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rl组(P值均<0.01)。高危组和中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标危组,且高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arrestin1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458,P=0.002)和危险分级(r=0.344,P=0.022)正相关。结论儿童ALL患者骨髓β-arrestin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危险分级密切相关,对ALL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PCNA和Bcl-2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原癌基因Bcl- 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 (AL)骨髓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41例儿童AL骨髓标本PC NA和Bcl- 2。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组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组PC NA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P<0 .0 5 ) ,ALL标危组显著高于高危组 (P <0 .0 5 ) ;ALL及ANLL组的Bcl- 2表达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标危组显著低于高危组 (P <0 .0 5 )。PCNA高表达者缓解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 (P <0 .0 1) ;Bcl- 2阳性表达者 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1)。结论 PCNA、Bcl- 2基因在儿童AL中存在表达异常 ,二者均参与发病过程 ,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独立的 ,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郑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初诊的523例B系的ALL患儿进行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共26例表达E2A/PBX1(4.97%,26/523例),中危21例。选取同期收治的B系ALL且不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中危组患儿共43例为对照组,比较相同危险度的中危组患儿临床特征、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以及总生存(OS)率。结果 E2A/PBX1阳性与阴性中危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初诊时的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治疗第33天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EFS率分别为81.0%和78.6%,OS率分别为85.7%和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接受强烈化疗可改善预后,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与阴性中危组ALL患儿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及预后未见明显差异,该融合基因是儿童ALL临床危险度分级的中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蛋白表达及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58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儿童5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液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白血病细胞DNA的含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p16阳性表达率为37.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P<0.05);观察组患儿p16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但肝肿大<4 cm患儿的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4 cm的患儿(P<0.05),高白细胞计数与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患儿的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白细胞计数与标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R-ALL)患儿(P<0.05)。在观察组p16蛋白阴性表达患儿中DNA异倍体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阳性表达患儿中DNA异倍体发生率(40.90%,P<0.05)。结论:p16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p16蛋白缺失可能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临床高危因素与p16阴性表达者DNA异倍体发生率升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效果,减少其毒副作用。方法39例ALL患儿分两组(A:标危组,B:高危组)共接受153例次HDMTX(A:2 g/m2,B:3 g/m2)治疗,连续静脉滴注24 h后进行毒副作用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结果HDMTX 2 g/m2与3 g/m2,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远期随访3~5年无1例发生髓外白血病,无1例死于HDMTX相关性治疗。结论大剂量MTX(每次2 g/m2,3 g/m2)连续24 h静滴治疗小儿ALL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癌—睾丸抗原SSX-2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判断ALL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51例ALL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SSX-2mRNA检测,并进行SSX-2基因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3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结果:ALL初治患儿SSX-2 mRNA表达率为34.78%,对照组无一例表达。ALL初治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初治组表达率高于ALL完全缓解组表达率7.14%(P〈0.05)。SSX-2基因的表达与儿童ALL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免疫分型以及临床危险分级无关(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SSX-2mRNA表达率较高,SSX-2mRNA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SSX-2基因检测对儿童ALL近期疗效的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用临床指标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01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资料,按照MRC UKALL XII/ECOG2993研究标准的危险度分级将其分为标危组(n=34)和高危组(n=67),分析其免疫表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比较不同危险度分级、免疫表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细胞遗传学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标危组总生存率(OS)优于高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生存率(DFS)优于高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阳性ALL的OS及DFS较阴性者好,不伴髓系抗原表达ALL的OS及DFS较伴髓系抗原表达的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改善ALL患者OS及DFS(P0.05),其中对标危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危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用的临床指标对于ALL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尚存在一定局限性,ALL的预后指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Ap63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郑州儿童医院住院的初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儿104例为急性白血病组,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0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61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4例;初发患儿90例(高危型18例,低危型72例),复发患儿14例。选择同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郑州儿童医院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患儿TAp63基因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组104例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86例,阳性表达率为82.7%,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1±0.19);对照组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0例。ALL与ANLL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ANLL患儿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初发患儿升高(P<0.05)。B-ALL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T-ALL患儿升高(P<0.05)。高危型与低危型初发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初发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危型初发患儿升高(P<0.05)。完全缓解与未缓解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完全缓解患儿升高(P<0.05)。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Ap63基因的过度表达相关,可作为探讨化疗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TAp63高表达者易复发,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5例儿童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减少其早期病死率的方法,并对其预后不良的因素作一分析。方法:25例AL L患儿均应用ALL-XH-99高危方案治疗。结果:本组25例中治疗满1疗程以上者有20例,无1例因早期并发症而死亡,完全缓解(CR)率为16/20(80%),半年内复发者占5/20(25%),1年内复发者3/20例(15%),12例现仍呈持续缓解(CR)状态,25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3例,无1例合并睾丸白血病。结论:ALL-XH-99方案对高白细胞性ALL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CD38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ALL初诊患儿和对照组15例正常儿童CD38的表达,观察CD38阳性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30例ALL患儿共检出16例CD38阳性,对照组未检出CD38阳性。按FAB分型,30例患儿CD38未分型及L1、L2、L3检出率依次为100%及62.5%、5.26%、0;按免疫表型,30例患儿B-T细胞、B细胞、T细胞表型检出率依次为66.7%、27.8%、11.1%。CD38阳性者完全缓解(CR)率为12.5%,部分缓解(PR)率为50%;CD38阴性者CR率为50%,PR率为13.6%;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核型异常的患儿中,CD38阳性的为2例。结论:ALL患儿中有较高的CD38阳性表达率;CD38阳性患儿的CR人数少于阴性患儿;CD38阳性患儿核型未必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阐明白血病患儿LS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其疗效和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择8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1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的首次化疗疗效、5年生存率、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8例(47.5%)患儿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45例(56.3%)患儿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2种抗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7,P=0.268);AML患儿LSC表面CD96和CD7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LL患儿(χ2=22.225,χ2=34.028,均P<0.01)。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均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的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优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患儿(χ2=11.323,χ2=16.589,P<0.05;U=2.939,U=2.291,P<0.05)。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5.051,P<0.05),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8.316,χ2=13.288,χ2=5.389,均P<0.05);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患儿化疗后感染发生率和化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的患儿(χ2=6.622,χ2=10.787,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LSC表面的CD96和CD71表达水平与疾病亚型、首次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作为辅助诊断和评价疗效的标志物;CD96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关联性,可作为预测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荨麻疹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66例3~13岁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患儿作为实验组。选取60例同期住院非过敏性疾病的3~13岁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检测所有儿童外周血清MP—IgM抗体,同时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总IgE值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9.68,P〈0.01);实验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6.35,P〈0.01);实验组总Ig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53,P〈0.01);EOS计数与IgE表达呈正相关(r=0.76,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慢性荨麻疹存在因果关系,对小儿慢性荨麻疹律议常规榆测MP抗体:MP感染引起慢件荨麻疹可能与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血清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ALL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2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Hepcidin、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研究对象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应用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检测研究对象铁蛋白(Ferritin)、转铁蛋白水平(Transferri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分析ALL患儿Hepcidin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及Hepcidin与EPO、HGB、Ferritin、Transferrin的相关关系。 结果30例ALL患者按Hepcidin表达水平分成2组,高水平组Hepcidin表达量为(114.4±48.63) μg/L,低水平组为(21.98±15.94) 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例ALL患者5年总体EFS为77.586%。Hepcidin高水平和低水平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epcidin水平都不是影响AL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epcidin与Ferritin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10),Hepcidin水平与HGB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407,P=0.026)。 结论ALL 患儿血清铁调素水平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ALL患儿铁调素的表达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与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铁代谢异常可能是引起儿童ALL贫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6.199,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6.242,P=0.000);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31);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357,P=0.021);治疗后1和3个月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1,P=0.225;χ2=0.725,P=0.395;χ2=1.587,P=0.208;χ2=0.739,P=0.390),治疗后6和12个月2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χ2=4.667,P=0.031;χ2=5.357,P=0.021;χ2=7.018,P=0.008)。结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ADS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SP染色法分别检测初治AL患者(112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 (AL-CR)患者(57例)、急性白血病难治复发(RRAL)患者(29例)及正常对照者(20例)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4组间BAG-1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95、37.866,P<0.001),初治AL组和RRAL组中2者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AL-C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初治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白细胞计数及髓外浸润有关(χ2=16.336、19.289,P<0.001),且BAG-1与Bcl-2的表达呈正关联(rP=0.587,P<0.001).结论:BAG-1可能协同Bcl-2参与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晓丽  姚梅琪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2):2148-2151
目的 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护理依从性影响。 方法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确诊的病情稳定脑卒中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超早期护理)与对照组(普通神经内科护理),观察入院时及出院前Barthel指数及Fegl-Mevyer评分情况,并对比2组患者护理依从性。 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Barthel指数在小于40分(χ2=0.15,P=0.70)、40~60分(χ2=0.04,P=0.83)及大于60分(χ2=0.15,P=0.70)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出院前观察组患者大于60分的患者多于对照组(χ2=19.56,P<0.01)。入院时,2组患者Fegl-Mevyer评分在小于50分(χ2=0.10,P=0.75)、50~84分(χ2=0.65,P=0.42)、85~95分(χ2=0.15,P=0.70)及96~99分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出院前观察组患者小于50分的患者少于对照组(χ2=4.84,P=0.03)。2组患者在服药方面,依从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P=0.27),但在康复运动方面,观察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P=0.02)。 结论 对卒中患者采用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且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肠腺癌组织标本111例,根据β-tubulin Ⅲ的阳性细胞分布部位分为浸润前沿组(n=72例)和非浸润前沿组(n=3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分析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死亡和复发结肠腺癌患者间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沿组和非浸润前沿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P=0.01)。低中分化病例多见于浸润前沿组,而高分化病例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χ2=6.88,P=0.03)。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4)。非前沿组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胞质呈黄色颗粒;与低分化组比较,高分化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结论:结肠腺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结肠腺癌组织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非浸润前沿组患者β-tubulin Ⅲ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出血患者根除Hp治疗与否对DU出血复发的影响。方法96例Hp阳性DU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56例)。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m(d+丽珠胃三联1盒/d,共7d;对照组仅口服奥美拉唑20mg/d,共28d。治疗结束后1月复查内镜及Hp。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Hp阴转率95.0%(38/40),对照组35.7%(20/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P〈0.01);治疗组溃疡愈合率100.0%(40/40),对照组94.6%(53/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5,P〉0.05);2年内随访,治疗组再出血率5.0%(2/40),对照组32.1%(18/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6,P〈0.01)。结论对Hp阳性的DU出血患者,Hp根除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