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清醒大鼠侧脑室内注入红藻氨酸后,在海马内发现了正性、负性及无关单位等三种单位电反应。大多数正性单位来源于组织学上与海马锥体细胞相对应的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同时,大多数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在注入红藻氨酸后表现为正性单位的放电形式。在注入红藻氨酸后的早期,正性单位主要集中于CA_3区。本文推测;(1)正性单位可能是红藻氨酸引起海马神经元癫痫样电活动的典型表现;负性单位的放电特征可能是其受海马中间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影响或是其过度去极化的结果;(2)海马内的锥体细胞比中间神经元对红藻氨酸的致癫作用更为敏感,CA_3区内的某些锥体细胞可能在红藻氨酸致癫过程中起着“起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混合性谱系激酶3(MLK3)信号通路对癫痫及脑缺血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海人藻酸(KA)或四动脉结扎法分别建立大鼠癫痫及全脑缺血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在KA注射后及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海马CA3区MLK3和c-Jun的N端激酶(JNK)的活化水平;采用焦油紫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结果:KA刺激6 h,癫痫大鼠海马CA3区MLK3和JNK明显激活,1 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 < 0.05);MLK3和JNK的总蛋白表达并无显著改变?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MLK3和JNK并未出现明显的活化?此外,大鼠致痫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大量死亡;缺血再灌注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并未受到明显损伤?结论:MLK3/JNK信号通路参与了癫痫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但并未介导缺血性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海人藻酸(KA)致痫鼠在KA不同剂量条件下其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探讨癫痫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发病机制。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小剂量KA组(0.025 μg)和大剂量KA组(0.100 μg)(每组10只),用微管注射法在右侧杏仁核内注射KA制备癫痫模型,观察不同剂量KA引起的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大剂量KA组大鼠海马区表现为以CA3区细胞脱落为主,CA1区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大小形态正常,排列整齐。小剂量KA注射则使CA1和CA3区细胞均受损,而齿状回细胞始终保持完好。 结论:KA致痫鼠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随KA剂量不同而不同,可能与癫痫信号传导的顺序及海马自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KA,10mg.kg^-1)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表达变化的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同位素S^35 dATP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癫痫发作前后海马mGluR5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处理。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变化。结果 KA注射后大鼠均出现严重边缘性惊厥,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癫痫样放电,正常大鼠海马中有丰富的mGluR5 mRNA表达,以齿状回和CA1区表达较高,KA注射后海马各区mGLuR5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CA1,CA3,CA4区表达在2h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齿状回区表达在1h即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72h各区表达均至最低。结论 mGluR5在癫痫发作后表达下降可能有助于限制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兴奋性,使细胞发挥自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所致癫痫,可被电针“督脉穴”缓解。表现为:海马痫波幅度和频率均减低,第1min内主要以痫波幅度的显著降低为主。电针前后海马脑电未出现去同步化。侧脑室注入KA后,海马痫样放电分为正性单位、负性单位和无关单位三种形式,电针后正性单位被抑制,负性单位被激活,且正性单位(21%)、无关单位(33%)转为负性单位。同时电针使海马癫痫神经元丛状放电的每一丛状放电中峰电位数目(简称NSEB值)及丛内峰电位频率(简称IBSF值)减小。提示:(1)电针制痫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癫痫脑电的振幅起作用;(2)海马负性单位是电针制痫的因素之一;(3)电针能调整癫痫神经元的固有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分布,重塑两者之间的三维构象。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LY)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LSCM)相结合的技术。结果 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LSCM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AST紧密围绕在LY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2类神经元与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在,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 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AST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鼠海马结构及其CCK神经元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毁损海马结构不同区域造成学习记忆减退模型,探讨海马结构及神经递质CCK神经元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4组1双侧海马穹窿伞横断组;2海马CA3区锥体细胞KA损毁组;3实验对照组;4正常对照组。以大鼠被动回避反应和Morris水迷宫试验为指标测定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海马结构CCK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经两种方式毁损海马结构不同区域干扰海马传导通路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障碍。且经1~4W观察,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恢复。在双侧隔海马伞横断组和海马CA3区锥体细胞KA损毁组均伴有CCK神经元质和量的改变,但以海马CA3区锥体细胞KA损毁组尤为突出,除表现为数量减少外,细胞的损伤性改变较双侧隔海马伞横断组明显。结论海马CA3区注入海人酸后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程度较海马穹窿伞横断所引起的严重。海马CA3区KA注射后除引起CCK神经元数量减少外,尚伴有CCK神经元的损伤,而双侧海马穹窿伞横断后CCK神经元改变主要是数量减少,神经元损伤不明显。海马功能的完整不仅依赖于结构的完整,同时也依赖于各种神经递质的参与和神经递质质和量的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记录和比较海人酸(KA)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和顶叶皮层脑电图。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以右侧杏仁核外侧基底核为给药靶点,在立体定位仪下,微量注射KA建立点燃癫痫模型,在对大鼠行为学观察的同时,连续记录大鼠点燃后6 h左侧海马 和顶叶皮层脑电图。结果:大鼠点燃后脑电图依次出现多种形式的癫痫放电,以多发性棘波为主。海马和顶叶癫痫放电潜伏期,每小时放电持续时间、6 h总放电时间和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KA杏仁核点燃大鼠脑电图改变符合颞叶癫痫特征,大鼠点燃急性早期癫痫放电在皮层间传播迅速,点燃灶对侧海马和顶叶皮层脑电图具有高度一致性,监测顶叶皮层脑电图可能更适用于对该模型的电生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分布,重塑两者之间的三维构象。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LY)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LSCM)相结合的技术。结果 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LSCM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AST紧密围绕在LY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2类神经元与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在,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 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AST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雌二醇(estradiol,E)或/和姜黄素(curcumin,C)后海人酸(kainic acid,KA)杏仁核点燃大鼠海马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的亚型GAD67表达的变化,探讨 在姜黄素干预下雌二醇对GAD6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去势术后的雌性SD大鼠分为E+KA组、C+KA组、EC+KA组和KA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雌二醇或/和姜黄素,5天后均制备成KA杏仁核点燃的癫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GAD67表达的变化。结果 统计KA注射对侧(左侧)大鼠海马中GAD67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数。在CA1区,C+KA组GAD67的表达与KA组(P<0.01)、E+KA组(P<0.05)相比均明显增多,它在EC+KA组的表达较KA组(P<0.01)也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A3和DG区,C+KA组GAD67的表达与KA组(P<0.01)、E+KA组(CA3区:P<0.01,DG区:P<0.05)、EC+KA组(P<0.05)相比均明显增多。而且在DG区,它在E+KA组的表达较KA组(P<0.05)也有明显增多。结论 雌二醇或姜黄素单用时均可以上调KA杏仁核点燃大鼠海马中GAD67的表达,以姜黄素的上调作用更为明显。姜黄素干预后,雌二醇对GAD67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联用时仍可使CA1区GAD67的表达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的海马切片观察迟发精神元死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用重复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制作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于造模后24h、72h、7d取材,HE染色及原位DNA末端标记法观察海马切片的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7d海,海马锥体细胞出现广泛的细胞坏死,以CA1区最明显。使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在坏死神经元的邻近部位以及CA2,CA3区,齿状回可见部分膜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核内出现特征性阳性颗粒,为细胞核内DNA链断裂所引起的凋亡细胞。结论: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表现为坏死与凋亡共存现象,海马CA1段锥体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坏死为主,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改变以凋亡为主。对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原因,生物学过程,及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大鼠海马的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的反应,探讨G-CSF对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状态下海马CA1区的病理学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模型(2VO术),术后20周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海马CA1区CD34阳性细胞、锥体细胞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质突起的长度变化。结果连续给予rhG-CSF后大鼠海马CA1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存在,提示其动员了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相对于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持续性大脑低灌流状态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胞质突起分支增加、长度明显缩短。结论大鼠海马经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后,rhG-CSF可通过动员骨髓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促进海马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的增生或(和)激活,增强修复能力,为慢性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三种不同亚型nNOS、iNOS、eNOS在红藻氨酸(KA)了致癫痫SD大鼠模型中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KA点燃癫痫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在致痫1、7、14、21和28d各个时间点,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脑电图描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三种不同NOS(nNOS、iNOS和eNOS)的表达。结果注射KA后大鼠出现癫痫发作,7~28d可见癫痫慢性自发发作。EEG表现为尖、棘波节律,7~28d仍可见痫性活动。KA致痫后1d,nNOS在CA1、CA2、CA3区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d时开始出现下降,在cA2、CA3区14d后又出现增多,在颞叶从1d开始就持续高水平的表达,而在齿状回和丘脑不同时间点nNOS阳性细胞表达都很低。iNOS在1d时各区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之后在CA1、CA2、CA3区及颞叶阳性细胞出现减少,而在齿状回及丘脑7、14d有所下降,之后又出现高表达。eNOS在KA致痫后1d在CA1、CA2及齿状回区表达较对照组增高,7d时出现下降,之后叉出现增多,但eNOS阳性细胞在CA3区却表现为癫痫发作后1、7d时出现少,在14d以后才大量出现,并逐渐增加,在颞叶及丘脑,1d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d时才开始表达增高,并持续高表达至28d。结论KA诱导癫痫发作大鼠脑内不同类型NOS在不同的时间和部位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尼卡地平处理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尼卡地平处理组。正常组不进行手术操作 ,不进行脑缺血 ;假手术组只进行手术操作 ,不进行脑缺血 ;对照组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15min造成完全性前脑缺血模型 ;尼卡地平处理组在脑缺血前 30min给予腹腔注射尼卡地平 2mg/kg。用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来检测死亡神经元的DNA片段。HE染色计数海马CA1区 1mm长度内正常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1)缺血再灌注后 2~ 4d ,对照组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 (P <0 .0 1)。 (2 )缺血再灌注后 2~ 4d ,尼卡地平处理组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明显比对照组多 (P <0 .0 1)。 (3)尼卡地平处理组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 (P <0 .0 1)。结论 完全性前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细胞凋亡 ;尼卡地平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种常用麻醉剂戊巴比妥钠和氨基甲酸乙酯对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在麻醉剂作用前后,小鼠海马脑区场电位和神经元放电变化的活动规律。方法运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分别在5只雄性C57BL小鼠双侧海马CA1区植入12组金属电极,并记录麻醉过程中海马CA1区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及相应脑区场电位的活动状况,并加以分析。结果(1)戊巴比妥钠和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作用过程中,小鼠海马CA1区脑电场电位变化有明显特征。(2)海马CA1区神经元在不同麻醉剂作用下放电频率变化具有规律性。结论小鼠海马CA1区脑电场电位在不同麻醉剂作用下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在不同麻醉剂的作用下其放电频率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提示不同麻醉剂对海马神经元的电活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肽Y基因(rAAV2/1-hNPY-EGFP)转染对大鼠癫痫发作行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及其海马磷酸化Tau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组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KA组及NPY组,每组24只.NPY组向侧脑室注射10μl的rAAV2/1-NPY-EGFP(滴度为5×1011v.g./ml),KA组向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海马CA3区及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利用视频监视系统观察注射后2周和4周各组大鼠癫痫发作情况、发作潜伏期以及EEG,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结果 (1)2周时NPY组大鼠行为学发作级别[(12.13±8.06)分]与KA组相比[(12.10±8.07)分]无明显差异(P>0.05),4周时NPY组大鼠行为学发作级别降低[(6.06±3.78)分]、发作潜伏期延长[(79.06± 8.83) min]、脑电图癫痫波放电频率减少、波幅降低(P<0.05),对照组无发作;(2)与对照组相比,KA组和NPY组大鼠在2周和4周时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与KA组相比(1.87±0.23 RQ value),4周时NPY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1.15±0.16 RQ value)显著降低(P<0.05).结论 磷酸化Tau蛋白在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rAAV2/1-hNPY-EGFP基因转染可以明显减轻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并可延长发作潜伏期.rAAV2/1-hNPY-EGFP基因转染可能通过抑制KA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时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脂多糖海马内注射激活胶质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大鼠痫性发作及海马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脂多糖组(LPS组)、海人酸组(KA组)、生理盐水组(NS组)。立体定位在大鼠CA3区分别注射脂多糖5μg/μL、生理盐水、海人酸0.4μg/μL各1.5μL,记录大鼠的行为学、脑电图;行海马区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 海马内注射NS后大鼠未见痫性发作,脑电图呈基本节律。注射LPS或KA后2h内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痫性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尖波或棘波),KA组发作等级高于LPS组,部分LPS和KA组大鼠在给药后3~4周仍可见痫性发作。与NS组比较,LPS和KA组给药后急性期海马各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nNOS活性增高,慢性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数量减少,呈海马硬化表现。结论 海马内注射脂多糖可激活胶质细胞的固有免疫反应,并导致大鼠痫性发作和海马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注射液(AI)对微囊藻毒素LR(MCLR)所致大鼠海马急性损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海马内注射MCLR制作毒素急性损伤模型,通过组织病变的病理学观察和生化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改变等实验方法观察黄芪注射液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MCLR使海马CA1区细胞排列不规则,水肿、核固缩,海马MDA含量增加(P〈0.05),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增加(P〈0.05),黄芪干预后能减轻海马CA1区形态学损伤,降低MDA含量(P〈0.05),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MCLR导致的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改变,减少海马部位的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东莨菪碱慢性给药大鼠能否作为老龄相关记忆损害模型进行探索。方法14只1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东莨菪碱模型组。东莨菪碱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东莨菪碱2mg kg,2次日,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1d。然后利用Morris水迷宫(MWM)参照记忆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神经元的特殊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数、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突触可塑性变化。结果东莨菪碱组大鼠隐匿平台搜索实验成绩有一定损害;两组大鼠空间探索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大鼠锥体细胞胞体超微结构无差异,但两组大鼠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有轻微变化。结论东莨菪碱慢性给药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损害,但对长时记忆无明显影响;对海马神经元结构无明显损害,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有轻微影响。此种动物模型可能不是理想的老年性痴呆或老年相关记忆损害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成年C57BL/6小鼠海马内的分布及其与突触后致密区(PSD)蛋白成员的共定位,为揭示HDAC2与PSD蛋白复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过程中可能起到的调控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DAC2在C57BL/6小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分布。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HDAC2与PSD蛋白成员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1(NR1)、PSD-95之间是否存在共定位。结果 HDAC2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均具有明显表达,而在各区的始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以及齿状回多形细胞层表达均较少。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图片的重叠表明,HDAC2与NR1、PSD-95在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均可见显著共表达现象,其他区域偶见散在分布的双染神经元。结论 HDAC2在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表达丰富,并与PSD蛋白成员间存在共定位现象。本实验结果为探讨HDAC2对谷氨酸能突触后神经元依赖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