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和分析不同大气温度指标在定量评价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性方面的不同特点及优劣。方法收集北京市H区2004—2008年气象数据、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广义相加模型(GAM),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其他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带来的混杂效应,利用GCV值的大小来判断模型拟合程度的优劣,分析比较不同温度指标(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当日温差,隔日温差)与全人群呼吸系统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半参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指标为日最高温(GCV=1.290);日最高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为1.021(P0.05)。季节分层结果显示,夏季日最高温、日均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0和1.053;冬季日最高温、日均温、当日温差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2、1.033和1.02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春、秋季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温度指标。春、夏季最优温度指标分别为日最低温(GCV=1.374)、日均温(GCV=1.516),秋、冬季最优温度指标均为日最高温(GCV分别为1.439和1.500)。结论日最高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相关性最强,是该类研究的优选指标。不同季节各温度指标的拟合优度不同,就北京市的气候特点而言,春、夏季分别优选日最低温、日均温,秋、冬季均优选日最高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气中主要气态污染物二氧化氮(NO2)急性暴露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2006—2009年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日均浓度资料和气象因素(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拟合大气NO2浓度与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对确定的最优拟合模型进行敏感度检验以检测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建立双污染物模型,以检验NO2对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效应是否受到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结果 NO2浓度与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的最优拟合模型稳定。日均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加1.46%(95%CI:0.04%~2.90%)。在模型中加入PM10后,NO2对居民每日肺炎死亡的效应有增加,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幅增加至1.88%(95%CI:0.12%~3.68%)。结论北京市大气中NO2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进行估计,进而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大气PM10浓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68%(95%CI:0.45%~0.91%)。引入多污染模型后大气PM10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相对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大气PM10浓度对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某社区空气细颗粒物个体暴露水平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评价北京市老年人群大气细颗粒物( PM2.5)的个体综合暴露水平.方法 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分8个日期区段(周期)对北京市某社区的60名有心血管病既往病史的老年人进行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监测,并采用时间活动模式问卷收集时间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某社区室外各周期...  相似文献   
5.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15年北京市41家三级医院的科研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医院非DEA有效的可能原因,提出非DEA有效医院提升科研效率的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据,以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人数为因变量,通过平滑函数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以及大气污染物水平、气象因素对表观温度的混杂作用,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该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该城区2004—2008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 664人,其中男性3 559人(53.41%),女性3 105人(46.59%),75岁以上4043人(60.67%)。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基本呈现"U"字型,日均表观温度在高温时的上升及在低温时的下降均会造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增多;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上升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202%(95%CI:0.123%~2.293%),男性为0.279%(-1.210%~1.790%),女性为1.807%(0.238%~3.401%);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下降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687%(0.623%~2.740%),男性为2.619%(1.197%~4.021%),女性为1.764%(0.189%~3.314%)。结论不同分层的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不同,低温比高温的影响大,低温时表观温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人群暴露水平,分析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进行估计,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大气PM10浓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56%(95%CI:0.28%~0.83%)。引入多污染物模型后大气PM10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大气PM10浓度对北京市居民呼吸系统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已建立的我国三级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选取全国1130家三级医院,根据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经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医院科技影响力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的医院科技影响力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该研究可为国家和各省份科研管理者制定和调整医院科研政策以及科研导向提供一定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