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b>分析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sub>)浓度与暴露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探索PM10<\sub>对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b>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PM10<\sub>、SO2<\sub>、NO2<\sub>)水平以及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设计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中PM10<\sub>水平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b>调整气象因素(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后,单污染物模型PM10<\sub>的滞后效应不明显.调整SO2<\sub>、NO2<\sub>和SO2<\sub>+NO2<\sub>后的多污染物模型,PM10<\sub>对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效应OR值比单污染物模型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大气PM10<\sub>浓度对女性、≥65岁的脑血管疾病和冬季脑血管疾病病例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男性和≥65岁的脑血管疾病病例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调整其他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后,PM10<\sub>浓度与脑血管疾病死亡呈正相关.PM10<\sub>浓度升高会导致女性、≥65岁和冬季脑血管疾病死亡增加.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洱茶中茶氨酸、EGCG及咖啡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了未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普洱茶中茶氨酸含量,非梯度洗脱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咖啡因含量。方法普洱茶中的茶氨酸在热水浴中以水提取,EGCG及咖啡因以70%的乙醇超声提取,采用C18色谱柱,HPLC-PDAD方法进行测定,流速为1.0ml/min。以乙腈-0.005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0.1%磷酸调pH为6)(28:72)为流动相测定茶氨酸,以甲醇-5×10-5mol/LKH2PO4溶液(磷酸调pH为5)(20:80)为流动相测定EGCG及咖啡因。结果在2~400μg/ml浓度范围内,各组分峰面积与相应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各组分的加标回收率在85%~110%之间,方法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分离效能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冷却塔军团菌病健康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人群健康风险提供定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文献回顾、现场监测和现场调查进行基础指标筛选,以专家访谈和会议研讨的形式确立指标体系结构,利用序关系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完成冷却塔军团菌病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专家协调系数W值为0.699(P0.001)。结论序关系法应用于冷却塔军团菌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并为进一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门诊确诊为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依据就诊先后时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服用卡维地洛;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服用中药,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80例,有效率达93.7%,明显优于对照组(81.3%)。结论应用中西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