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石棉摩擦材料湿法工艺生产中,由于所用石棉纤维长度等级的下降和湿法工艺存在石棉易缠结成团的原因,产品(如制动摩擦片)冲击强度的提高已成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试验,提出若干解决途径。对材料进行冲击并使其破坏时所消耗的功,理论上相当于伙速拉伸试验中应力-应变曲  相似文献   
3.
对玻璃钢(FRP)复合增强聚氯乙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PVC表面处理技术及粘合剂品种,不仅对粘合性能,而且在工艺方法上差异极大。选用C-3化学处理剂及M型、EJ型粘合剂,FRP-PVC的粘合强度达10MPa,且化学处理、粘合、玻璃钢成型及固化一步完成。FRP-PVC复合界面,经水煮试验、冷热交替及声发射测试,表明粘合状态良好。φ100mm的PVC管,FRP增强层厚为2mm,复合管的承压达18MPa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不同时期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结果对比,介绍镜下半腱肌肌腱膝前十字韧带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传统髂胫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及镜下半腱肌腱前十字韧带重建,经对两手术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随访、对比,以及骨-髌腱-骨(B-PT-B)术式较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传统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组,病人遗留后遗症者达5人,占38.5%,症状严重者占23.1%,而微创前十字韧带重建者因时间尚短,随访最长4年,目前尚未有明显后遗症,但二者在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创伤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以多股半腱肌肌腱进行前十字韧带损伤后重建,对预防由B-PT-B术式引起的并发症,恢复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饱和聚酯树脂自40年代初开始工业化生产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有关它热机械性能,如玻璃化温度、热软化温度和高弹形变值等的研究报导却很少见。Shibayama K.和Suzuki Y.研究了网状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化(α-转化)强度和宽度与其化学组成和  相似文献   
6.
稜镜薄膜偶合装置已成功地用于半导体材料研究及开始用于聚合物薄膜的研究,但从未公开发表其装置的设计计算。作者在以往进行理论推导及分析的基础上,在本文中对此装置的各有关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对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的装置已进行安装及初步调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清理加术后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92例(102膝)骨性关节炎行镜下清理,术后每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ml,共5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关节疼痛、活动度、步态及行走功能进行评分,优58例,良17例,可27例。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加术后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高能骨折     
张元民  王志彬 《中国骨伤》2001,14(11):679-681
高能骨折系遭受高能量创伤而导致的肢体骨折 ,治疗极为困难 ,预后往往不满意 ,本文仅就其特点、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1 临床特点1.1 年龄 Vanderschot等[1] 在单纯跌倒与高能量创伤所致转子下骨折之间进行比较时发现年龄有显著差异 ,高能骨折在青壮年中多见。Robinson等[2 ] 指出高能量创伤所致髋部骨折中多为 2 0~ 40岁男性。Lustenberger等[3] 比较年老与年轻女性转子骨折时指出 ,高能量创伤是引起年轻女性骨折的主要原因。而Alho[4 ] 指出的高能量髋关节及股骨干骨折在儿童中少见。Steret…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强生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0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86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3例46膝应用强生旋转平台,其中男性18例(18膝,39.13%),女性25例(28膝,60.87%);左侧25膝(54.35%),右膝21膝(45.65%),年龄为55~77岁,平均(68±8)岁。36例(40膝)应用强生固定平台,其中男性16例(17膝,42.50%),女性20例(23膝,57.50%);左侧22膝(55.00%),右膝18膝(45.00%)。年龄为54~80岁,平均(67±8)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行固定平台假体或旋转平台假体初次TKA术。分别于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活动度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01,t=21.470,P<0.05);固定平台组或旋转平台组患者的术前HSS评分与末次随访HS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180,t=35.053,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平台组与旋转平台组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总体疗效相似。两种假体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无论使用哪种假体,短期随访时间内都不会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髌骨厚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作者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2病例资料,分为常规髌骨打磨组与减少髌骨厚度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复查X线观察髌骨倾斜角、合适角。 结果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术前的HSS评分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术后2年HSS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经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减少髌骨厚度组及常规髌骨打磨组在除术后1月外的其余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X线的髌骨倾斜角及合适角的对比无差异性。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如适当减少髌骨厚度,减轻髌股关节压力,较常规髌骨打磨更有利于改善髌股关节功能。但减少髌骨厚度的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