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住院人数与大气污染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监测乌鲁木齐市内空气污染及气象因素,收集乌鲁木齐市2003-2012年3所三级甲等医院哮喘患儿住院人数,采用直线相关、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分析空气污染、气象因子指标与哮喘住院人数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空气污染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大气环境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相辅相成,空气污染及气象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哮喘住院人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均与儿童哮喘住院人数呈正相关;儿童哮喘住院人数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且平均气温是影响哮喘住院人数的主要指标之一。结论空气污染、气象变化是儿童哮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气质量及气象预报工作,尽可能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13-2015年广州市大气PM2.5对儿童医院呼吸系统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15年广州市某儿童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结合同期环保与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时间趋势、温度和湿度、星期几效应等因素进行PM2.5与门诊量的单污染物模型分析及1~5 d滞后的效应(lag1~lag5)分析,采用滞后天数最大值作为PM2.5对门诊量影响的评估值。结果广州市2013-2015年大气PM2.5年均值分别为53.76μg/m~3、48.55μg/m~3以及39.72μg/m~3,某儿童医院2013-2015年呼吸系统门诊量为304 271、307 965以及351 900人次。GAM结果显示PM2.5浓度升高与当天以及滞后1~5 d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呈显著相关,并在滞后第2天达到高峰,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2.12%(95%CI:1.57%~2.68%)。结论 2013-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广州市大气PM2.5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门诊就诊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江阴市大气污染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江阴市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主要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数等资料,采用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江阴市2015年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和PM2.5,2015年三种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分别为(107.6±50.9)μg/m~3和(66.1±37.7)μg/m~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数与大气PM2.5、PM10、SO_2、NO_2、CO日均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与臭氧8小时浓度则呈负相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有风速、SO_2、PM2.5、臭氧8小时和CO日均浓度(回归方程检验:F=20.925,P0.001)。风速、SO_2、PM2.5日浓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55(P0.01)、0.392(P0.01)、0.229(P0.01),而臭氧8小时和CO日均浓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22(P0.01)和-0.170(P0.05)。结论大气SO_2、PM2.5日均浓度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成都市大气环境中PM2.5与臭氧交互作用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健康风险。   方法   利用成都市2014–2016年逐日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男性和女性)死亡资料、同期气象资料、PM2.5日均浓度和日均臭氧8 h浓度最大值(O3 8-h max)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和O3 8-h max单效应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结果   累积滞后一天(lag01)的PM2.5和O3 8-h max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风险均最大,PM2.5(lag01)质量浓度每升高10 μg/m3,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5%、0.26%和0.38%;O3 8-h max(lag01)质量浓度每升高10 μg/m3,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66%、0.43%和1.05%。高浓度PM2.5与高浓度O3 8-h max共存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数、男性和女性死亡人数均达到最多。   结论   高浓度PM2.5与高浓度O3 8-h max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协同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物与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门急诊日均就诊人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收治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儿452 357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84 757例、支气管炎162 965例、肺炎91 055例、哮喘13 580例。统计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门急诊日均就诊人次数与空气质量检测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臭氧(O3)〕的关系。结果 采暖期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日均就诊人次数均低于非采暖期,支气管炎、肺炎日均就诊人次数及总日均就诊人次数均高于非采暖期(P<0.001)。采暖期PM2.5、PM10、SO2、CO、NO2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O3浓度低于非采暖期(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2.5、SO2、CO、NO2是采暖期上呼吸道感染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5.020、4.165、-4.693、-2.280,P<0.05);PM10、SO2、NO2、O3是采暖期支气管炎日均就诊人次数(t=5.013、4.485、-8.430、-16.125)、总日均就诊人次数(t=4.260、3.608、-5.921、-13.084)的影响因素(P<0.05);CO、O3是采暖期肺炎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6.845、-13.988,P<0.05);SO2、CO、O3是采暖期哮喘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9.305、2.518、-3.643,P<0.05)。PM10、SO2、CO、NO2、O3是非采暖期上呼吸道感染(t=7.085、2.941、-9.571、2.149、2.149)、肺炎日均就诊人次数(t=7.021、-4.831、-5.558、2.751、-14.798)的影响因素(P<0.05);PM2.5、PM10、O3是非采暖期支气管炎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1.964、6.748、-16.077,P<0.05);PM2.5、PM10、NO2、O3是非采暖期哮喘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3.141、-7.705、3.649、4.828,P<0.05);PM10、CO、NO2、O3是非采暖期总日均就诊人次数的影响因素(t=9.491、-8.649、4.042、-10.321,P<0.05)。结论 大气污染物在不同程度上与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门急诊日均就诊人次数有关,可通过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及对环境污染控制来降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PM2.5、PM10质量浓度对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6年连云港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数浓度、同期气象参数资料以及8家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对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M2.5或PM10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值,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分别增加2.3%(RR=1.023,95%CI:1.017~1.035)和3.8%(RR=1.038,95%CI:1.025~1.051)。双污染物及多污染物模型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PM2.5、PM10与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仍呈正关联。剂量效应关系显示,在低浓度时,随着PM2.5、PM10的增加,流感样病例发生风险逐步升高。但当PM2.5、PM10分别升高到50、100 μg/m3之后,流感样病例发生风险趋于稳定。结论:PM2.5、PM10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使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升高,并且存在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 目的 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 结果 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 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 221、15 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 ℃、73.75%、1 015.83 hPa,PM10、SO2、N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 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50=18.2 ℃)为参照,低温(P5=3.0 ℃)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95=30.1 ℃)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 结论 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  相似文献   

10.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 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 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 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 19 122/35 073)人次,性别缺失1 244(3.55%, 1 244/35 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 ℃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 CI of RR: 0.938 3~0.965 3),男性3.10%(95% CI of RR: 0.949 2~0.989 1),女性4.09%(95% CI of RR: 0.940 7~0.977 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 CI of RR: 1.006 6~1.024 3),男性为1.80%(95% CI of RR: 1.005 3~1.030 9),女性为1.51(95% CI of RR: 1.003 2~1.027 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 ℃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郝冉  董环  宋园园  朱玉芳  胡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9):3627-3633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状态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心理健康状态是由内因决定的,而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人格特征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目的 分析以人格特征为核心的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为探索新型照护干预措施提供思路。方法 于2017年3-8月利用半随机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先用抽签法随机抽取石家庄市8个社区,再用方便抽样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路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各因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6.9%。436例老年人,SF-36评分为(111.4±30.6)分,心理因素总结(MCS)评分为(56.8±16.6)分,生理因素总结(PCS)评分为(54.6±16.7)分,生活质量良、中等、差的比例分别为40.1%(175/436)、51.6%(225/436)、8.3%(36/436);GWBS评分为(77.0±12.2)分;SSRS评分为(39.2±8.2)分;GSES评分为(24.7±4.0)分;EPQ中内外倾向(E)分量表评分为(62.7±12.8)分,神经质(N)分量表评分为(61.2±14.4)分,精神质(P)分量表评分为(71.3±22.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水平(β=-7.724)、现月收入(β=7.229)、GWBS(β=1.143)、E评分(β=-0.249)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P<0.05)。路径分析结果则进一步表明,以E、N、P为核心的人格特征可通过中介变量即总体幸福感,进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与人格特征中的E密切相关。建议以其人格特征为基础,研究制定特性化照护干预措施,精细化地帮助社区老年人获取有效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全面提升总体幸福感,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史健  袁梦  陈娟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81-3286
中医中药在祖国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精准适宜人群选择方面效果欠佳。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和器官功能耐受性差的特点,临床实践用药方案选择上要更精准的诊断和评估,才能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受益。本文拟通过报道1例疑似中药致急性肝衰竭的肿瘤患者引起临床思考,提醒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应精准评估患者体质和疾病,防止过度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是PM/DM主要致死因素,致死率在50%以上。目前国内对PM/DM合并ILD(PM/DM-ILD)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尚缺乏有效证据证实哪些因素与PM/DM-ILD的发生有关。目的 探讨PM/DM-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8-06-30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19例PM/D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ILD组与非间质性肺疾病(NILD)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及预后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M/DM-ILD的影响因素。结果 ILD组患者年龄,关节炎首发、呼吸道症状首发、技工手、雷诺现象、干咳、咳痰、活动后气促、发热、关节炎发生率,红细胞沉降率(ESR)、球蛋白(GLOB)水平,抗Jo-1抗体阳性率高于NILD组,肌无力首发、肌酸激酶(CK)、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低于NILD组(P<0.05)。ILD组中60例患者肺部HRCT以条索影(68.3%,41/60)、斑片影(68.3%,41/60)、网格状影(45.0%,27/60)、磨玻璃样(31.7%,19/60)、云絮状影(15.0%,9/60)、蜂窝状影(10.0%,6/60)等表现多见,可单独或同时出现;NILD组25.4%(15/59)的肺部HRCT也会出现少量条索影、斑片影、磨玻璃影等,但其病变部位、分布范围和病变程度均不满足ILD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多属既往疾病的陈旧性改变。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干咳、活动后气促、关节炎、GLOB、抗Jo-1抗体水平是PM/DM-ILD的影响因素(P<0.05)。ILD组患者重复住院率(χ2=5.275,P=0.022)、肺部感染致重复住院率(P=0.010)高于NILD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2,P=0.909)。结论 年龄大,干咳、关节炎、活动后气促症状,血清抗Jo-1抗体阳性,GLOB水平升高是PM/DM-ILD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表现上述症状及血清学结果的高龄患者需密切检测其肺功能及肺部HRCT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李凡  孙惠芬  段静  王欢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75-3280
最新研究显示,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为13.7%,60岁以上超过27.0%,而且受人口老年化、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的发病率将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早期诊断率低,治疗不规范还较普遍。本文分别就慢阻肺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二级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三级预防(临床规范诊治)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策略(GOLD)指南的演变,重点阐述了GOLD 2019对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分级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更新要点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恶性肿瘤蕈状创口,其大量的渗出、恶臭、疼痛等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冲击。目的 探讨症状干预联合灵性照护对恶性肿瘤蕈状创口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59例恶性肿瘤蕈状创口患者,治愈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共同进行,对恶性肿瘤蕈状创口进行症状干预联合灵性照护,干预前、干预后2、4周分别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渗出程度、气味等级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后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渗出程度、气味等级、生理领域(PHYS)、心理领域(PSYCH)、独立性领域(IND)、社会关系领域(SOCIL)、环境领域(ENVIR)、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DOM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2周渗出程度、气味等级较干预前降低,PHYS、PSYCH、IND、ENVIR、DOM6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后4周NRS评分、渗出程度、气味等级较干预前、干预后2周降低,PHYS、PSYCH、IND、SOCIL、ENVIR、DOM6评分较干预前、干预后2周升高(P<0.05)。结论 症状干预联合灵性照护对恶性肿瘤蕈状创口处理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者躯体症状,提高其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并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人性得到升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疾病负担增大,对当今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国内的协作现况不佳。目的 了解并分析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障碍,探索优化策略。方法 2018-08-01至2018-09-30选取上海市1家综合性医院(H1)、2家市区社区医院(H2、H3)、1家郊区社区医院(H4)的全科医师(n=20),以及所处区域精神心理科医师(n=10)和就诊于全科门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或其家属(n=30)进行访谈调查。访谈领域覆盖调查对象对于协作诊疗相关的认知、行为、态度、问题、意见5个方面,访谈持续时间为0.5 h左右,并录音记录,对录音进行电子文档转录,首先对各个问题进行第一层编码,然后对编码对应的内容进行讨论、浓缩,生成描述性标签,做进一步数据归纳和分类,进而生成主题,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访谈发言作为受访者引用。结果 (1)全科医师对协作诊疗内容具有一定认知,但是目前与精神心理专科的协作现况不佳;认为协作具有较多意义,但面临包括渠道、资源及医师和患者等困难;全科医师给出了包括协作资源、形式方面和提高医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促进协作的建议。(2)精神心理科医师知晓并开展包括到社区坐诊等与社区的协作诊疗,但认为开展效果各异;认为协作很有必要,有益于处理患者的身心和家庭社会问题;精神心理科医师也提到当前协作存在着包括患者方面和社区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精神心理科医师提出协作需要更多相互学习交流、扩大宣传、平台建设等支持策略。(3)患者或其家属对协作认知少,认为可以有协作,但缺乏主动建议;大部分未接受协作诊疗,往返于多处医疗机构,治疗不规范;较依赖精神科药物,但用药不规范;对协作中社区诊治方面比较有需求,但目前存在诸如不信任全科医师、社区精神科药物缺乏或处方量小等问题。结论 当前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存在医患各方信息和资源不对等、协作平台和策略未能有效落实等问题与障碍。优化策略包括:提高全科医师诊治精神心理疾病的水平;改进协作模式和渠道;落实和利用现有协作相关平台资源。其中还需注意政策鼓励和患者方面宣教。  相似文献   

17.
魏魏  陆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501-1506
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正日益影响人群健康,但目前尚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痴呆具有很多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糖尿病相关治疗可能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潜在影响,对于众多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人群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糖尿病相关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寻找有益的治疗方法,为下一步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准确性、治疗规范性对患者的影响,从患者病情进展原因分析中论述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差异及治疗策略,以期促进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王青  刘莹  袁林  孟庆红  姚开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3):2815-2819
背景 百白破疫苗效价不足事件引发公众对百日咳的关注,但目前各种百日咳实验室检测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快速进行病原学诊断的临床需求。目的 评价一种商品化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试剂盒对百日咳鲍特菌(BP)感染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集无热咳嗽患儿鼻咽拭子302例,以及临床诊断为百日咳患儿鼻咽拭子50例。采用Q-PCR与细菌培养方法筛查302例无热咳嗽患儿是否存在BP感染,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50例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的阳性率,综合评估Q-PCR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2例无热咳嗽患儿中,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时,Q-PCR检测的灵敏度为78.6%(11/14),特异度为95.8%(276/288),阳性预测值为47.8%(11/23),阴性预测值为98.9%(276/279)。在50例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中,Q-PCR检测的阳性率为34.0%(17/50),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22.0%(11/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5,P=0.077)。结论 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Q-PCR筛查百日咳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在为临床诊断百日咳患儿提供病原学证据中,Q-PCR与细菌培养方法检测阳性率相当。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危害逐年升高。全科门诊协作精神专科对精神心理障碍进行诊治管理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转诊作为当前协作诊疗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足和困难,尤其是转诊途径利用的欠缺。而目前缺乏针对转诊欠佳的相关研究。目的 了解并分析全科医师对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转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转诊策略优化和途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8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黄浦区、普陀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根据纳入标准,从中选取全科医师203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师一般情况、门诊转诊情况、期望转诊形式。结果 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190例全科医师中,有转诊行为29例(15.3%),曾让患者自行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138例(72.6%);考虑会转诊的患者情况前3位分别为治疗有困难(143例,75.3%)、诊断不明确(141例,74.2%)、初次发现有精神问题或症状(131例,68.9%);认为转诊的难度为一般困难85例(44.7%);认为影响转诊的因素前3位分别为自己对于病情的判断缺乏把握(149例,79.3%)、与转诊的精神心理专科医师或机构缺乏联系(104例,55.3%)、患者或家属依从性差(90例,47.9%);转诊途径主要为网上转诊平台65例(60.2%);了解转诊途径55例(28.9%);认为转诊途径实用93例(48.9%);清楚全科门诊对转诊的政策支持83例(43.7%);认为有义务转诊170例(89.5%);所在全科门诊精神类药物种类情况以一般齐全〔73例(38.4%)〕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了解转诊途径情况、认为转诊途径实用情况是全科医师转诊行为影响因素(P<0.05)。190例全科医师中,67.4%(128例)期望开通转诊通道,53.7%(102例)期望专家坐诊,52.1%(99例)期望与专科医师开通联合门诊。结论 当前全科医师在门诊工作中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有较大转诊需求,但相关转诊行为有所欠缺,其认为造成转诊困难的因素包括其主观上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困难和处理信心不足,以及客观上缺乏转诊途径和患者依从性差,而影响其转诊行为的因素为了解转诊途径情况、认为转诊途径实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