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接创伤后鼠颞下颌关节中感觉神经肽阳性纤维分布及密度的动态变化,探讨感觉神经肽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在创伤前、创伤后1、3、7、14和28d时处死,灌注同定后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脱钙后恒冷切片,ABC法漂染,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创伤前鼠颞下颌关节中有广泛而丰富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阳性纤维的分布。创伤后两种神经肽阳性纤维的密度均显著降低,分别在创伤后3、1d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增加,至28d时达到或超过正常值。结论:创伤后颞下颌关节中感觉神经肽的逆行释放显著增加。它们不仅参与痛觉传导,而且是颞下颌关节病理改变的神经源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能够积极参与脑内的神经活动,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空间信息联系。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重塑两之间的三维构象。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2001-10/20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出生30d的SD雄性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主要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主要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两类: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在细胞内荧光黄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两类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灸对各种疾病包括内脏疼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发现脊髓是针刺信号和机体伤害刺激信号的初级整合中枢。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后直结肠扩张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及腰髓Fos、OX42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参与针刺调控内脏疼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急性局灶脑梗死的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尼氏染色技术,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及甘珀酸预治疗对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结果: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后Cx43-LI表达阳性的细胞呈纤维状、斑点状,分布于梗死灶的周边区。于脑缺血后1h出现,12h最显著,至24h开始减少;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体积为(182.54±6.24)μm3,甘珀酸预治疗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体积为(128.53±3.39)μm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局灶性脑梗死后缝隙连接活动加强并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可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本研究用γ 刀从10 Gy 至100 Gy 十个不同剂量级照射一侧尾壳核,3 个月后,进行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证明:在延髓中尾段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现出如下反应:(1) 阳性反应细胞增加,肥大型细胞明显增多;(2) 从低剂量至高剂量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也从延髓周边向深部扩展;(3) “延髓内脏带”内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尤为明显;(4) 舌下神经核等处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出现较迟。以上所见提示:γ 刀照射一个局部可产生广泛的反应,远离靶区的延髓的反应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向伏和中缝大核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荧光素双标法,研究了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向伏核和中缝大核的分支投射。将双苯甲亚胺(Bb)和碘化丙啶(PI)分别定向注入中缝大核和一侧伏核。在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内见到双标细胞和两种单标细胞。双标细胞占3种标记细胞总数的21%,PI单标细胞占32%,Bb单标细胞占47%。标记细胞多位于注射侧中脑中央灰质中段、尾段的腹外侧区、内侧区腹侧部及中缝背核内,以中型梭形和三角形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8.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大鼠延髓内脏带 ( MVZ)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以尾壳核局部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 ,用抗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识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 GFAP)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研究脑出血后 MVZ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发现脑出血后 4h 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胞体增大、突起伸长 ,在MVZ形成明显弧形带状分布 ,尤以 MVZ背内侧区、中间带及腹外侧区明显。提示 MVZ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G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胶质细胞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Gz重复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5只)、+4Gz锻炼组(15只)、+4Gz锻炼后再暴露于 10Gz组(15只)及单次+10Gz暴露组(5只)。各组暴露后2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4Gz/3min暴露1次、3次和5次后(两次之间间隔24h),GFAP阳性细胞数由少至多,以细小型为主;单次+10Gz暴露后,GFAP阳性反应较强,肥大型在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最多,在顶叶皮层和海马较少;+4Gz分别暴露1次、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10Gz,肥大型在各脑区逐渐减少,在顶叶皮层和海马逐渐消失,代之以细小型。结论 低G值反复暴露后再暴露于高G值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能减少肥大、肿胀和损伤的GFAP阳性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次声对成年大鼠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次声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次声组和次声组(每组16只)。次声组暴露于8Hz、130dB次声环境7d(2h/d),暴露结束后第1、3、7、14d处死,采用抗5-溴脱氧尿嘧啶尿苷(BrdU)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结束后第1d,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与假次声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第3d及第7d,Br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第14d恢复正常水平。结论8Hz、130dB次声可抑制正常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可能与次声引起大鼠脑内微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