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背景:中枢神经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损伤后中枢神经内的微环境(缺乏生长所需的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产生抑制因子、胶质瘢痕形成等)不利于轴突的再生。为了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改善损伤区再生微环境很重要。其中嗅鞘细胞是近年来最为吸引人注目的一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有力工具。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在大鼠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是否能在颅脑损伤后减少神经功能上的缺失。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材料:实验在2003—04/08在开封铁路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健康Spraque-Dawley大鼠10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为正常组,脑损伤组,生理盐水组,嗅鞘细胞组。每组25只。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干预:制备颅脑损伤的大鼠模型,在受伤后立即将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的脑组织中,1,4d,1,2,4周对大鼠进行神经损伤评分,将大鼠处死观察嗅鞘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嗅鞘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在术后2,4周时,嗅鞘细胞组NSS评分与脑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通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切片中的形态结构或GFAP和p^75免疫化学,可见嗅鞘细胞在移植部位存活并迁移到周围邻近组织。统计不同时问段的5个6nm厚的冠状位组织切片中的p^75阳性细胞总量,发现嗅鞘细胞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少。结论:颅脑创伤后立即移植嗅鞘细胞到创伤的脑组织,嗅鞘细胞可在移植部位存活并迁移到周围邻近组织,与对照组相比,给予嗅鞘细胞能显著的降低颅脑创伤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刨伤,如何促进脑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尤为棘手.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目的:进一步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80只随机均分为2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1周后细胞移植组经颈动脉将2×10~6个嗅鞘细胞注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采用爬行记分法检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损伤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损伤脑组织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1,2,3,4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损伤脑组织病理变化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及坏死数量明显变少,间质水肿较轻.细胞移植组在梗死半球可见大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阳性细胞,对侧半球及血管内皮细胞处也可见少量分布;模型对照组呈阴性表达.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来源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嗅鞘细胞是目前已知用于移植细胞中惟一可以跨越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的细胞.在众多的国内外文献中,大多以嗅球来源嗅鞘细胞作为观察对象;但采用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具有来源方便、损伤小、可自体取材等优势.目的:比较嗅球来源嗅鞘细胞和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作用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免疫组织化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7-10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嗅球来源嗅鞘细胞移植组及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各10只.方法:分别获取人鼻中隔黏膜、人胚嗅球,进行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取培养10 d的细胞用作细胞移植.取SD大鼠制备尾状核出血模型.嗅球来源嗅鞘细胞移植组及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各取10 μL细胞悬液在立体定向下引导微量注射器向大鼠脑组织内匀速注射(1 μL/min),对照组注入等量培养基,注射点为右侧尾状核.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种来源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情况.嗅鞘细胞移植后对动物行定期行为学评定,功能损伤越重,得分越高;并观察组织切片靶区域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结果:从体外培养结果看,无论在形态上还是表型上,两者无明显区别.嗅球来源嗅鞘细胞移植组及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onga 5分制法及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在移植后第14,28,56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组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于移植修复神经功能的两种嗅鞘细胞在细胞特性、移植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脊髓损伤,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对策,近年来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缓解损伤脊髓的病理反应和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嗅鞘胞移植组和DF12组,每组15只.空白组:仅切开T_(10)全椎板及T_9,T_(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其他处理,明胶海绵轻柔压迫止血;模型组:仅切断脊髓,未作特殊处理;嗅鞘细胞移植组和DF12组:切断脊髓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射嗅鞘细胞和DF12培养液,随后缝合切口.脊髓损伤后1,3,7,14,28,42,56 d每组麻醉2只受检大鼠,取材做光镜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单纯脊髓横切损伤后,发生了出血、水肿、变性、坏死以及囊腔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再生.嗅鞘细胞移植后,明显减轻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坏死变性程度,减轻病理反应,并能对损伤神经元实施保护;防止了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瘢痕屏障,明显增加了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提示嗅鞘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具有减轻病理反应和促进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来源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所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脊髓神经元和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效应.目的:比较嗅球及嗅黏膜固有层来源的嗅鞘细胞异体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西电集团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实验组(23月龄)和对照组(3月龄),用于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乳鼠嗅球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30只SD大鼠制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将体外培养的乳鼠和SD大鼠嗅鞘细胞进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异体移植,对照组不做移植.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7只,各组死亡率大致相同.移植后第4,8周时,乳鼠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嗅鞘细胞移植2组评分8周高于4周(P<0.01).术后4周,各组动物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移植后8周时,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均可引出运动诱发电位,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动物仍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P<0.001).移植后8周,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数目较少.结论:来源于嗅球与嗅黏膜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嗅鞘细胞作为一种可再生且自体取材的移植细胞,在脊髓疾病移植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关于脑出血的移植治疗目前有待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积累.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评估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嗅鞘细胞移植组在制作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第3天时,取10μL嗅鞘细胞悬液向大鼠脑内匀速注射(1 μL/min).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方法大鼠在移植前,移植后第3,7,14,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后第1天在两组中各取1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切片,神经元轴突髓鞘观察采用髓鞘固蓝染色,神经纤维观察采用神经纤维嗜银染色.各组移植后第3,7,14,30天各取1只大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存活、迁徙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轴突髓鞘和神经纤维观察.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神经前体细胞计数.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脑出血后第30天时血肿周边及血肿灶中嗅鞘细胞计数移植组的髓鞘化数量和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计数脑出血后第7,14,30天,嗅鞘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4)个/视野,(34.5±1.2)个/视野;(43.6±1.2)个/视野,(37.2±2.0)个/视野;(19.3±1.0)个/视野,(14.2±0.4)个/视野,(t=2.42~4.02,<0.05)].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嗅鞘细胞移植组在脑出血后第14,30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2.21±0.20)分,(1.50±0.21)分,(2.74±0.21)分,(t=2.06,3.27,<0.05)],对照组只在脑出血后第30天时低于第3天[(1.96±0.12)分,(2.76±0.20)分,(t=2.47,P<0.05)].结论①嗅鞘细胞有增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作用.②嗅鞘细胞可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使其重新髓鞘化并建立突触联系,恢复其运动功能,进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致死性人类最严重致残性损伤之一,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仍是困扰科学家及临床医生难题。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嗅鞘细胞是能促进已损伤的中枢神经重新恢复功能最有效的种子细胞之一。因为嗅鞘细胞不仅能促进轴突的再生,且能引导再生的轴突重新进人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与靶器官形成新的功能连接。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的再生和恢复脊髓的部分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自2004年6月山东泰安荣军医院将嗅鞘细胞采用区域多靶点移植的方法应用到脊髓损伤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嗅鞘细胞移植脊髓损伤大鼠NG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对于脊髓损伤,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对策,近年来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NG2是主要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分子,对轴突有抑制作用.目的: 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NG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嗅鞘细胞移植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途径.方法: 将11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及DF12组各28只.空白组仅切开T10全椎板及T9,T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其他处理;其他3组应用脊髓横切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嗅鞘细胞移植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每侧断端植入20 000 cells;DF12组于相同部位注射DF12培养液.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3,7,14,28,42和56 d时,取材按照SP试剂盒的操作步骤检测NG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 空白组NG2呈低表达,在模型组、DF12组脊髓损伤24 h后损伤部位的NG2的表达开始升高,7 d时达到顶点,4周时NG2表达明显降低,6,8周时仅在局部有所表达.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1 d时NG2表达开始增加,主要在损伤部位,在各时间点与模型组、DF12组相比NG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高于空白组NG2各时间点的表达.提示嗅鞘细胞移植后NG2的表达水平降低,嗅鞘细胞具有抑制NG2表达的作用,可消除或减轻细胞外基质中对轴突有抑制作用的化学屏障,这可能是其治疗脊髓损伤促进轴突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  相似文献   

10.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多数实验是以动物行为学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目的:实验拟进一步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6周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6-10/2007-03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2.5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由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提供.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的阿糖胞苷为ROCHE产品.方法:5只大鼠麻醉后取出脑双侧嗅球,采用差速贴壁与阿糖胞苷抑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化嗅鞘细胞,第14天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和密度为1×1010L-1细胞悬液备用.剩余35只大鼠设立两组:正常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30只,于T11~12节段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后,又分为5个亚组:8只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6只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6只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是嗅神经成纤维细胞),5只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5只移植DMEM/F12培养液.移植量12μL/只,在脊髓半横断损伤上、下各1mm处多点注射移植4μL,同时在半横断处填充的明胶海绵内注入8μL.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6周取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变化,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结果:[1]正常组肌细胞近似圆形或多边形,多核,核分布于外周.各移植组肌细胞均变小,核深染,其中移植DMEM/F12培养液组变化最为明显.[2]各移植组肌细胞横截面积及直径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P<0.05),其中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组减少程度最轻(P<0.05),移植DMEM/F12培养液组减少程度最严重(P<0.05),移植未纯化的嗅鞘细胞、纯化/未纯化的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液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移植纯化的嗅鞘细胞悬液脊髓半橫断损伤大鼠后肢小腿三头肌萎缩的程度最轻,肌细胞组织学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嗅鞘细胞移值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到不同脑区与该脑区的可塑性上调及神经功自旨恢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皮质脑梗死大鼠中的治疗价值及迁移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细胞移植实验.于2002—06/2004-0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5月龄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60--90d龄SD大鼠150只,按双肾双夹疗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方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前以Hoechst33342标记。将符合要求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7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选取造模后大鼠根据移植部位分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两侧同时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2.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观察运动、感觉功能恢复1育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体内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两侧同时移植嗅鞘细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P〈0.01),梗死边缘区神经纤维数月、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信号值明屁多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细胞沿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刘侧皮质区迁徙,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细胞沿胼胝体分别向中线及梗死灶所存的对侧皮质区迁徙,两侧同时移植的细胞沿胼胝体迁徙,且双侧的皮质均可见移植细胞。梗死灶侧明显多于对侧皮质。结论:植入体内的嗅鞘细胞能长期存活,同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并非局限于注射点,可沿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对侧的皮层区迁徙,并迁移至对侧,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双侧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髓损伤后在一定的微环境中有再生的能力。嗅鞘细胞兼具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的特性,具有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能力。目的:制作成鼠胸髓损伤模型,观察嗅鞘细胞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体质量(380±20)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机构许可证号:SYXK(粤)2004-0020)。低糖的DMEM培养液(L-DMEM,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MBP(髓磷脂碱性蛋白,Sigma公司)、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Sigma公司)。应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化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将成年SD大鼠麻醉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完整嗅球分嗅神经。采用改良Allen法打击脊髓建立胸髓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损伤脊髓处注入10μL嗅鞘细胞悬液(2.5×1010L-1),对照组仅注入相同剂量DMEM/F12(1∶1)培养液。移植后6周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嗅鞘细胞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染色鉴定嗅鞘细胞。②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观察髓鞘的修复。③嗜银染色观察神经轴突再生。结果:细胞移植组有2只动物死亡,对照组有3只死亡,共1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移植组可见损伤脊膜完整,较正常脊髓稍变细。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损伤区有多极细胞,且与脊髓组织有移行过度现象,说明存活的嗅鞘细胞与宿主融合良好。新生的轴突多呈束状,周围有小圆淋巴细胞浸润。嗜银染色可见再生轴突长入损伤区组织中,多与束状排列的多极细胞伴行;对照组脊髓损伤处明显变细,脊膜尚完整。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脊髓损伤区未见新生轴突。嗜银染色未见再生轴突。②细胞移植组可见多极细胞,多呈束状排列,胞浆内有大量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阳性颗粒存在,进一步证明嗅鞘细胞移植6周后仍然存活,且与宿主融合良好。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见损伤区有呈线状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纤维,提示损伤区两端均有髓鞘样物质产生,且互相靠拢。同时多极细胞中也发现有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说明移植的嗅鞘细胞有产生髓鞘样物质的作用。对照组未见轴突再生。结论:嗅鞘细胞延迟植入成鼠打击伤后脊髓后,可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3.
人胚胎嗅鞘细胞植入鼠半横断脊髓的初步观察(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对成鼠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培养2周的人胚胎OECs,移植于10只成年SD大鼠半横断胸髓(T10)的两端;对照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的DMEM培养液。6周后组织切片,行HE染色、嗜银染色以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和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NGFR)免疫组化检查。结果OECs移植组6周后脊髓大体标本显示初步愈合现象;组织学观察,OECs呈NGFR阳性表达,显示OECs仍然存活,且与宿主组织整和良好;部分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呈MBP阳性表达。结论人胚胎OECs对成鼠胸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33~35℃)能有效减轻继发性脑和脊髓损伤,对中枢神经损伤有确切的保护作用。目的:检测是否可以通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给予Wistar大鼠2.53.31~303.98kPa液压冲击力,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后2组伤后6h将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损伤灶内,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时给予低温治疗。伤后第3天用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蛋白合成的变化,采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伤后24h,3d及伤后1,2周行动物神经学缺损评分,2周后处死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亚低温治疗后,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AQP4蛋白表达量及脑水肿程度也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1和2周,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其脑组织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鼠脑损伤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33~35℃)能有效减轻继发性脑和脊髓损伤,对中枢神经损伤有确切的保护作用。目的:检测是否可以通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给予Wistar大鼠2.53.31~303.98kPa液压冲击力,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后2组伤后6h将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损伤灶内,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时给予低温治疗。伤后第3天用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蛋白合成的变化,采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伤后24h,3d及伤后1,2周行动物神经学缺损评分,2周后处死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亚低温治疗后,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AQP4蛋白表达量及脑水肿程度也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1和2周,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其脑组织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鼠脑损伤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开右侧顶部骨窗而无脑损伤)、脑损伤组(TBI组;开右侧顶部骨窗,且参照Freeney自由落体撞击致伤方法建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脑损伤后接受黄体酮治疗组(P-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黄体酮)、脑损伤后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组(D-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 DMSO),每组24只,再将其分为损伤后1 d、3 d、5 d、7 d组,各6只。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环氧化物水解酶-2(COX-2)表达量,脑组织含水量、Bcl-2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利用m NS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结果随着损伤时间延长,Sham组大鼠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均高于Sham组(P<0.05)。D-TBI组及P-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P-TBI组高于TBI组(P<0.05)。损伤后7 d,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阳性细胞数均高于Sham组(P<0.05);且P-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高于TBI组,Bax阳性细胞数低于TBI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有效缓解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情况、抑制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对其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嗅鞘细胞移植改善晚期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近期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既往认为中枢神经无再生能力。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改变局部环境,损伤的神经轴突可以有再生能力并能恢复部分神经功能。目的:探讨胚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是否安全、可行和有效恢复神经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北京西山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二科和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二科。对象:选择2001-11/2003-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二科和海军总医院神经外二科治疗的晚期脊髓损伤患者171例。其中完全性损伤147例,不全性损伤24例。伤后时间:0.5~18年。治疗过程经有关医疗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细胞捐献者自愿同意,被治疗者知情同意。方法:①取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12~17d。②将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到患者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处。③所有患者在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2~8周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标准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嗅鞘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17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嗅鞘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171例均有部分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其中运动功能评分由术前34.5±20.3提高到42.0±20.0(P<0.001),轻触觉评分由术前47.2±24.0提高到61.8±23.0(P<0.001),痛觉评分由术前48.6±23.5提高到64.0±22.8(P<0.001)。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术区感染导致脊髓损害表现早期加重;2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丘脑出血,此3例患者最终因严重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快速促进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恢复部分神经功能,但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Bungner带-许旺细胞-基底膜结构是神经再生理想的微环境.这一结构在神经损伤两三周后形成.而在神经损伤数小时后,近断端的神经纤维就开始发芽再生神经纤维开始再生与所需微环境的形成并不同步.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修复的最佳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即时神经修复组.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即时修复组立即缝合伤口,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采用神经两断端分别固定于肌膜上,逐层缝合伤口,2周,4周,3个月后重新打开伤口,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0-0无损伤尼龙针线进行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缝合神经段的神经电生理、轴突数、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2周后神经修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慢于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P<0.01);即时神经修复组与2周后神经修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后神经修复组效果最好,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许旺细胞功能活跃,新生轴突内微缝密集排列.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差,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神经纤维.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差,可见较多神经纤维结构破坏,捧列略紊乱,髓鞘和轴突变性较明显,仅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略少,胞质不发达.即时进行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好,神经纤维结构破坏不明显,排列整齐,髓鞘和轴突变性轻,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2周后神经修复组轴突计数优于其他3组(P<0.05),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少.结论:神经损伤2周后进行神经修复效果优于其他时间点,是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修复成鼠半横断胸髓损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3W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胸10水平左侧半横断脊髓两断端;12只对照动物只注入等量DMEM;移植后6个月行下肢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83.4%。实验组9只(9/10)动物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只可以主动攀登;上述9只动物左下肢可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宿主再生轴突长人断端间组织,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对照组中2只(2/10)下肢功能稍改善,并能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轴突变性,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OECs日移植后可在脊髓中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