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异病同治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医异病同治的含义、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及证候微观指标的研究等方面,分析异病同治的内涵。结合具体研究项目,通过异病同治指导下开展中药复方干预多脏器纤维化研究,对在中医证候理论、中药复方研究等可能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大胆设想;并以异病同治的理论为立论依据,通过研究提出中医关于多脏器纤维化的理论与异病同证同治的物质基础,寻求中医药防治脏器纤维化的共同性与特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浅谈心脑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树朝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2,53(7):555-557
中医学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心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络脉的通畅流利,后天气血的充分濡养.络脉损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络病经久不愈,可致心血瘀阻、失养,出现“神伤”.基于心、脑二者生理病理的密切联系,针对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侵犯机体,难以有效控制的现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以心脑同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辨证把握,有助于中医药发挥其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张洋洋  虞立  赵超  万海同 《新中医》2021,53(5):14-19
心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有高死亡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三大特征。中药复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殊优越性,脑心同治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通过药方组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中药复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阐明中药复方通过其药效物质基础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活血化瘀、养阴益气、通脉舒络等中医理论来防治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后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损伤,临床上心脑疾病相互影响且有复杂的双向通路,该类疾病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长期应用西药部分患者不耐受。中医从整体观念及异病同治出发,在该类疾病治疗上优势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中医可通过自由基损伤、炎症、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通路治疗该类疾病。此文对心病及脑进行了概述,探讨了心脑同治的中医基础,阐述了心病及脑的各种机制特点,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对心脑同治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应用这一理论治疗多器官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从异病同治的内涵、中医及现代科学理论基础、单味中药防治多器官纤维化实验研究方面探究多脏器纤维化共同的发病机制,阐述异病同治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及医生们对于本病的重视。马云枝教授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其在数十年从事脑病专业的临床工作中对治疗中风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在本病诊疗过程中形成了心脑同治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介绍中风的病因病机,分析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在中风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及异病同治的思想,并附以验案一则。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对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的理论治疗中风的经验。结论在中风合并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马云枝教授的心脑同治法可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当出现同样的病理状态(病机)时,可采用同样的方药进行治疗。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若干相关的宏观和微观指标组成。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发展多脏器(肝、肾、肺、心等)等脏器纤维化,有内有的共同发病规律,可以采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通过研究中药复方抗多脏器纤维化的作用,揭示其基本作用原理和多脏器纤维化病理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寻求中药及其复方活性评价方法和剂型优化的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要把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同现代中医药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发展中医理论,最终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当出现同样的病理状态(病机)时,可采用同样的方药进行治疗。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若干相关的宏观和微观指标组成。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发展多脏器(肝、肾、肺、心等)等脏器纤维化,有内有的共同发病规律,可以采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通过研究中药复方抗多脏器纤维化的作用,揭示其基本作用原理和多脏器纤维化病理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寻求中药及其复方活性评价方法和剂型优化的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要把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同现代中医药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发展中医理论,最终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体及中西医学的系统本质,论述状态医学与心脑同治的合理性与科学价值。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论述人体及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学的共同本质,并由此论证心脑同治的合理性与科学价值。结果:状态医学是系统科学与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模式,是心脑同治的科学理论基础。结论:状态医学与心脑同治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和血管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心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促血管新生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新的治疗策略而备受重视,该文主要对近几年来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栓素A2生成,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解决阿司匹林抵抗已被广泛关注。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事件发生具有相关性。通过对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瘀证关系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中医发病机制之一。希望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AR产生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使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带来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又称四甲基吡嗪,是提取自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根茎的一种中药单体成分,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川芎嗪除了具有传统的活血祛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川芎嗪还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多器官如心脏、脑组织和肾脏等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血管内皮保护、肿瘤抑制、哮喘病...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血管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从中医药角度研究AS的治疗是一个重要领域。中医认为脾虚失健,营卫运行失度,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津液不得气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脉络受阻,亦可发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健脾法能够调和营卫,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因此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则治法,采用化瘀祛痰方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防治AS值得深入探讨,也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便秘是其常见伴随症状,两者互为因果。GAD伴便秘发病机制复杂,西医临床疗效欠佳,抗焦虑药物易加重或诱发便秘,而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脑肠同调”治疗GAD伴便秘可兼顾“脑” “肠”多个靶点,打破焦虑与便秘的恶性循环。文章对“脑肠同调”治法的理论内涵与其在GAD伴便秘的应用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临床中GAD伴便秘的多维度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佘一鸣  胡永慧  张莉野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7):3636-3644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也逐渐增大。高脂血症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临床上,化学药针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疗效,但存在毒副作用甚至毒性,长时间服用也存在耐药性等问题。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具有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临床上能够辨证治疗,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调血脂中药的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鹏伟  高杉  徐一兰  李琳  于春泉 《中草药》2018,49(21):5191-5196
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生长、自噬、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功能,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mTOR信号通路的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TOR和蛋白激酶B(Akt)/mTOR通路日益受到重视。基于2条通路与冠心病关系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