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广泛开展,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目前全髋关节的翻修病例也在不断增加.我院翻修患者的手术,已经占全髋关节置换的15%.有效修复髋臼处骨缺损的部位,重建髋臼处的解剖结构,将直接影响到翻修假体的稳定性和远期效果,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颗粒打压植骨及结构植骨技术,根据髋臼缺损金属加强网和加强杯特点,依据Paprosky髋臼骨缺损的不同分型,结合使用金属网和金属杯进行髋臼缺损重建22例,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相似文献   

3.
颗粒性打压植骨在股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颗粒性打压植骨技术在股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20髋合并股骨缺损患者行全髋翻修术,术中对股骨缺损采用颗粒性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钛网和结构性植骨,使用骨水泥解剖型假体进行股骨翻修,术后对其中14例(1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X线检查显示17髋股骨缺损植骨处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以及假体下沉,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18分,术后提高到86.6分,Harris评分优良率89.5%。结论:颗粒性打压植骨是治疗严重股骨缺损的一项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患者行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7.5a,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未见感染、假体四周骨折等并发症,X线显示髋臼骨床与植入骨完全愈合,髋臼钛板与植入骨、假体之间无完全性透亮带,无骨溶解和髋臼内衬位移病例。Harris评分75~93分,平均(85.46±8.26)分;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缺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松动翻修术中非常常见,处理这些缺损有一定挑战性。处理髋臼缺损的方法很多,其中高位髋关节中心翻修法用骨水泥固定技术松动率较高,现多应用非骨水泥固定技术。超大髋臼假体(Jumbo假体)是一种可选的方法。Ob long及B ilobed假体作为金属填充物,用于修复髋臼顶的缺损。髋臼翻修环(杯)可用于严重骨缺损的髋臼翻修手术。髋臼骨缺损的植骨修复在髋臼翻修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全髋翻修手术中,通过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的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恢复髋臼的骨性解剖结构,以提高髋臼假体翻修后的长期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3年8月期间92例全髋翻修手术中,采用异体松质骨对21例髋臼Ⅲ型缺损和4例髋臼I型缺损的患者进行髋臼植骨重建,同时选用髋臼重建钢板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加强,以恢复髋臼的骨性结构及强度。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4个月~5.8年),在随访病例中,髋臼侧异体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吸收和塌陷。结论采用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髋臼缺损的患者进行重建,具有植骨方便、早期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近期疗效十分满意,其后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6年间32例初次THA的患者(CroweⅢ、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例,髋关节感染后融合6例,陈旧性髋臼骨折11例),其中内移髋关节旋转中心6例,结构性植骨11例,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15例;有4例应用钛网,4例重建钢板,3例加强杯固定.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1(8~7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4分;3例臼杯松动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结论:将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并进行软组织松解及下肢长度的平衡处理,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溶解发生的特点,对照术前X线评估与术中发现,以利寻求更精确的骨溶解评估方法.方法:对6例非骨水泥全髋关节髋臼骨溶解及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通过对术前X线的评估,初步了解非骨水泥髋臼骨溶解的部位和范围,并对由骨溶解造成的髋臼骨缺损进行Paprosky分型.术中明确骨缺损的真正大小和范围.并与术前放射学评估对比.结果:术前1例X线无髋臼骨缺损,术中发现为Paprosky Ⅰ型缺损,术前3例Ⅰ型缺损实际为Ⅱ型缺损,2例Ⅱ型缺损实为Ⅲ型缺损.3例Ⅱ型缺损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非骨水泥臼固定,2例Ⅲ型缺损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加强杯骨水泥臼固定,另外1例术前放射学评估无骨缺损的病例因聚乙烯臼磨损,在原来的金属臼内重新固定了1个骨水泥臼.6例患者经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为87分.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术后,髋臼周围骨溶解,术前普通的放射学检查不能充分了解骨缺损的实际大小和范围,应该采用更精确的放射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置换是20世纪矫形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由于存在无菌性松动和感染等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在所难免。髋臼翻修手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假体周围的骨缺损以及如何稳定髋臼假体。在众多髋臼骨缺损处理方法中,最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通过植骨恢复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打压植骨配合使用骨水泥髋臼处理髋臼骨缺损的方法有良好的临床随访及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雨  王爱民  沈岳  孙红振  杜全印 《重庆医学》2007,36(10):947-94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研究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6-58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1)王爱民提出的新的骨缺损分类法简单清晰,能更好的指导髋臼重建手术。(2)对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3)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重建髋臼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跟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治疗的3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anders分型分为,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术中根据情况部分病例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骨缺损严重者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所有骨折均使用重建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8例经治疗后,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无钢板外露,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关系和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得到较好恢复,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12~48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FootScore,MFS),从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和手术局部外观等方面进行评分,38例中,优28例,良7例,一般3例,优良率92%,整体治疗效果及功能评价满意。结论应用跟骨重建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恢复跟骨形态的同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O微型钛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伴骨缺损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应用AO微型钛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伴骨缺损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30例38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结果:术后30例中24例伤口一期愈合,4例发生伤El红肿渗出,拆除部分缝线引流换药后愈合,2例发生皮肤软组织坏死钢板外露,经皮瓣修复后创口闭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术后随访6个月~3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AO微型钛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伴骨缺损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report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repairing massive bone defects biologically in limbs by homeochronous using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5, large bone defects in 19 patients (11 men and 8 women, aged 6 to 35 years) were repaired by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s with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s in the homeochronous period. The range of the length of bone defects was 11 to 25 cm (mean 17.6 cm), length of vascularized free fibular was 15 to 29 cm (mean 19.2 cm), length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as 11 to 24 cm (mean 17.1 cm). Location of massive bone defects was in humerus(n=1), in femur(n=9) and in tibia(n=9),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9 to 69 months (mean 38.2 months) follow-up, wounds of donor and recipient sites were healed inⅠstage, monitoring-flaps were alive, eject reaction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ere slight, no complications in donor limbs. Fifteen patients had the evidence of radiographic union 3 to 6 months after surgery, 3 cases united 8 months later, and the remained one case of malignant synovioma in distal femur recurred and amputated the leg 2.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Five patients had been removed internal fixation, complete bone unions were found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None of massive bone allografts were absorbed or collapsed at last follow-up. Conclusion: The homeochronous usage of structural bone allograft with an intramedullary vascularized fibular autograft can biologically obtain a structure with the immediat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allograft, a potential result of revascularization through the vascularized fibula, and accelerate bone union not only between fibular autograft and the host but also between massive bone allograft and the host.  相似文献   

14.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在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1993年6月~2003年12月应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53例,年龄13~58岁,平均36,5岁,其中大段骨移植45例,异体半关节移植8例,异体骨移植长度9~25cm,平均13cm。钢板固定23例,动力髋(或动力髁)固定1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普通髓内钉固定6例。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8例,术后随访6~132个月,平均38个月,异体骨愈合45例,不愈合3例。主要并发症:复发3例,骨不连3例,感染2例(后治愈),骨折2例,内固定失败1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18例,良15例,中9例,差6例。结论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是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再置换术中骨移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Wang J  Fujio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8):607-609
目的比较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混合骨移植的愈后及差别。方法41例病人移植骨使用自体髂骨和本单位贮存低温冷冻股骨头。自体骨移植18例,同种异体骨移植8例,混合骨移植15例。分别在6周、3、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观察X线片。结果6周时,移植骨为吸收像,约31%(13/41);3个月时,出现愈合征象约88%(36/41);6个月时,移植骨重塑开始约39%(16/41);12个月时,除4例假体松动的病人外,其余37例全部出现重塑。4例假体松动的病人中,3例细菌性感染,1例移植骨坏死吸收。另外5例并发症为:术后人工股骨头脱臼1例,股骨干骨折3例,股骨大粗隆不愈合1例。结论移植骨愈合过程中,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之间,混合骨与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之间愈合速度及愈合状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相关的主要原因。方法分析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相关的主要原因。结果造成早期(术后5年以内)翻修的32例中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12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髋臼假体松动11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例,行骨折复位固定;股骨头磨损髋臼3例,行全髋翻修;感染2例,行二期手术翻修。造成晚期(术后5年以上)翻修的36例中股骨头磨损髋臼13例,行全髋翻修;髋臼假体松动12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晚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行骨折复位固定;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4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行二期手术翻修。两组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早期(术后5年以内)翻修主要因为髋臼假体选择、处理及安放技术不当;造成晚期(术后5年以上)主要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板移植修复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骨板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共计38例全髋关节翻修病例,其中25例股骨骨缺损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板移植修复股骨缺损,随访时间8~24个月.结果 25例同种异体骨板移植修复股骨缺损患者均临床愈合.结论 同种异体骨板修复髋关节翻修股骨骨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翻修中股骨远端骨质缺损应用同种异体骨板的方法。方法分析自2008-2012年中15例髋关节翻修患者应用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AAOS分型:Ⅱ型8例,Ⅲ型7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分析。结果15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至76分,X线片示所有患者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良好,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下沉、松动、感染。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在髋关节翻修中股骨缺损中的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锁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42例48足采用锁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42例48足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Maryland标准进行评定,优38足占79%,良8足占17%,可2足占4%,优良率达96%。结论:锁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具有类似外固定支架固定的坚强稳固性,最大限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关节面平整及Bohler角、Gissane角和Perie角,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