸分析,研究经典名方生脉散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生脉散高中低剂量(16.5,11.2,5.5 mg/mL)组能显著抑制肠杆菌、肠球菌的增殖,促进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梭菌增殖。与模型组相比,给予中剂量生脉散培养24 h后,肠球菌、肠杆菌增殖分别被抑制了24.9%和19.1%,乳酸杆菌和梭菌的增殖分别提高了22.3%和25.8%。同时生脉散各剂量组均能显著促进肠道菌群产生丙酸和乙酸,抑制潜在致病菌的增殖,促进失衡肠道菌群向正常菌群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主要含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HPLC法测定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累积渗透量(Qn),考察3%、5%、7%、10%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促渗效果。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挥发油中,以5%砂仁挥发油、3%草果挥发油、10%白豆蔻挥发油渗透速率(JSS)最大,分别为1.039、0.951、0.907 mg/(cm2·h);与不加促渗剂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增渗倍数(ER)分别为1.212、1.230、1.383,其中5%砂仁油的ER大于阳性对照10%氮酮。结论 5%砂仁油、3%草果油、10%白豆蔻油均能明显促进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