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尺神经-大鱼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正常值,以定量分析尺神经共同刺激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大鱼际潜伏期的误差。 方法正常组112例,记录224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APB)和224侧尺神经-大鱼际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另对其中10例20侧正中神经,分别记录以正中神经-APB最大波幅之刺激强度的30%、50%、70%、100%刺激时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其中4例分别予以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记录CMAP潜伏期和波幅。CTS组16例,记录到正中神经-APB的CMAP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记录尺神经共同刺激效应后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 结果①正常组:尺神经-大鱼际远端潜伏期为(3.17±0.25)ms,波幅为(6.60±1.07)mV;正中神经-APB远端潜伏期为(3.45±0.31)ms,波幅为(6.47±1.08)mV。当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从引出最大CMAP波幅之强度的30%、50%、70%增加至100%,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相应缩短0.1~0.3ms;达到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至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则潜伏期不再继续缩短。②CTS组:尺神经共同刺激所引起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潜伏期缩短范围为0.5~8.7ms,导致正中神经-APB的错误潜伏期范围为(2.9~4.1)ms。 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检测时,若正中神经-APB CM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大而缩短超过0.3ms,并且达到2.9~4.1ms的范围,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尺神经共同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神经注射组则辅以正中神经注射治疗;联合治疗组则辅以体外冲击波及正中神经注射联合干预。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疼痛病情、腕管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腕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腕部正中神经至拇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腕部正中神经-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症状评分、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ML、SCV、CMAP波幅、BCTQ症状评分、BCTQ功能评分及QOL-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0.70±1.08)分、(3.98±0.65)ms、(49.43±6.85)m/s、(8.61±2.90)mV、(1.25±1.07)分、(1.21±0.98)分、(94.4±28.18)分]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外科手术实施率,且患者易于接受,治疗依从性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2例。分别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上肢给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确定上述神经中哪些更容易引出H反射,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及其与MAS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均较易引出H反射,引出率100%。桡神经所支配的指总伸肌不易(3例/42例,引出率7.14%)引出H反射。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5.89±3.66)ms、(25.71±3.26)ms;健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6.60±3.11)ms、(26.44±2.87)ms。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max/Mmax比值均数用中位数表示,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85和0.217;健侧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26和0.112,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患侧与健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Kruskal-WallisH检验分析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在MAS不同级别中没有差异,而Hmax/Mmax比值在MAS不同级别中有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max/Mmax比值以及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MAS不相关;而患侧上肢尺神经Hmax/Mmax比值与MAS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上肢H反射与MAS存在一定关系,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可以成为临床评价痉挛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定时定点神经旁注射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手肌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术后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定时定点神经旁注射mNGF治疗), B组(采用肌肉注射mNGF治疗)和C组(采用甲钴胺肌肉注射治疗),每组46例。A组患者肘管尺神经旁注射mNGF 20 μg,注射点每日向远端1 mm,1次/日;B组肌肉注射mNGF 20 μg,1次/日;C组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500 μg,3次/周。治疗4周为1个疗程,停药2个月后,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药物注射前(治疗前)和注射疗程结束后8个月(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手内肌功能、尺神经电生理变化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的疗效(优良率)进行测定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手内肌功能及神经电生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46例患者的手内肌萎缩9例、Tinel征8例、夹纸试验9例、爪形手4例,较组内治疗前(36、36、32和26例)明显改善(P<0.05),亦明显优于同时间点B组(19、20、18和14例)和C组(28、30、29和22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测定表(DASH)上肢功能评分为(29.64±9.73)分,明显均优于B组[(42.55±8.46)分]和C组[(46.57±9.5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尺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40.37±8.32)m/s、(6.79±1.27)ms和(7.87±2.12)mV,较组内治疗前[(27.76±5.14)m/s、(9.89±3.21)ms和(5.02±3.78)mV]及同时间点B组[(35.48±7.64)m/s、(8.21±1.15)ms和(6.39±2.42)mV]和C组[(31.47±6.58)m/s、(9.11±1.12)ms和(5.23±2.84)mV]均有明显改善,且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的优良率为91.3%,明显优于B组(优良率76.09%),B组优于C组(优良率58.70%)。 结论 mNGF定时定点神经旁注射对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尺神经和手肌肉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效果优于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患者上肢与下肢神经近段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程度。方法对231例糖尿病患者的上肢与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H-反射的检测异常率比较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下肢腓肠神经SCV异常率91.8%,明显高于上肢正中神经SCV异常率72.6%(P<0.001)。而上肢正中神经MCV远端PL异常率达37.2%;下肢腓总MCV远端PL异常率达30.2%(P<0.14)。上肢正中神经肘-腕MCV异常率达56.2%;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2cm—中踝MCV异常率达60.1%(P<0.45)。上肢正中神经腋-肘MCV异常率达6%;下肢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上9cm—腓骨小头下2cmMCV异常率达25.1%(P<0.001)。尺神经F-波异常率达23.4%,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达63.3%(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累及部位以下肢为主;以感觉神经多于运动神经。在患者临床症状较轻或缺如时,应用NCV、F-波和H-反射检测可以客观的对糖尿病患者神经近段及远端、神经末梢的受损不同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断及分型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由我院骨科临床确诊为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26例,按照胸廓出口综合征常规检查方法对入选患者上肢进行分段神经肌电图检查。 结果 入选患者神经肌电图异常表现主要包括:①尺神经肘部到腋部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②手部肌肉肌电图有失神经改变;③尺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④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消失或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等。 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及分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检查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电生理疗效。方法:DPN患者6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的同时给予HBO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电生理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指1及指3、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运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波幅均高于治疗前(P0.05),CMAP潜伏期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正中神经指1及指3、尺神经SCV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指1及指3、尺神经SCV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HBO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绝对支配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以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0例(正中神经损伤组)、尺神经损伤患者10例(尺神经损伤组)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损伤患者3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小鱼际、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后,示指指腹SSR消失,掌心SSR波幅降低,而小指指腹SSR正常;尺神经损伤后,小指指腹SSR消失,小鱼际SSR波幅降低,而示指指腹SSR正常。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损伤后,整个掌面均不能引出SSR。 结论掌心和小鱼际SSR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影响;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SSR分别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单一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调控;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是检测单神经通路上交感传出功能的理想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3.95±1.87)分、(3.29±1.51)分]、GSS评分[分别为(14.63±4.76)分、(11.62±4.21)分]、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GSS评分及正中神经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甲钴胺口服治疗,电生理检查能客观评价神经松动术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LAT)和波幅(AMP)的正常值。方法:200例健康志愿者,男100例,女100例,分别按年龄分成5组,正中神经记录点在拇短展肌,刺激点分别为掌点、腕点、肘点、腋点、Erb点;尺神经记录点在小指展肌,刺激点分别为腕点、肘下点、肘上点、腋点、Erb点,记录各段MCV、LAT、AMP值。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MCV 、LAT、AMP与性别、侧别无相关性;年龄与正中神经各段MCV、LAT、AMP及尺神经AMP有关。 结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的准确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一点法与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肘部及肘部以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一点法组(SI组)和多点法组(MI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选择1%利多卡因与0.375%左旋丁哌卡因混合液20 ml。两组中均首先用5 ml阻滞肌皮神经,SI组在腋动脉后方近六点钟位置注入局麻药15 ml,MI组则定位正中、尺、桡神经各注入5 ml。分别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测定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SI组相比,MI组阻滞操作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延长,起效时间短(P<0.05),桡神经及尺神经阻滞成功率高(P<0.05),切皮时麻醉优秀率高(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产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多点法腋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一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8例腕管综合征(CTS)的电生理特点,明确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门诊腕管综合征患者行一侧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分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Ⅰ、Ⅴ、Ⅳ指刺激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以及拇短展肌针极肌电图检查;计算每一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及正中神经与尺神经Ⅳ指刺激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比值。结果: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SNAP潜伏期延长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9.1%与65.9%;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者中拇短展肌肌电图异常者占87.2%;SNAP各参数正常者中有8例(72.7%)出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波幅比值的异常,各异常参数患者BMI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CTS的理想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快速恢复与缓慢恢复的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AMAN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高峰期的Hughes评分,将得分≥3分者纳入缓慢恢复组,得分<3分者纳入快速恢复组;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纳入缓慢恢复组27例,纳入快速恢复组23例。缓慢恢复组在发病高峰时Hughes评分4~6分,发病年龄大,前驱感染以腹泻多见,伴有延髓受累,肢体瘫痪完全,可累及呼吸肌,需机械辅助通气。快速恢复组发病高峰时Hughes评分2~4分,发病年龄小,临床症状轻,肢体瘫痪轻,多伴肢体麻木。AMAN肌电图特点:感觉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常。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腓总神经DML高于正常值(P<0.05),而MCV低于正常值(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第1周内就开始下降,且除胫神经外,缓慢恢复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的CMA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m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设计: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1997—02/1999—03住院患者。方法:对21名ALS患者的30条尺神经、32条正中神经及24名健康对照组的3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F波,ALS组患者小指暖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结果: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distal molor latency,DML)、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89,P&;lt;0.01)。结论:CMAP波幅/DML&;#215;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平山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平山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对18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19~58岁,平均24.9岁;病史1~40年,平均5.2年;10例为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5例疑似双侧发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所有病例均检测: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小指展肌、拇短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肱二头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下肢一侧(与上肢患侧同侧)腓总神经MCV、SCV,以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双侧或疑似双侧发病共8例患者检测对侧尺神经MCV、SCV,以及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肱桡肌肌电图。正中神经、尺神经MCV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 结果①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检测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表现。②18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均无异常。③上肢MCV减慢总阳性率为43.2%(19/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72.2%(13/18)、患侧正中神经33.3%(6/18)、对侧尺神经0(0/8)。④上肢CMAP波幅降低总阳性率为81.8%(36/44),不同神经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尺神经100.0%(18/18)、患侧正中神经77.8%(14/18)、对侧尺神经50.0%(4/8)。⑤18例患者腓总神经MCV、SCV及胫前肌的肌电图均无异常。⑥上肢肌电图检查:神经性损害表现总阳性率为47.0%(62/132),不同检测肌肉神经性损害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患侧小指展肌100.0%(18/18)、患侧拇短展肌100.0%(18/18)、患侧指总伸肌88.9%(16/18)、对侧小指展肌62.5%(5/8)、对侧指总伸肌37.5%(3/8)、患侧肱桡肌5.6%(1/18)、患侧肱二头肌5.6%(1/18);对侧肱桡肌以及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图均未检出神经性损害表现。 结论平山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为单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或为单侧表现明显的双侧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根据异常肌电图分布范围提示患侧C7~T1脊髓前角细胞损害,C6及C6以上节段少有累及。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可为该病提供有助于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 设计回顾性分析. 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997-02/1999-03住院患者. 方法对 21名 ALS患者的 30条尺神经、 32条正中神经及 24名健康对照组的 38条尺神经、 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和 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 F波, ALS组患者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 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及面积、 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 MCV、 SCV、 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 ALS组中 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89,P< 0.01). 结论 CMAP波幅 /DML× 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 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