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以及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结合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并对甲型H1N1流感并发白细胞变化、肝肾功能异常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入院前均有发热症状,体温38.0℃以上,2次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均为阳性,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入院后给予盐酸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以及中药和对症治疗。体温正常第4天,完成5d的抗病毒疗程后第1天和第2天开始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治疗过程中均有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的变化和肾功能异常。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5-7d从发病到恢复。结论甲型H1N1流感并发症较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早期临床诊断的问题。方法:在具有流感样症状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200例中,按体温以38.0℃为界限分为两组,每组随机选择30例,采样送咸阳市疾控中心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行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体温在38.0℃以上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100%,体温在38.0℃以下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加上体温在38.0℃以上可以作为大流行期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尽快采用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甲型H1N1流感预后的因素。方法具体分析6例重症和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经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纠正呼吸衰竭,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抗病毒治疗和机械通气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危重症甲流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为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但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并发症。经过奥司他韦抗病毒、机械通气支持等抢救治疗,2例死亡,3例治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短期内即迅速并发ARDS、MODS,死亡风险极高。尽早诊断、尽早抗病毒治疗、积极机械通气及预防MODS是降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无严重合并症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10例非抗病毒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史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210例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严重合并症,无危重病例。结论:对于甲型H1N1流感无严重合并症或非危重患者抗病毒治疗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3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居住疫区与甲型H1N1密切接触者12例,居住疫区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9例,到过疫区者9例.2代病例8例,3代病例4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干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肺部听到湿性啰音为主要体征.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均收住隔离病房,轻症患者予莲花清瘟胶囊治疗,症状较重者予莲花清瘟胶囊+军科奥韦联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结论:30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6)天,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4~11)天,住院时间(4~12)天.甲型H1N1流感在我省儿童人群中表现温和,大部分为轻症,5例成人合并肺炎,4例患者心功能受损,个别患者有向重症发展的倾向.加强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易感人群预防是防止进一步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我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特点、治疗疗效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总结我市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经实验窜确诊的35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轻型23例占65.72%、重型10例占28.57%、危重型2例占5.71%.轻型病例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平均4.62x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最低者25.6%,最高者64.5%,平均56.6%.危重型病例白细胞总数增高,平均15.42x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均升高,平均86.6%.35例胸部X照片中肺纹理增多且模糊者15例占42.8%、胸腔积液2例占5.71%、肺炎6例占17.1%、皮下气肿并纵隔气肿1例占2.85%.心肌酶谱检查,有异常改变者14例(40%),发生呼吸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受者损各1例各占2.85%.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效果明确,治疗后,1~3d体温正常,3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九江地区甲型H1N1流感病例学生占83%.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例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重型、危重型病例及易发展为重症的人群,应早期使用奥司他韦,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甲型H1N1流感患者5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选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入0.9%NaCl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比两组体温正常时间,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体温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痰热清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疗效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黄丽华  唐保晖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2):213-213,224
目的对河池市568份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Real-time RT-PCR)检测,检测项目为A型流感病毒核酸、B型流感病毒核酸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对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而B型流感病毒核酸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阴性标本再进行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检测疑似病例标本568份,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34份,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亚型核酸阳性14份,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亚型核酸阳性25份,A未分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0份。结论实验室检测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确认、防控以及病人的处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虹  李武松 《新疆医学》2010,40(6):87-88
历史上两次流感大流行显示,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更易出现并发症。自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来,我院共确诊孕妇甲型H1N1流感患者23例,住院治疗,三例在及时终止了妊娠后,与其他20例患者一样进行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均痊愈出院,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1例甲型HINl流感危重症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资料,监测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pH、PaO2、PaCO2、SaO2、PaO2/FiO2)的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治疗后24h各项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束治疗时与治疗后24h各项血气分析指标相比也有明显提高(P〈0.05),另2例病情危重者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后均死亡。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改善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的氧合状况,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是治疗甲型HINl流感危重症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2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本土病例为主,占93%,5—49岁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单纯甲型H1N1感染67例,危重症2例;95%以上的患者有突出的上呼吸道症状。心肌酶谱异常达65%,轻度低钾血症达26%。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出现在一般病例的急性期和危重症病例的进展期;高于正常见于疾病的恢复期。结论珠海市甲型H1N1流感患者呼吸道症状突出,部分患者出现心肌酶谱改变和低钾血症.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淋巴细胞百分率的高低对疾痛状态的评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例临床特点及处置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15日~6月8日收治住院的2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资料,明确诊断后隔离,积极给予中医个体化治疗及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治疗,并与同期2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13~49岁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0岁以上年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中乏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异常1例,心肌酶异常1例。治疗组痊愈出院25例,住院时间2~7 d,平均5.6 d。治疗后H1N1流感病毒阴转时间3~7 d,平均4.5 d。1例53岁重症患者持续高热合并肺气肿和既往肺结核病史,呼吸衰竭,转院后死亡。对照组26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均无接触感染。结论: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传染病,青年人容易受感染,有一定的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11月19日至12月11日期间我院PICU和传染科收治的10例出现甲型H1N1流感样症状合并肺炎、低氧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全部经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6.3±3.4)岁,其中〈5岁的3例;患儿平均体重(24.4±7.6)kg,体重指数〉30的有2例;5例既往有哮喘或过敏史;所有患儿都表现有典型呼吸系统症状,6例P/F比值〈300的病例不需要机械通气,吸氧和综合治疗可恢复;4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高PEEP效果良好;9例小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例快速恢复,而1例大剂量激素冲击的病例病程迁延并继发真菌感染;10mo的随访提示肺功能和胸片均恢复正常。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病情进展迅速,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奥司他韦抗病毒、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9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和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9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9—2013年上半年共报告死亡病例9人,病死率为1.83%,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2009年11月~2010年1月和2013年3—4月,第一个发病高峰以小于10岁年龄组人群为主,第二发病高峰以大年龄组为主,平均年龄33.5岁。44.44%(4/9)的死亡病例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主。死亡病例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时间为2.3d(0~7d),发病到诊断平均时间为6.56d(3~19d),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27.89d(6—81d)。66.67%(6/9)的死亡病例使用了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治疗,但是从患者发病到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平均为3d(2~5d),88.89%(8/9)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氧气治疗,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并发症,以肺炎、呼吸衰竭为主。结论2013年上半年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特征与以往不同,需引起重视,加强监测。就诊、诊断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及时使用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秀凤  张东辛  华东  仝霖 《河北医学》2010,16(9):1070-1072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院发热门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60例。结果:60例病人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47岁,发病中位年龄22岁,学生42例,占7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肌肉酸痛。白细胞正常或低下者48例,白细胞增高者12例,所有病例均无肺炎等并发症。予莲花清瘟胶囊或炎琥宁针剂治疗,平均4d热退(2-8d),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减轻。结论: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相似,诊断主要依靠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本院60例病例均为轻症,以学生为主,未发生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泰安市最初新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总结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内源性感染41例(95.35%),外源性感染2例(4.65%)。39例(90.70%)患者以发热为最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等流感样症状。43例确诊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甲型H IN1流感,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预后良好;早发现、早诊断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追踪观察1例重型β地贫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对1例重型β地贫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合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症状体征、住院病情演变经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行呼吸衰竭抢救治疗等观察并记录,对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入院后经免疫抑制治疗未能控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行脾切除术,术后合并甲型H1N1流感,并出现呼吸衰竭,经呼吸机辅助通气,积极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后,患儿遗留肺纤维化,但输血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行脾切除术后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起病急、进展快,及时综合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绝对值及比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明显降低,而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变化较小.经积极治疗随着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好转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可恢复正常,且治疗前后差异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越低,可能病情越重.提示可以通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来判断甲型H1N1流感的病情的轻重及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确诊的150例普通甲型流行性感冒和38例重型甲型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普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流感样症状,并发症少,重型患者的症状则以持续高热、咳血痰、气促、呼吸困难为主,并可出现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重型患者肥胖及存在基础疾病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及有基础疾病者是重型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高危人群.普通型患者均治愈出院,病程5~11 d;重型中34例症状好转出院,4例死亡,病死率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