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孙利民 《中医杂志》2012,53(19):1705-1706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上心脑相通,而临床上心脑共病在老年患者中极为普遍,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往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主张对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的老年患者心脑同治,此亦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后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损伤,临床上心脑疾病相互影响且有复杂的双向通路,该类疾病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长期应用西药部分患者不耐受。中医从整体观念及异病同治出发,在该类疾病治疗上优势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中医可通过自由基损伤、炎症、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通路治疗该类疾病。此文对心病及脑进行了概述,探讨了心脑同治的中医基础,阐述了心病及脑的各种机制特点,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对心脑同治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脑心同治与脑心通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薛人珲  刘娜 《河南中医》2012,32(10):1271-1273
脑心通胶囊是赵步长教授在“脑心同治”“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两大理论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该组方体现了中医脑心同源,异病同治之义,通瘀散结,使瘀散血行气畅,心脑络脉得以濡养,则病减痛安,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治法上的独具特色,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本人存1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应用参苓白术散时领悟到中医之特色“异病同治”的原则,掌握病因病机,辨证求因,对多种妇科疾病采取“证同治亦同”的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现代血管医学与中医心脑合病的相关性,结合中医异病同治理论,详细阐述了心脑合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认为心脑合病隶属于中医血脉病范畴;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劳倦内伤5个方面;病机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治疗上则多分为痰瘀互结、风痰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四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脑为奇恒之府,充养脑髓,脑得心血则功能正常,调节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心脑疾病常同时发展。心脑血管的发生发展也伴随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是气虚为本,气虚所致瘀痰为标实,日久入络发展演变的终末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血脉的病因广泛,但其病机主要是血脉凝塞不通,气血为之闭阻。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动脉就会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疾病的共同“证”,也就是常讲异病同治,为心脑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概意  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此原则是根据病机的异同而定,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1.1 同病与异病 所谓同病与异病是针对临床主要病症而言,不包括病机成分。同病即临床表现出的相同症状之病症,可由不同病机所致。异病即临床表现不同症状的病症可由相同的病机导致。1.2 同治与异治 主要根据病机的异同决定,故掌握病机为重要环节之一。1.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临床意义 此为针灸临床中的两种治疗原则。医师主要基于此选择穴位和施针手法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强调“肝脾同治”理论在气血津液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并指出“肝脾同治”理论在儿科疾病的诊疗及预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肝脾同治”理论出发,阐述咳嗽、厌食、心肌受损及多动症等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及方药特点,并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及各家见解,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及预防儿科疾病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药内服,对照组予息斯敏9mg口服,日一次,结合0.05%新适确得乳膏外涂,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湿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方法己经被广泛应用,但是药物流产还有其不足之处:流产后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中医药在治疗药物流产副作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近五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关中医药对药流后阴道出血的防治的文章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与西药对照组对比观察。对照组:苯溴马隆、别嘌呤醇、尼美舒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四土萆薢渗湿汤。对照组与治疗组均为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个疗程后判定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100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33例,有效4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80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21例,有效3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6.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四土萆薢渗湿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尼莫地平、VitB6口服治疗;对照组28例仅用西药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其诊疗研究势在必行。目前其主要治疗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疗、新药开发及新的化疗方案等方法为主。难治性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中医对其研究根据其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弱,直致死亡的特点,属中医辨证"虚劳"的范畴。同时,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又归属于不同证型。  相似文献   

16.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17.
徐洁  尹明新  沈洪 《河南中医》2020,40(4):641-64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病机属本虚标实,本乃脾胃虚弱,标乃寒、热、湿、瘀、毒等。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有:辨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方治疗、其他疗法(如:针灸、穴位敷贴、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等)、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①历代医家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不一,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中医药对本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能够满足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原则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偏倚和误差。③中医药治疗取得效果后很少对患者进行随访,对该病是否复发,临床研究很难作出评估,故中医治疗该疾病的远期疗效缺乏有效的验证。④临床实验表明,CAG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多种酶、蛋白质及分子基因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当加强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中药的作用机理加以阐释,从而使其临床推广价值得以提升。⑤注意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中医辨证应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胃镜下黏膜的形态变化,定期复查,早期干预,根据不同病期、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做到方随证变。  相似文献   

18.
荨麻疹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瘾疹,可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乘肺、滞热受风、血虚受风、脾胃湿热、阳虚血瘀、卫气不固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的中西药治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综述抑郁症的中西药治疗研究概况。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角度对抑郁症治疗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抑郁症的中西药研究概况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依据。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抑郁症的理论研究,从而为中西药治疗抑郁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治的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仍然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加之治疗中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使其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可能有潜在的优势。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中药复方的成分更加复杂,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单味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规律。不少研究者从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发掘出了较多具有防治抑郁症作用的中药。目前已知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引发抑郁症,二是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导致抑郁症,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化引发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症,四是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发抑郁症。中药究竟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归经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中的重要指导法则,中药的不同归经与不同药理作用机制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关系?为解决这2个基本问题,该文系统梳理了所有文献库中有关中药防治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中药归经与4种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